黎族之乡是哪里?黎族有几个支系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3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黎族之乡是哪里,以及黎族有几个支系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中国腰果哪里产的更好
  2. 中国荔枝之乡是哪里
  3. 黄道婆(黄道婆棉纺织技术是哪个朝代)哪里人
  4. 中国腰果之乡是哪里
  5. 五指山在哪里

一、中国腰果哪里产的更好

一般来说,中国腰果更好的产地在乐东黎族自治县,这里有着“热作宝地”、“腰果之乡”的美称,腰果的品质是非常好的。中国腰果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主要产区有海南、云南、广西、广东、福建、 *** 等地,均有引进栽培,总种植面积约为30万亩。

腰果的原产地主要是在巴西的东北部,中国腰果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植株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尤其是生长温度,北方不适合植株的生长。

中国腰果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主要产区有海南、云南、广西、广东、福建、 *** 等地,均有引进栽培,总种植面积约为30万亩。

一般来说,中国腰果更好的产地在乐东黎族自治县,这里有着“热作宝地”、“腰果之乡”的美称,腰果的品质是非常好的。

乐东这个地方的干季、雨季分明,且光照充足、水量更不平衡,满足了腰果耐旱的特 *** ,所以这里生产的腰果品质特别好。

此地的腰果多数为野生,又叫做“黑腰果”,其外表颜色多为亮黑色,外壳也十分坚硬,有一种天然的味道,口感好。

这里所产的腰果称为东红腰果,肉粒大而饱满,颜色是浅棕色的,看起来色泽光亮,营养价值比较高。

黎族之乡是哪里?黎族有几个支系-第1张图片-

福建也是我国腰果的主要产地之一,它是一种喜温、强阳 *** 树种,一定抗风能力,生长期间对于土壤的要求不是很高。

广东也是有引种腰果的,这种果实的营养价值却非常之高,其中多为不饱和脂肪酸,高血脂、冠心病患者也是可以食用的。

二、中国荔枝之乡是哪里

中国荔枝之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灵山县种植荔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到了宋朝,荔枝种植已经相当普遍。灵山荔枝品种丰富,包括灵山香荔、妃子笑、黑叶等35种。灵山荔枝因其美味而广为人知,2012年,国家质检 *** 对灵山荔枝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灵山县曾两次荣获“中国荔枝之乡”称号。

灵山县位于广西南部,属于 *** 带季风 *** 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非常适合荔枝生长。加上当地人民的勤劳努力,不断提升荔枝的产量和质量,这些都为灵山荔枝赢得了美誉。

以下是几种不同地区的荔枝品种:

1.广东省梅州市的妃子笑荔枝:以其色、香、味俱佳而著称。妃子笑荔枝果实圆润饱满,果肉厚实,口感滑爽,香气扑鼻。

2.广西南宁荔枝: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品种繁多,果实鲜美。南宁荔枝果皮薄而韧,果肉细腻多汁,口感香甜,风味独特。

3.海南琼中荔枝:产于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品质优良,果实饱满,果肉细腻,甜度适中。

4.福建泉州荔枝:产于福建省泉州市,以其清香、甘美而著称。泉州荔枝果皮薄,果肉饱满,味道甘甜,风味独特。

5.四川泸州荔枝:产于四川省泸州市,果实鲜艳,果肉细腻,甜度适中,深受消费者喜爱。

三、黄道婆(黄道婆棉纺织技术是哪个朝代)哪里人

1、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黄道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黄道婆棉纺织技术是哪个朝代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2、黄道婆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 *** 家,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6)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

3、黄道婆是元末宋初的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1245~1330年),又名黄婆或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 *** 家。

4、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黄道婆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 *** 流落崖州,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师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 *** 。

5、黄道婆是我国棉纺业的先驱,十三世纪杰出的纺织技术革新家。她有着不畏艰辛、勇为天下先的革新精神。她把在海南学得的棉纺织技术带回家乡,在上海松江一带推广传播。并经过 *** ,创造出一套先进的棉纺工具和纺织技术,不仅泽被故里,造福一方,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棉纺业。为弘扬元代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丰功伟绩和激励后来者,2003年徐汇区文化局、华径镇人民 *** 共同出资在墓地旁建造了黄道婆纪念馆,陈列展品300余件,展示了她一生所做的贡献。

