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贤者之乡(),以及贤者同盟3.0.2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一、贤者善喻文言文翻译
1.翻译文言文《宋人好善》
从前,宋国有一个乐于为善的人,他家三代都不懈地做善事。家里的黑牛无故生出了白牛犊,于是他就去请教孔子。孔子说:“这是吉祥的预兆,应该祭祀 *** 神。”
从前,宋国有一个乐于为善的人,他家三代都不懈地做善事。家里的黑牛无故生出了白牛犊,于是他就去请教孔子。孔子说:“这是吉祥的预兆,应该祭祀 *** 神。”
过了一年,那 *** 的眼睛无缘无故瞎了。黑牛又生了白牛犊。那 *** 就叫他儿子再去请教孔子。他儿子说:“前次听从了先生的话,(你)却失明了,现在还要去问他,为什么?” *** 答道:“圣人的预测,先违背后契合(事实)。这件事的结果还不清楚,姑且试着前往,再去问一问他。”他儿子(只好)又去问孔子。孔子回答:“这是吉祥的预兆,还应该去祭祀 *** 神。”儿子回家把孔子的话传达给他的 *** ,他的 *** 说:“照先生所说的去做。”
又过了一年,那做儿子的眼睛也无故瞎了。后来楚国攻打宋国,围了他们所在的城。在这个时候,(城内的人断了粮食)只好相互交换子女杀食以果腹,劈开 *** 骨作柴烧。所有的成年男人都战死了,连老年人、病人、小孩子都上了城墙,坚守着城池而使(楚军)不能攻下。楚王非常生气。城被攻破后,所有守城的人都被 *** 了。只有这家父子因为眼瞎的缘故,没有上城墙。战争结束围困解除后,这对父子就都复明了。
子贡问孔子曰②:“今之人臣孰为贤?”孔子曰:“吾未识也。往者,齐有鲍叔③,郑有子皮④,贤者也。”子贡曰:“然则齐无管仲,郑无子产乎?”子曰⑤:“赐,汝徒知其一,不知其二。汝闻进贤为贤耶?用力为贤耶?”子贡曰:“进贤为贤。”子曰:“然。吾闻鲍叔之进管仲也,闻子皮之进子产也,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进也。”
①选自汉•刘向《说苑•臣术》。
②子贡:孔子的 *** 端木赐,字子贡,姓端木,名赐。
③鲍叔:即鲍叔牙,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很了解管仲。齐桓公执政后要任他为相,他辞谢,推荐管仲为相。管仲辅佐齐桓公进行 *** ,使齐国富强起来。
④子皮:春秋时郑国大夫,名虎,字子皮。他年老退职,推荐子产代替自己,子产把郑国治理得很好。子产,是春秋时著名的贤相。
子贡问孔子说:“现在的大臣中,谁最贤呢?”孔子说:“我还不清楚。从前,齐国有个鲍叔牙,郑国有个子皮,他们是贤人。”
子贡说:“那么齐国贤人中没有管仲,郑国贤人中没有子产吗?”孔子说:“端木赐啊,你仅仅知道一点,不知道全部。你听说过推荐贤人算贤人呢,还是为国家效力算贤人呢?”子贡说:“为国家荐贤算是贤人。”孔子说:“是的。我只听说过鲍叔牙推荐了管仲,听说过子皮推荐了子产,没有听说过管仲、子产推荐什么贤人。”
孔子从“进贤”的角度着眼,认为鲍叔牙、子皮贤于管仲、子产。因为管仲、子产表现出来的是治国才能,没有推荐出代替自己的人才,而鲍叔牙让位于管仲,子皮让相于子产,既有超人的眼力,又有高尚的品德,所以堪称为“贤”。
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 *** 。”命后车载之。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⑩。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 *** 。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而辊辑讹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
