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随州编钟之乡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随州编钟之乡以及湖北随州编钟简介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随州博物馆的编钟简介
1978年 *** ,在地下沉埋了2400余年的国宝编钟,随着曾侯乙墓的发现、发掘而闪亮问世,重放异彩。一时间举世瞩目,国人为之骄傲,世人为之倾倒。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随州市曾都区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系一座呈卜字形的大型岩坑竖穴木椁墓。1977年秋,当地驻军在扩建营房时发现该墓。1978年3月,文物考古部门组织联合勘探,5月上旬开始挖掘,6月底野外清理首战告捷。通过出土博钟上的铭文鉴定,这是战国早期诸侯国曾国君主名乙的墓葬,故亦称曾侯乙地宫。
该地宫似一座超豪华的“三室一厅”,东室放置主棺一具、陪棺八具;西室放置陪棺十三具;北室放置兵器、车马器及竹简;中厅大约是墓主人的音乐室、礼宾接待厅,内置大量礼乐器;在东室通往中厅的门洞处置放狗棺一具。地宫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距地表深13米,面积为220平方米。整个椁室由底板、墙板、盖板共171根巨型长方木铺垫垒迭而成,使用成材楠木达500立方米。木椁顶面及四周填塞防潮木炭6万公斤,木炭之上努筑青膏泥、白膏泥,上面盖铺石板,再努筑五花土直达墓口。
曾侯乙青铜架楠木彩绘主棺(分内、外棺)重达7000公斤,另有彩绘陪棺21具。曾侯乙,男 *** ,年龄45岁左右,约葬于楚惠王56年(公元前433年)深秋。陪葬者均为13-25岁女 *** 。在奴隶制晚期,此墓殉葬者多达21人,可列当时 *** 人殉之最。
湖北省内历年来发掘的战国墓葬数以千计,规模更大而又有确切年代的唯此一座。其墓葬气势之弘,出土文物之多, *** 之精美,稀世之珍贵,保存之完好,以及铭文资料之丰富,都是同期墓葬中所罕见的。墓 *** 土了大量精美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简文物多达15404件,有许多造型奇特,工艺精湛,是前所为见的珍品,其中有8件定为国宝。
曾侯乙墓,这座拥有东、中、西、北四个墓室的王陵,犹如一座地下音乐宫殿。宽敞的中室,是“钟鸣鼎食”的“正殿”,礼乐之器,陈悬井然。一套编钟沿南壁和西壁立架巍然耸立;一套编磬沿北壁立安放;一架建鼓沿东壁高树青铜座上;此外,还有瑟(7件)、笙(4件)、箫(2件)、篪(2件)、小鼓(2件)摆列在钟、磬、建鼓构成的长方形空间。全室乐器如一个大型的“钟鼓”乐队,体现着演奏“金石之音”和“钟鼓之乐”的壮观气势,构成古代诸侯宴食祭祀时完整的轩悬(三面悬挂钟磬)场面。
东室,列有琴(2件)、瑟(5件)、笙(2件)、鼓(1件),均聚傍主棺,如“寝宫”内演奏“琴瑟之音”轻音乐团。
“寝宫”和类似“后院”的西室,二十一具彩绘棺里息卧着十三至二十五岁的少女,可能是表演乐舞的“女乐”,连同乐器,一道殉葬。北室,还陈放着三件 *** 盛放石盘的漆木匣。乐宫中最为显赫的属编钟。巨大的钟架,由铜木结构呈曲尺形,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七根彩绘横粱,两端均有浮雕着盘龙和花瓣纹的青铜套加固,由六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圆柱承托。钟架及钟构,达二百四十六个构件,可以拆装,设计精巧合理。六十五件青铜钟分三层八组悬于架上:上层为三组钮钟,共十九件;中层有短枚甬钟一组十一件、无枚甬钟一组十二件、长枚甬钟一组十件;下层有大型长枚甬钟两组共十二件、另有鎛钟一件。其更大者,通长153.4厘米,重203.6公斤。仅钟体总重量达两千五百公斤。