6、被称为中国纺织之母的黄道婆是宋末元初人。她幼年时期过得十分凄苦,她十几岁时就被卖做童养媳,后来受不了夫家的折磨匆忙逃出,到了崖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岛。在那里她受到了淳朴的村民的欢迎,还学习到了她们精湛的棉纺织技术。黄道婆在崖州生活了将近三十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她的纺织技术已经比当地人还要好。而长年未归乡,她十分思念故乡。

7、在元朝元贞年间,她回到了乌泥泾。多年未归家,她才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变了。朝廷换了,而人们的劳作更加先进了,植棉业在长江地区迅速普及。但是很快黄道婆就发现,人们种植出来的棉花的利用效率很低,纺织技术很差。于是她就想要将自己高超的纺织技术教授给大家。

8、她不但将纺织技术教给了当地的妇女,还改良了一套纺织的工具,甚至还创造了心事纺车。黄道婆贡献不仅仅是给当地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还对整个国家的纺纱效率产生了巨大影响。就这样,乌泥泾这个地方成为了全国的纺织中心,淞江地区的布匹被称为衣被天下。

9、黄道婆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 *** 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6年)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搅车、弹棉弓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

10、她所织的被褥巾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广传于大江南北”。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棉纺织品色泽繁多,呈现出空前的盛况。黄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更大的棉纺织中心。

11、黄道婆于元贞年间从海南归来后,在家乡推广先进的植棉、纺纱、织布技术,并 *** 纺织工具,不仅改善了乌泥泾和邻近地区人民的生活,而且对明清两代江南农村和城镇的经济繁荣产生深远影响。

12、由于黄道婆引进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后,松江府以及整个长三角地区一跃而为中国著名的棉花种植基地、棉布纺织中心,由此而孕育了三个不同层次的、数量不等的棉纺织品生产、贸易中心,这些中心共同构成了长三角城镇群的初步轮廓。

13、“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这是一首上海一带的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的歌谣。人们歌颂我国古代杰出的女纺织家黄道婆对我国棉织业的巨大贡献,歌颂她热心传播棉纺织技术的高尚精神。

14、黄道婆,又称黄婆,生于南宋后期淳_年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为生活所迫,十二三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她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纺纱织布到深夜,担负繁重的劳动,还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 *** 。她忍受不了这种非人生活,一天半夜,在房顶上掏了个洞,逃了出来,躲进一条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海船上,后来随船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州(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崖县)。

15、黄道婆只身流落他乡,淳朴热情的黎族同胞不仅在生活上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且把先进的纺织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当时黎族人民已经掌握了比较先进的棉纺织生产技术,生产的黎单、黎饰、鞍搭闻名内地。黄道婆虚心学习纺织技术,并且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纺织技术的长处,逐渐成为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

16、黄道婆在崖州生活了二三十年之久,但是她一直怀念自己的故乡,在元朝元贞年间,她带着黎族人民先进的纺织工具(踏车和椎弓等),依依不舍地辞别了黎族同胞,搭海船顺道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家乡。

17、黄道婆重返故乡的时候,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但是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她回乡后,就致力于 *** 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上,还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她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对当地落后的棉纺工具做了大量 *** ,创造了一整套的“擀、弹、纺、织”工具。

18、首先,在除去棉子方面,黄道婆把黎族人民用的搅车介绍过来。搅车又名轧车,是由装置在机架上的两根辗轴组成,上面的是一根小直径的铁轴,下面的是一根直径比较大的木轴,两轴靠摇臂摇动,向相反方向转动。把棉花喂进两轴间的空隙辗轧,棉子就被挤出来留在后方,棉纤维(皮棉)被带到前方。使用搅车后,完全改变了当时用手剥子或用铁杖擀去子的落后状况,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是当时皮棉生产中一件重大的技术革新。

19、另外,黄道婆把弹松棉花的小弓由一尺多长改成四尺长的大弓,用绳弦代替线弦,而且还用檀木做的椎(槌)子击弦弹棉代替手指弹拔。这样效率高多了,弹出的棉花也均匀细致,提高了纱和布的质量。