宁戚很想到齐桓公那里去干事,却是贫困得连衣食都不能周全。只得替经商的客户拉牛车运送货物到了齐国。天黑了就露宿在外城的城门外边。正遇上齐桓公要到城外去迎接贵宾,夜间开了城门,把停在门边的载货车辆挪开,火炬照得很亮,跟随的人员很多。宁戚这时蹲在车下喂牛,看到桓公一行,很是激动,敲着牛角唱起歌来,声音急迫。桓公听到了,轻轻地按着边上随从人的手说:“真奇怪了,这个唱歌的人不可小觑。”便吩咐后面的车辆载上宁戚。等到桓公回到城里,跟随的人员又将宁戚的住宿安顿好,桓公还送他衣着冠巾,准备接见他。宁戚见到桓公,论述了怎样治理齐国,使齐国富强起来的建议,第二天再见面时,论述了怎样使齐国强盛,领导诸侯 *** 治天下的策略。桓公非常高兴,打算起用宁戚。一些臣子争着说:“宁戚是卫国人(非齐国人,称客)。卫国离齐国不远。君主不如派人去调查调查,如果确实是有才有德的人,再任用他也不迟呀!”桓公说:“不能这样。调查后,得知宁戚犯过一点小错误,于是,抓住了这点小错误不放,就难能发挥人家的大才大德了。这正是一些君主之所以得不到天下有才德之士的缘故。”
贤(贤,贤)I xiánㄒ〡ㄢˊ〔《广韵》胡田切,平先,匣。
〕 1.有德行;多才能。《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
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所任贤,则趋舍省而功施普;器用利,则用力少而就效众。”唐韦应物《饯雍聿之潞州谒李中丞》诗:“主人才且贤,重士百金轻。”
明《杀狗记‧安童将命》:“真个是妻贤夫祸少。” 2.指有德行或有才能的人。
《易‧系辞上》:“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孔颖达疏:“既有信思顺,又能尊尚贤人。”汉贾谊《过秦论上》:“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唐包何《相里使君第七男生日》诗:“谁道众贤能继体,须知个个出于蓝。”***《 *** 杂咏‧玉门》:“英雄一代千秋业,敢说前贤愧后生。”
3.优良,美善。《礼记‧内则》:“若富则具二牲,献其贤者于宗子。”
郑玄注:“贤,犹善也。”唐韩愈《谢自然诗》:“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
清龚自珍《纵难送曹生》:“有木几而雕镂削治之,愈密愈华愈贤。” 4.尊崇;器重。
《礼记‧礼运》:“以贤勇知,以功为已。”孔颖达疏:“贤,犹崇重也。”
汉王充《论衡‧纪妖》:“始,简子使姑布子卿相诸子,莫吉,至翟妇之子无恤,以为贵。简子与语,贤之。”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神宗夜读《宋璟传》,贤其人。”苏曼殊《天涯红泪记》之一章:“若夫姜尚父、严子陵,名垂青史,后世贤之。”
5.胜过;超过。《仪礼‧乡射礼》:“若右胜,则曰右贤于左;若左胜,则曰左贤于右。”
郑玄注:“贤,犹胜也。”《淮南子‧说山训》:“圣人无止,无以岁贤昔日愈昨也。”
高诱注:“贤、愈,犹胜也。”宋洪迈《容斋四笔‧山公启事》:“旧《潭帖》为识者称许,以为贤于他本,然于此奏‘未可仓卒’之下,乃云‘风笔恻然’,全无意义。”
清姚鼐《辨〈逸周书〉》:“云孔子所论百篇之余者,刘向说也,班氏不取,识贤于向矣。” 6.辛劳。
《诗‧小雅‧北山》:“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毛传:“贤,劳也。”
宋苏辙《除苗授保康军节度知潞州制》:“愍独贤于烦使,俾蹔佚于近藩。”清龚自珍《明良论二》:“我早晚直公所,已贤矣,已劳矣。”
7.对人的敬词。冠于某些称谓之前。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 *** 》:“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以下则加‘贤’字,尊卑之差也。” 8.作第二人称的尊称。
宋苏轼《李行中秀才醉眠亭》诗:“醉中对客眠何害,须信陶潜未若贤。”宋苏轼《减字木兰花‧赠胜之》词:“天然宅院,赛了千千并万万。
说与贤知,表德元来是胜之。”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顾曰:‘何不道“风来屎气多”?’秀才云:‘贤莫无礼。
’”宋周辉《清波别志》卷上:“贯复呼之曰:‘更烦贤问太师在杭州 *** ,今日至此,谁之力?童贯所以报太师亦尽矣。’”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又不待夺贤寺宇,又不待要贤金宝。”