钟架、钟钩、钟体上共有铭文三千七百五十五字。内容有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钟体铭文大都镀金。铸钟的铭文,记叙楚国的惠王在执政五十六年(即公元前四三三年)时,为祭奠曾侯乙而铸制了钟鼎彝器,并送给曾国。甬钟均有一面钲间刻“曾侯乙乍(作)时(持)”,标记着钟的主人。甬钟、钮钟的标音,均在钟体一面的正鼓部和侧鼓部,依姑洗均(C调)记写着各钟所发乐音的阶名或音名。甬钟另一面钲间、鼓部还有成句成段的文字,论叙各钟的乐音所属律名、阶名、变化音名及其在不同均中、不同国间的称谓对应关系。
件件保存完好,闪亮着青铜光泽的钟体,均保留着优美迷人的原有音响。仅少数大型甬钟的侧鼓音不甚明显之外,绝大多数钟均能在正鼓部和侧鼓部,分别击奏出呈三度音程,且与标音相符的两个乐音。 *** 钟含有深沉浑厚的低音、铿锵圆润的中音、清脆明亮的高音,丰富的色彩可调配出相当的表现力。其音域自C2至7,跨五个八度音程,可奏出完整的五声、六、以至七声音阶乐曲;中心音域内二十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演奏古今中外多种乐曲。钟及架的装饰,取有人、兽、龙、花、几何形等多种题材,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雕绘、线描等多种技法。加之精巧的布局和细微的刻划,达到了极好的美化效果。整架编钟,宏观巍峨庄重,微观精美华丽,是耐人观赏的艺术佳作。
这套编钟的击奏工具共有八件。六件7字形小木槌,当由三人各执一对,分别掌奏中层的三组钟,并兼顾上层钮钟,主奏旋律。两件长215厘米、粗6.6厘米的彩绘大棒,由两人分执,掌奏下层大钟,可配以和声,或烘托气氛。这套造型壮观、配备齐全、音列充实、音频准确的大型编钟,堪数我国古代编钟之最,并以其数量之多,铸造之精,保存之好,音律之全,音域之广,音色之美,乐律铭文之珍贵,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观”,是“精神世界的圣山”,“文明古国的象征”。
与曾侯乙编钟相伴而出的一套编磬,是古编磬中的杰出 *** 。青铜镏金的磬架,高1.09米、宽2.15米,呈单面变层结构。一对集龙首、鹤颈、鸟身、鳖足为一体的怪兽铜立柱,咬合着两根铜杆,杆底等距焊铸铜环,以挂磬钩。三十二石磬次序悬挂,与之相映成趣。据研究,全架编磬原有四十一块,每磬发一音,为十二半音音列,音域跨三个八度,音色清脆明亮而独具特色。磬块上亦有与钟铭相通的墨书和刻文,内容是编号、标音及乐律理论。其精美的磬架、众多的磬块、明确的编悬状态、完备的配件(同出有装磬之匣和磬槌)为迄今仅见。质料主要是石灰岩的磬块,音色清澈优美,比当今的木琴更有余韵,比钟声更加透明。它展示了三个八度的音乐风貌,丰富的半音显示了旋宕转调的功能。它与编钟合奏,真谓金石齐鸣,悦耳动听。更为惊叹的是其中的更高音竟与钢琴的最上一键(G8)相同。充分反映了古代磬氏设计制造定音乐器的成就,扩大了我们对古代宫廷队音域范围的视野。
同墓出土的古乐器还有建鼓,这是迄今见到的最早同类实物,琴(十弦琴、五弦琴)、排箫、篪,都是首次发现的几种早已失传的乐器。其中的排箫,是由十三根竹质箫管编排而成的“排箫”,它因长短有序的箫管而形若鸟之单翼。世界上有不少民族都使用这种乐器。这两件古箫在未脱水的情况下,其中一件有七、八个箫管能够吹奏出乐音,音阶结构已超出五声。篪是一种竹质横吹管乐器。以前,人们仅据文献中互有出入的记载,难以详其形制。该墓出土的篪,一件长29.3厘米,一件长30.2厘米;两者均以一节竹管制成,两端管口封闭,管身开有吹孔一、出音孔一、指孔五;通体以黑漆为地,以朱、 *** 绕管线描绘纹。三角雷纹和变形菱纹。用其 *** 品,可吹奏出超出五声的音阶结构。笙是由古沿用至今的一种管乐器。曾侯乙笙分十二、十四、十八簧三种,均为匏斗、芦竹笙管、芦竹 *** 制成。笙簧因音频高低而大小不一,框与舌间的缝隙细于发丝,做工十分精细,仿制中,知其声音细小,但古朴典雅,特别细腻迷人。
因弦腐而失音的琴瑟,均保存着完好的躯体。仿制中,可品味出其原有的浓郁韵味。曾侯乙墓出土的这批编钟、编磬、建鼓、瑟、琴、笙、排箫、篪等8种乐器,共125件,还有与部分乐器配用的击奏工具12件,各种构件、附件1714件。可分打击、吹奏、弹拨三类。数量多、种类全、 *** 精、保存好,是世界音乐考古史上的空前发现。
由这批古乐器直接和间接保留着的音响中,从它们所携带的具有经典价值的钟磬乐律铭文里,我们不难得知早在二千四百年前,我国古代音乐所具有的水平。