20、在纺车方面,黄道婆就跟木工师傅一起,经过反复试验,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棉纺车,使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而且 *** 作也很省力。因此新式纺车很快在松江一带得到推广。

21、黄道婆除了在 *** 纺织工具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以外,她还把从黎族人民那里学来的织造技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成一套比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热心向人们传授,因此当时这里出产的被、褥、带等棉织品,上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各种美丽的图案,鲜艳如画。一时不胫而走,附近上海、太仓等县都竞相仿效,这些纺织品远销各地,很受欢迎。

22、黄道婆去世不久,松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历几百年之久而不衰。明正德年间,当地农民织出的布,一天就有上万匹。公元18世纪乃至19世纪,松江布更远销欧美,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当时称松江布“衣被天下”,这是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其中也凝聚着黄道婆的大量心血。

23、黄道婆用她勤劳和智慧的双手,改进了棉纺织技术,为后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她不愧是纺织工人的先驱者。她所取得的成就,是她几十年来不懈劳动的结果。她的成就也说明了一个真理:勤劳出智慧,勤劳出成果,勤劳创奇迹。

24、黄道婆(1245~1330年),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 *** 家。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

25、黄道婆出生在松江府乌泥泾一带,也就是现在的徐汇华泾镇。黄道婆年轻时流落到海南岛崖州一带谋生,在那里学会了纺纱织布技术。

26、30年后她返回故里,将学到的“错纱、配色、综线、_花”等织造技术带回故乡把所有的棉纺织加工技术教给当地人们,使松江织布驰名大江南北,松江府一度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27、在棉纺织业发展起来之前,丝与麻是古人们最常使用的两种布料,可丝绸大多为达官贵人所使用的,古代劳动人民使用麻布较多。那时候,棉布可是一种稀罕的材料,如果想穿棉做的衣服,唯有通过丝绸之路从国外或者海南、云南、新疆等边疆地区买卖而来。

28、而黄道婆穿着自己纺织并缝制的棉布衣回到家乡,将棉纺织技术带回故土,极大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随着棉纺织业的发展,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黄道婆的美名也由此传遍了四方。

29、黄道婆对于中国的纺织业发展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因此人们为了纪念她,在她死后,大家举行了隆重的公葬,并且在乌泥泾镇替她修建祠堂,叫先棉祠。

30、以后其他许多地方也先后为她修建祠堂(原上海县港口镇建有黄母祠)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对这位棉纺织业的先驱者的感激和怀念。

31、解放后,上海人民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劳动妇女,新中国成立后,江苏省文物管理 *** 会重修了黄道婆的坟墓,种了树,建了墓园。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供后人瞻仰。

32、参考资料人民网-“衣被天下”的黄道婆

33、在历史中我们知道黄道婆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接下来我搜集了黄道婆是哪个朝代,欢迎查看。

34、黄道婆(1245~1330年),又名黄婆或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人,系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 *** 家。

35、黄道婆(1245—1330年),宋末元初着名名的棉纺织家。又名黄婆,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 *** 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师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 *** 。

36、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6)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_(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她所织的被褥巾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棉纺织品色泽繁多,呈现出空前的盛况。黄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更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

37、1330年卒。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顺帝至元二年(1336),为她立祠,岁时享祀。后因战乱,祠被毁。至正二十二年(1362)乡人张守中重建并请王逢作诗纪念。

38、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张之象塑其像于宁国寺。清嘉庆年间,上海城内渡鹤楼西北小巷,立有小庙。黄道婆墓在上海县华泾镇北面的东湾村,于1957年重新修建并立有石碑。上海的南市区曾有先棉祠,建黄道婆禅院。上海豫院内,有清咸丰时作为布业公所的跋织亭,供奉黄道婆为始祖。在黄道婆的故乡乌泥泾,还有上海,至今还传颂着:“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的民谣。

39、上海县港口镇北喜泰路西,有一所三间两进的黄母祠,它的第二进屋子当中,供着一尊手里拿着棉花、头上扎着布巾的农村妇女塑像。塑像额前皱纹累累,脸上一派慈祥沉毅,既显出被供俸者黄道婆苍老之年,又标示着她心地善良、 *** 格坚强,使人瞻望起来十分亲切、敬意衷生,不知不觉地便沉入对她的历史追忆与慕念之中