II xiànㄒ〡ㄢˋ〔《集韵》形甸切,去霰,匣。〕车毂一端的大孔。
《周礼‧考工记‧轮人》:“五分其毂之长,去一以为贤。”郑玄注引郑司农曰:“贤,大穿也。”
清戴震《释车》:“大釭谓之贤。”。
樊姬者,楚庄王之夫 *** 。庄王即位,好 *** ,樊姬谏不止,乃不食 *** 之肉。王改过,勤于政事。王尝听朝罢晏,姬下殿迎之,曰:“何罢晏也?得无饥倦乎?””王曰:“与贤者俱,不知饥倦也。”姬曰:“王之所谓贤者何也?”曰:“虞丘子也。”姬掩口而笑。王曰:“姬之所荚何也?”曰:“虞丘子贤则贤矣,未忠也。':王曰:“何谓也?”对曰:“妾执巾栉十一年,遣人之郑、卫求贤女进于王,今贤于妾者二人,同列者七人,妾岂不欲擅王之爱宠乎?妾闻堂上兼女,所以观人能也,妾不能以私蔽公,欲王多见,知人能也。妾闻虞丘子相楚十余年,所荐非子弟则族昆弟,未闻进贤退不肖,是蔽君而塞贤路。知贤不进,是不忠;不知其贤,是不智也。妾之所笑,不亦可乎?”王悦。明日,王以姬言告虞丘子,丘子避席,不知所对。于是避舍使人迎刊、叔敖而进之,王以为令尹,治楚三季而庄王以霸。楚史书曰:“庄王之霸,樊姬之力也。”此之谓也。
颂曰:樊姬谦让,靡有嫉妒。荐进美人,与己同处。非刺虞丘,蔽贤之路。楚庄用焉,功业遂伯。
樊姬,是楚庄王的夫人。楚庄王登上王位之后,喜欢打猎,樊姬不断规劝楚庄王,可是楚庄王依然喜欢打猎,于是樊姬就不吃 *** 肉。楚庄王改正了过错,处理政事很勤敏。楚庄王曾经上朝,散朝很晚。樊姬下殿来迎接他,问:“为什么散朝这么晚?也许饥饿疲倦了吧?”楚庄王说:“跟贤人在一起,就不知道饥饿疲倦了。”樊姬问:“大王所说的贤人是谁啊?”楚庄王说:“是虞丘子。”樊姬听了,掩着嘴荚起来。楚庄王问:“你笑什么呢?”樊姬说:“虞丘子算是贤臣了,但不能说是忠臣。”楚庄王问:“为什么这样说呢?”樊姬说:“我伺候大王十一年了,派人到郑国、卫囚寻求贤女献给大王,现在比我贤良的有两人,跟我并列的有七人,我难道不想独占大王的爱宠吗?我听说堂上女子多,就可以用来观察她们的才能,我不能固守私情蒙蔽国事,想让大王多见到一些人,了解别人的才能。我听说虞丘子担任楚国丞相十余年,推荐的不是自己的子弟就是同族的兄弟,没有听说他推荐贤人斥退不贤的人,这样做是蒙蔽国君而堵塞贤人进身的路。知道贤人不推荐,这是不忠;不知道那些人是贤人,这是不智。我笑这些,不也是适宜的吗!”楚庄王听后很高兴。第二天,楚庄王把樊姬的话告诉丁虞丘子,虞丘子离开座位,不知道怎么回答。于是让出自己的房子,派人去迎接孙叔敖,把他推荐蛤庄王,楚庄王让孙叔敖担任令尹,治理楚国三年,楚庄王得以成为霸主。楚国史书这样记载:“庄王成为霸主,是樊姬的功劳。”说的就是这些情况。
颂:樊姬谦让,没有嫉妒。推荐美人,跟自己在一起。非议讽刺虞丘于挡住了贤人进身的路。楚庄王听从她,成就了楚国的霸业。
鞠咏做进士,凭借文学功底跟从王公化基学习,到王公主管杭州,咏及第,升咏做大理评事,主管杭州仁和县。鞠咏将到任,先把书和自己作的诗寄给王公,来感谢往常对自己的激励,现在又做官吏,借此可以文字互相娱乐,王公不答应。到了咏到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也不加礼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其公务。鞠咏大失所望,于是不再把他当作知已,而专门学习做官吏的事,那以后,王化基升为参知政事,没有把咏推荐,有人间原因,回答说:“凭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担心的是盛气骄人,我所以压抑他,来成全他的德行罢了。”鞠咏听到以后,开始把王化基当作真正相知的朋友。
【原文】景公问晏子曰:「忠臣之行何如?」对曰:1.不掩君过,谏乎前,不华乎外2.进贤选能,不私乎内3.称身就位,计能定禄4.睹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5.不权居以为行,不称位以为忠6.不掩贤以隐长,不刻下以谀上7.君在不事太子,国危不交诸侯8.顺则进,否则退,不与君行邪也【译文】景公问晏子说:「忠臣的德行是什么样子?」晏子回答道:1.不遮掩君王的过失,进谏于君王之前,不宣扬君过于外2.推荐贤良选拔能人,不偏向于自己的内亲3.度量自己的德才而居官位,权衡自己的才能来接受俸禄4.发现贤良之人不居官在他之上,接受俸禄不超过贤者的数量5.安于自己现在的职位去作应作的事,尽力称职就是忠于职守6.不掩盖贤良和隐瞒他们的优点,不刻薄下属来献谀国君7.国君在位时不侍奉太子,国家危急时不交好诸侯8.君臣相得时就立身朝廷,君臣相背时就辞官,不参与国君作邪僻不正当之事【原文】景公问晏子曰:「古之莅国治民者,其任人何如?」晏子对曰:「地不同生,而任之以一种,责其俱生不可得;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