无独有偶,1981年在擂鼓墩二号墓,又发掘出一套36件编钟。经专家鉴定,二号墓编钟与曾侯编钟同一体系,音色、音律与曾侯乙编钟相通,其中8件大钟与曾侯乙编钟的音律完全一致。从钟体的大小衔接处有一明显空缺,这一空缺正好由二号墓出土的八件大钟填补。从编钟的音高分析,二号墓出土的28件小甬钟与8件大甬钟有别而自成一体,恰好填补了曾侯乙编钟的高音区,并使曾侯乙编钟的音域从五个8度扩展到6个多8度。因此,二号墓编钟被称之为曾侯乙编钟的“姊妹钟”。两套乐钟(鎛钟除外)合计100件,百件编钟可分可合,是一个完整的宏伟的编钟系列。
二、随州哪个乡镇最发达
三里岗镇地处鄂南,随州京山交界处,著名的国家级旅游胜地大洪山脚下。。周围群山环抱,自然环境一流。自 *** *** 以来,三里岗镇人民积极利用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香菇种植业。现已经发展成为中南首屈一指的香菇集散地!全镇人民生活也领先于其他乡镇。人均收入排在随州市前列
三里岗镇位于炎帝神龙故里、编钟古乐之乡曾都区西南部,地处国家级风景区大洪山旅游区境内,距离随州市城区65公里。其北部与本区均川镇、环潭镇、洪山镇毗连,东与柳林带镇交界,西面与大洪山风景管理区交界,南面与京山县三阳镇接壤
处于北纬31°22′至31°56′,东经112°57′至113°13′,南北长约32公里,东西长约15公里,地势随大洪山山脉,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处在鄂东北低山丘陵带上。
辖1个居委会、18个村委会:三里岗、马家畈、尚家店、粟树嘴、八一桥、刘店、吉祥店、伏岭、三星、常安店、新集、何家店、尚家桥、黄家河、古庙、车佛、贾家湾、杨家棚、许家河
全镇总版土面积319.3平方公里,是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美丽山镇。
全镇共有人口4.6万人,其中城镇居民1.1万人。
地处大洪山怀抱,地形以低山、丘陵、岗地为主,全镇海拔约在500米—800米之间。我镇山脉都为大洪山余脉,由南向北山势逐渐降低,山的相对高度200—500米之间,山谷成V字形,坡较陡。山体以石灰岩为主,土壤深厚,森林资源丰富,植被繁茂。我镇河流可分为两大流域,绝大部分处于涢水(均水)流域,河流由西南向东北流动,另有刘店河由西向东流入郑家河,进入安陆市境内,为漳河流域。
香菇200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63亿元,比上年增长15.7%; *** 引资到位资金2397万元,比上年增长45.7%;外贸出口达321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2%;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100元,比上年增长7%。我镇工业方面特色鲜明,现已形成以建材业、采矿业、建筑业、加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资源型产业稳中有升,加工工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异军突起,工业经济结构正日趋合理。其中香菇加工业在全国乃至 *** 享有名气。
三里岗香菇产业独具特色。我镇气候适宜,栎木资源丰富,是人工栽培香菇的理想场所,是全国食用菌生产先进单位。从2001年至2005年的五年时间里,全镇香菇出口创汇共达1.8亿美元,被省 *** 列为全省的五个特色产业镇之一。目前,香菇生产加工企业达到40家,其中,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5家,全镇从事香菇产业的人员1万余人。香菇年产量4000吨,年市场交易量6000吨,年交易额4亿多元,年出口香菇40000吨,创汇3000万美元,并拥有“三岗”、“山林”、“大洪山”等著名品牌。