40、大约在南宋理宗淳_五年(公元一二四五年),黄道婆生于上海乌泥泾镇(现在的徐汇区华泾镇)的一个穷苦人家。当时,正是宋元更替、兵荒马乱之际。蒙古队锋芒直指临安,山河破碎的南宋王朝,君庸臣腐, *** 民族利益,朝野富人都是披金挂玉,依然吃得脑满肠肥,置民族存亡于不顾。可是,包括黄道婆一家在内的江南劳苦大众,不仅受汉族地主阶级的盘剥压榨,又遭到蒙古贵族铁蹄 *** 威胁,还连年为天灾所袭击,使富庶的江南地区,竟成了“人家如破寺,十室九空”的败落景象。

41、然而,在兵匪共袭的烽烟血火里,承继着祖先勤劳勇敢光荣传统的劳动人民,依然是种瓜播谷、栽桑植棉,男的耕、女的织,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发展社会生产。黄道婆就是在这样的群众土壤里,发芽、生根,成长起来的。

42、黄道婆出生前后,她的家乡便从闽广地区传来了棉花种植。乌泥泾首先在一个名叫“八千亩”的地方,播下了棉种。到了黄道婆记事的时候,棉花种植已经普及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等地,不 *** 女学会了棉花纺织技术。黄道婆由于世道多难、家境贫寒,而且很小就失去了全部骨肉亲人,孤苦无依,不能不自幼就跟劳动紧密地连在一起。砍柴做饭、洗洗涮涮呀,拿针用线,补补连连哪,一切都是她自己奔波料理。她心灵手巧,好学好问,肯动脑筋,善于琢磨。大人干的活计,她看了便能举一反三,迅速通路入门。本地有人经常穿着棉布衣裤锄草犁田,邻居会纺线的妇女,早就告诉黄道婆,那种棉线布厚实柔软、经久耐用,干活的人穿用极为合适。黄道婆听着总是十分注意,沉思不语,而后,便抓紧向纺棉的成年人学习。起初,她不会干,弹棉絮,弹得不透不净;卷 *** ,卷得松紧不匀;纺棉纱,纺得粗一段、细一段,好像蛇吃了蛋似的。可是,她毫不气馁,坚持练习,争取学会 *** 作。

43、然而,在那个年月,成年劳动者尚且不得温饱,何况黄道婆一个孤苦 *** 。生活逼得她不得不到有田地的人家做了童养媳。

44、黄道婆成年累月起五更、爬半夜,侍候全家人的吃喝穿戴,四季当中,耕耘割藏,她都是和牛马一起出归。虽然年纪很轻,可她的劳动经验相当丰富。丰富的经验,使她更加聪明。她每天被家里活累得筋疲力尽,也还是硬挤时间继续练习纺织技术。没多久,她便熟练地掌握了全部 *** 作工序:剥棉籽,敏捷利索;弹棉絮,蓬松干净;卷 *** ,松紧适用;纺棉纱,又细又匆;织棉布,纹均边直。她的生活里,没享受过慈爱,没得到过温暖,辛酸的泪,把她活泼的童年过早地淹埋干净,只有这棉纺劳动,才给了她莫大的快慰。每当她看见棉田里那龙爪样的棉叶、雪团似的棉花,每当她坐在那“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的棉纺画卷里,便感到一种难以形容的乐趣。

45、棉花会纺了,布会织了,好学好想的黄道婆又发现了问题:棉花去籽这样用手指一个一个地剥,实在太慢;而且弹棉絮的小弓,才一尺半来长,还是线弦,须用手指来拨动,弓身小,没有劲,线弦容易断,手指拨弦费力气,以这样落后的技术纺纱织布,怎么能供上那些干活人穿衣服的需要呢?她心里经常想:能不能有什么新办法提高工效呢?

46、南宋理宗景定四年(公元1263年)的一个清晨,黄浦江边一条商船准备起锚出海,忽然,舱底上来一个蓬头垢面的青年女子,跪到船主面前,苦求把她带到闽广海南。

47、原来,这是十八岁的黄道婆。多年来,她跟棉纺织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手拴到了棉纱上,心织到了棉布里,总捉摸着怎样提高工效。有一天,她看到了从闽广运来的棉布,色泽美观,质地紧密,后来又看到海南岛的黎族、云南高原上的彝族所生产的匹幅长阔而洁白细密的“慢吉贝”、狭幅粗疏而色暗的“粗吉贝”等,不由得对那些地区心驰神往,暗想:若是能学到那里的纺织技术该多好啊!

48、本来早已有了这样南游学艺的志向,而恶劣的时势家情更催逼她加速动身。她的家乡乌泥径,是南宋 *** 集团重点搜刮地区两浙西路属地。这几年,许多人贫苦至极,便抛家弃业,飘泊天涯,另寻活命地方。黄道婆的婆家没有破产,但她却无法继续存身,尽管她比蜜蜂勤快,比牛马受累,还免不了挨打受骂、夺寝禁食。上这条船的前一天,黄道婆在家里,天刚放亮,就下地,太阳落山才回家,疲乏得进门躺在床上就和衣睡着了。凶狠的公婆不问情由,恶骂不止。黄道婆挣扎着爬起来分辩几句,马上被拖下床来 *** 一顿,丈夫不但没有劝阻,反而加鞭助棍,打完后把她锁进了柴房,不让她吃饭,也不让她睡觉。胸怀壮志的黄道婆痛苦到了极点,再也不甘忍受这封建牢狱的折磨,决心挣脱封建礼教枷锁,离开黑暗的家庭。她知道,长江岸边,没有她的活路,便确定就此弃乡远航,访求先进纺织技术,实现夙愿。半夜,她挖穿了四室屋顶,逃出来,奔向黄浦江边,躲进商船舱底

49、老船主听黄道婆倾吐了访艺志向,哭诉了痛苦遭遇,看着她一身破衣烂衫,满脸血痕泪水,不由得又敬重又同情,使点头答应了她的要求。于是,黄道婆登上船头,遥望乌泥径,洒泪告别了亲爱的出生地,随船南渡。那时,交通工具简陋,航海技术低劣,黄道婆不避风险,忍着颠簸饥寒,闯过惊涛骇浪,先抵占城,随后到了崖州。她看到当地棉纺织业真的十分兴盛,便谢过船家在海南落了脚。

50、崖州的木棉和纺织技术强烈地吸引着黄道婆,朴实的黎族人民热诚地欢迎她、款待她。她同这些阶级兄弟姐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爱上了这里的座座高山、片片阔林。拿起了著名的.黎幕、鞍搭、花被、缦布,瞅着那光彩明亮的黎单、五色鲜艳的黎饰,黄道婆便看不胜看,爱不释手,赞美不止。为了早日掌握黎家技术,她刻苦学习黎族语言,耳听、心记、嘴里练,努力和黎族人民打成一片,虚心地拜他们为师。她研究黎族的纺棉工具,学习纺棉技术,废寝忘食,争分夺秒,象着了迷、入了癖一样,每学好了一道工序,会用一种工具,她的心就仿佛开了花、吃了蜜。灿烂的友谊之花,结出了丰硕的技术之果。黎族人民不仅在生活上热情照顾黄道婆,而且把自己的技术无保留地传授给她。聪明的黄道婆,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棉织事业上,又得到这样无私的帮助,很快就熟悉了黎家全部织棉工具,学成了他们的先进技术。尽管绞尽脑汁,熬心血的劳动消耗,把黄道婆的一头青丝换上了全部白发,给她丰润的脸上刻下道道深而密的褶皱,但她还是精神抖擞,深钻细研,锲而不舍,刻苦实践,三十年如一日,终于成为一个技艺精湛的棉纺织家。

51、岁月恰似织布快梭,转眼之间,到了十三世纪末叶。蒙古 *** 早已囊括全国,南宋王朝覆灭了二十多年。为了缓和各族人民的反抗,元朝 *** 者慢慢改变以前那样 *** 掠夺政策,实行一些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经济开始好转。黄道婆这些年在元朝 *** 力量薄弱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没受刀兵涂炭,顺利地学习成功。在听说故乡 *** 下来,有了生机后,不由又想起那里棉织业的落后情形,内心 *** 了改变江南技术面貌的原来志向,升起了一股难以抑制的思乡感情。她向海南同胞说出了心事,情长谊深的黎族姐妹舍不得离开她,但又理解她,只好压着惜别的心情支持她。