全镇先后投资3000万元兴建了占地40亩的香菇交易大市场和占地30亩的香菇加工一条街,香菇加工分级达到20多种。在销售上一手抓老主户巩固,一手抓新客户发展。不仅吸引了河南、陕西、四川、甘肃、安徽和湖北省其他县市的菇农来三里岗 *** 香菇,而且还招来了新加坡、 *** 、 *** 、广州、深圳、福建、浙江等地客商来三里岗进行香菇贸易。产品除占据了 *** 市场70%的份额以外,还远销 *** 、日本、韩国、法国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镇常年从事香菇贸易的加工户近200家,其中4000人常年在外面进行技术输出和香菇购销,三里岗人的足迹遍布全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农业方面,我镇主产水稻、小麦、油菜,是随州的农业大镇,养殖业大镇。全镇共有耕地面积505 2.87公顷,人均耕地0.11公顷,其中基本农田面积4193.58公顷,一般农田859.29公顷。地少人多是我镇特点, *** 一面加大对农田的保护力度,一面鼓励农 *** 行多种经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通村公路建设,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探索食用菌发展新路子,改造菇耳林、板栗带、茶园等,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农民忙时种田,闲时种菇或外出务工,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农业耕作大部分实现机械化,摩托车、 *** 等高档消费品普及率大幅度提高。
因地处山区,以前交通非常落后,2000年以后,我镇交通事来发展尤为迅速,随岳高速公路,两条水泥省道(小应线和周新线)穿境而过,通村公路建设四通八达,客运班车直达随州、襄樊、武汉,家家户户都拥有摩托车成为我镇一大特色。全镇共有中小学校7所,在校 *** 5000余人,在职教工300余人,学龄儿童人人有书读,辍学率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全镇共有医护人员120余人,床位100余张,卫生防疫事业日益发展。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已建成现代化大型福利院2座。基础设施逐渐完善,邮电通信、程控 *** 、移动 *** 、用户传真直拨海内外。金融机构与全国联网,汇路畅通,取存自便。娱乐设施不断更新,吃的舒服,玩的尽兴。电力 *** 覆盖全镇,供电容量达6000千伏安。自来水昼夜供应,供水能力达2000吨每日。小集镇建设也颇具特色,已形成元宝街、平桥街、洪山街、新街等几条主要街道。
位于曾都区三里岗镇吉祥寺村的大型交易大市场,吸引着周边县市菇农前来进行香菇、木耳等食用菌贸易,每天其交易量达数百吨。
在相隔1里的三里岗镇 *** 对面,有一条“香菇街”。此处是三里岗最早的香菇交易场所,修建于19 *** 年,占地面积近1万平方米。
随着交易量的增多,这条香菇街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香菇产业需要。2005年4月,三里岗便有了第二个香菇市场,位于集镇西端,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
这个市场很快又小了。三里岗镇全年有4000余人活跃在香菇市场,全国12个省市的香菇在此交易。因该市场紧邻公路,面积小,菇农人来人往,安全隐患大,极大 *** 了香菇产业的发展。
2007年,三里岗镇吉祥寺村被确定为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不久,一个占地面积40亩,办公场所、仓库、加工房等配套设施完善的大型香菇市场蓝图清晰明了。
“香菇市场开在我的香菇加工厂门口了。”产品出口到 *** 的市金荣菇品公司负责人易光斌刚从市场上采购回来。他说,之前把加工厂设在自家,规模受到 *** 。现在,他在新的香菇市场租了6间门面,“采购、加工、存储于一体,可以好好把公司做大了。”易光斌兴冲冲的。
国家级风景名胜大洪山位于三里岗西南3公里,距正中心十几分钟的路程。
1988年被 *** 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区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是观光旅游、休闲避暑、健身疗养、科学考察理想场地;是世界著名古乐之乡和炎帝神农诞辰地。先后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全国第四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洪山风光美。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景区内动植物与非生物形成的生态美,落叶树和常绿林融为一体,形成四季常青的异色风光。素有“鄂中绿宝石”、“武汉后花园”的美誉,有“不倒翁”之称的 *** 古银杏,是大洪山镇山之宝,是“华中之一树”。
大洪山气候优。这时气候温和,冬暖夏凉,空气中富含氧离子,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是一处天然氧吧,是旅游避暑的绝好胜地。是人类最适宜的居住环境,是全国著名的长寿之乡。
大洪山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三个始祖都与大洪山地区直接相关。区域分布多处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遗产和世界著名的考古发现。大洪山是中国 *** 的重点丛林。洪山寺历来为 *** 文化的祖师道场,历代帝王多赐名,其佛法远播日本、东南亚,在 *** 界享有盛誉。大洪山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西汉末年绿林 *** 、明朝明玉珍 *** 、清末赵邦壁 *** 都在大洪山立寨。大洪山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近百个 *** 遗址,反映了 *** 、陶铸、陈少敏等 *** 家的生涯。
大洪山居荆豫要冲,汉襄咽喉,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她集自然、人文、历史、艺术于一体,与世界第八大奇迹——擂鼓墩编钟和华夏文明始祖——炎帝神农故里构成一条黄金旅游线。大洪山经二十年来的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现已成为华中地区知名的休闲度假胜地、火山地质公园和湖北省旅游主题公园。先后接待海内外游客共800万人次,是湖北旅游 *** 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三、随州的编钟的详细情况
1、随州出土了编钟,震惊了世界,就有人打编钟的主意了,省里的头们说;'编钟是国宝,你们随州保护不了.我们 *** 一套给你们,省里在给随州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还向 *** 要一笔钱给随州.你们把曾候乙编钟放在省里,影响大,宣传面广.在省里给随州作宣传,不比放在随州更好.''随州的头们就用编钟换了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证书, *** 拨的钱,省里还克扣了一半,就这样,省里用一套 *** 的编钟换了一套国宝级的曾候乙编钟.(越王勾践剑还在荆州,省博物馆就没弄走,越王剑就成了荆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2、 *** *** ,随州打编钟历史文化牌,但怎么打也打不响.因为随州的编钟是赝品,真正的曾候乙编钟在省博物馆,它们也在打编钟牌,但他们绝口不提随州.随州的头们才知道上当了.外国元首和贵宾到中国来,要看 *** 中国五 *** 历史文化的编钟,只到省博物馆就不到随州来了.一套国宝级曾候乙编钟换了一套赝品编钟和一个名城空壳本本,就这样随州历史文化名城就成了一座空城了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随州编钟之乡和湖北随州编钟简介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