52、公元1295年的一天,黄道婆忍痛告别了第二个故乡,搭船离开美丽的崖州,重返她阔别三十多年的长江之滨。经过了改朝换代的战乱,黄道婆的公婆和丈夫,早已先后死去,她一心无挂,只抱着造福于民的善良愿望,不顾晚年体力衰微与生活孤单,回到家乡马上投身于棉纺织业的传艺、改良和创新活动。乡亲们亲切地欢迎她满载而归,她更是不辞辛苦,东奔西走。热心地向乡亲们讲述黎族的优良制棉技术,妇女们成天围着她听得倾心入神。她便把自己海南所得,倾囊相授。同时,还把黎家先进经验与上海的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智慧,积极发明创造。对棉纺织工具与技术,进行了全面的 *** 。制造了新的擀、弹、纺、织等工具,刷新了上海棉纺业的旧面貌。首先是 *** 了擀籽工序。她先打听家乡近些年是怎样去籽净棉的,妇女们苦恼地告诉她,还是用手指一个一个地剥。黄道婆说,从现在起,咱们改用新的擀籽法吧。便教大家一人持一根光滑的小铁棍儿,把籽棉放在硬而平的捶石上,用铁棍擀挤棉籽,试验以后,妇女们乐不可支地嚷着:“一下子可以擀出五、六、七八个籽儿呀,再也不用手指头挨个儿数了!”

53、黄道婆见大伙高兴,也感到十分快活,但并不满足。她觉得,用手按着铁棍儿擀,还是比较费力的,便继续寻求新办法。忽然,她想到了黎族脚踏车的原理,心里豁然一亮,马上和伙伴商量试用这一原理制造轧棉机,白天黑夜都琢磨。最后,用四块木板装成木框,上面树立两根木柱,柱头镶在一根方木下面,柱 *** 装着带有曲柄的木铁二轴;铁轴比木轴直径小,两轴粗细不等,转动起来速度不同。黄道婆同两个姐妹,一个人向铁木二轴之间缝隙喂籽棉,两个人摇曲柄,结果,棉絮棉籽迅速分落两轴内外两侧。“太好了,又省力,又出活儿!”妇女们围着这新搅车,象山雀一样,欢跃起来,庆祝创制成功!

54、与此同时,黄道婆把沿用多年的小弓,弓身由一尺半长改为四尺多长,弓弦由线弦改为绳弦,将手指拨弦变为棒椎击弦。这结实有力的大弓,弹起棉来,挣挣然节奏鲜明,仿佛响起一支好听的劳动乐曲,棉花弹得又松又匆,又快又干净。接着,在纺纱工序上,黄道婆创造出三锭脚纺车,代替过去单锭手摇纺车。脚踏的劲头大,还腾出了双手握棉抽纱,同时能纺三根纱,速度快、产量多,这在当时世界上是更先进的纺车,实在是个了不起的技术 *** 。在织布工序上,黄道婆对织布机也有一定的 *** 。她借鉴我国传统的丝织技术,汲取黎族人民织“崖州被”的长处,与乡亲们共同学习研究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棉织技术,织成的被、褥、带、_(手巾)等,上面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花纹,鲜艳如画,“乌泥径被”名驰全国。元朝诗人曾热情地加以赞扬:

55、崖州布被五色缫,组雾_云粲花草,片帆鲸海得风口,千轴乌径夺天造。

56、黄道婆回乡几年之后,松江、太仓和苏杭等地,都传用她的新法,以致有“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盛称。制棉业逐渐兴旺起来,甚至乌泥径附近一千多户靠棉织技术谋生的居民,生活水乎都比过去显著提高了。黄道婆的一生刻苦学习研究、辛勤劳动实践,有力地影响和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她的业绩在我国纺织史上灿然发光。人民热爱她、崇敬她,在她逝世的时候,大家怀着悲痛心情,纷纷捐资把她安葬在上海县曹行乡。上海群众曾不断地为她兴立祠庙,其中规模宏大的先棉祠,每年四月黄道婆的诞辰,都有人接踵赶来致祭。多少年来,人们感念黄道婆的歌谣,一直传颂不止: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57、封建正史对科学技术有着一种无知的轻蔑,再加上对下层劳动人民的顽固偏见,所以对黄道婆这样一位伟大的纺织革新家及其杰出贡献,正史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这是我国历史学的普遍 *** 的遗憾。但人民是公正的,“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这是上海一带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的一首歌谣。这首歌谣歌颂的就是表达了人们对黄道婆为我国棉纺织技术作出卓越贡献的感激。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的巨大贡献,赢得了当地劳动人民深情的热爱和永久的纪念。

58、黄道婆死后,大家举行了隆重的公葬,并且在乌泥泾镇替她修建祠堂,叫先棉祠。以后其他许多地方也先后为她修建祠堂,(上海县港口镇建有黄母祠)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对这位棉纺织业的先驱者的感激和怀念。解放后,上海人民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劳动妇女,新中国成立后,江苏省文物管理 *** 会重修了黄道婆的坟墓,种了树,建了墓园。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供后人瞻仰。黄道婆是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勤奋、聪明、慈爱、无私的杰出典型,她的名字和功绩将永远留在广大人民的记忆中。

四、中国腰果之乡是哪里

乐东黎族自治县。腰果是一种坚果,外形像 *** ,因此得名。它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腰果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用于烹饪,如 *** 甜点、炒菜等。乐东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省西南部,这里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土地肥沃,素有“天然温室”、“热作宝地”、“绿色宝库”、“腰果之乡”、“旅游胜地”的美称。因其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合腰果的生长,因此成为了中国更大的腰果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海南岛有名的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和芒果生产基地。

五、五指山在哪里

五指山市是海南省唯一的山区县,也是海南的最南端,它位于海南岛西南部,总面积3055平方千米。

五指山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胜古迹众多。这里有被誉为“天下之一峰”的五指山、世界上面积更大的热带雨林、保存着我国最后一个原始森林保护区和保存较完好的热带沟谷雨林等等。

五指山位于海南岛东南部,其更高峰海拔7282米,因“五”、“罗”同音,又名为“罗盘峰”,为海南岛之一高峰。它是一座巍峨险峻的石山,位于海南岛南端。

它由5座峰峦组成: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座,其高度分别为325.6米、353.8米和318.8米,更低处仅2米左右。其中第3峰更高,海拔3528米;第1峰最矮,海拔237.1米。在第2、3、4峰峦间有一条大峡谷总长约10公里;第5峰顶上有一块巨大的 *** 像手掌伸开似的“五指”清晰可辨。这座山脉绵延于海南岛中、南部之间,被称为“南岭”。

万泉河发源于五指山南麓,流经五指山市、五指山林场和六连岭林场,在抱罗镇的出海口汇入琼州 *** 。全长150千米。万泉河是海南岛第二大河,也是海南唯一一条没有被污染的河流,水质达到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被誉为“海南母亲河”,也是海南岛人民的生命之河。

水满乡是五指山市的一座古村落,这里山清水秀,林木茂盛,民风淳朴,乡风文明。水满乡境内有水满山原始森林、水满岭野生动植物园、南圣峡谷漂流、南圣湖等等。另外水满乡的苏干村还是黎族传统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村落。

毛阳镇,位于海南岛西南部,距五指山市市区44公里,是海南省最南端的黎族苗族自治县。毛阳以盛产黎锦而闻名。在毛阳的黎锦文化博物馆里,珍藏着极具价值的黎锦文物和原始织机工具,还有一些民族工艺品。毛阳黎锦是海南黎族苗族织锦艺术中更具 *** *** 的品种,被誉为“中国之一黎锦”。

天堂镇位于海南省五指山市境西部,距五指山市区约20公里。全镇总面积1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9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8.8%。天堂镇有6个行政村,16个自然村。总人口12120人(2013年),其中黎族人口占一半以上。

天堂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省首府海口180公里,距五指山火车站30公里,离海南省环岛高速公路10公里;公路至五指山市仅40余公里,至三亚120公里;往五指山景区约40余公里。天堂镇农业发达。境内土地肥沃,盛产水稻、甘蔗、茶叶和水果。是全县茶叶基地之一、全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水果基地之一。天堂镇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锰、铁、硅等矿产资源。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黎族 支系 哪里 族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