责焉无已,智者有不能给,求焉无餍,天地有不能赡也。故明王之任人,谄谀不迩乎左右,阿 *** 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
此任人之大略也。」【译文】景公问晏子说:古代君临天下治理百姓的君王,他们任用人的情况如何?晏子回答说:土地有不同的 *** 能,而不同 *** 能的土地只能栽种某一种植物,要求它什么都能生长是不可能的;人有不同的才能,而不同才能的人只能任用他办某一个方面的事,不能苛求他什么事都取得成功。
要求没有穷尽,即使聪明绝顶的 *** 有不敏捷的时候,要求没有止境,天地也有不能给足的时候。所以圣明的君主任用人,谗谄阿谀的小人不能靠近他的左右,结 *** 营私的人不能在他的朝廷上理事;任用人的长处,不过问他的短处,任用人的擅长,不勉强他的拙劣,这就是使用人的概要了。
晏子位为齐国宰相,他效忠国家、礼敬贤士、态度谦虚、智慧充溢。他这饱含教益的言论为后人发现良才、善用人才明示了很好的标准和 *** 。
果能照此法而行,何患不能精英荟萃?。
二、选天下之贤者而治的人才 *** 思想
1、选天下之贤者而治的人才 *** 思想
2、 1.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3、墨子主张 *** *** ,他说:“明乎民之无正(政)长以一同天下之义,而天下乱也。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智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无领导)。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尚同》,第87页、93页)天子,不是上天之子,只不过是天下之贤能者,经 *** *** 而立之,这种选天下之贤能者而治的思想是十分可贵的。不仅天子由 *** *** 产生,各级官员也都由民众 *** 产生。他说:“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之以为正(政)长。正长已具,天子发政于百姓,言曰:闻善而(与)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皆必是之,上之所非,皆必非之。上有所过,谏之,下有善,则旁荐之(广泛推荐)。”“国君者,国之仁 *** ”,“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之治也”(《尚同上》,第88页)。国君只有集中天下之同义,即集中全 *** 志,国方得治。
4、“天子者,固天下之仁 *** ,举天下万民以法天子,天下何说而不治哉?”(《尚同中》,第97页)“乡长固乡之贤者也,举乡人以法(学习)乡长,夫乡何说而不治哉?”(《尚同中》,第95页)墨子认为除了 *** 好天子之外,还要重视基层 *** 建设。乡长要 *** 乡之贤能者,而且要广泛听取 *** ,按照乡里大多数人的意见利益行事,“察乡长之所以治乡者何故之以也?唯以其能一同其乡之义(集中统一全乡正确的意见),是以乡治”(《尚同中》,第95页)。
5、墨子进一步指出,设置各级机构和官吏,不是使其 *** 厚禄,养尊处优,而是要为乡人国人办实事,谋利益,他说:“立正(政)长也,非高其爵,厚其禄,富贵佚( *** 逸)而错(设置)也。将以为万民兴利除害,富贵贫寡, *** 治乱也。故古者圣王之为若此,今王公大人之刑政则反此。”(《尚同中》,第101页)
6、尚同,上下必须同义, *** 集中,就是统一指导思想,同一法制,同一奋斗目标,同一政策政令,同一善恶是非标准,实现更佳效益,墨子说:“苟上下不同义,赏誉不足以劝善,而刑罚不足以沮(阻)暴……若苟上下不同义,上之所赏,则众之所非……于众得非,则是虽得上之赏,未足以劝乎?”(《尚同中》,第101页)
7、《尚同》集中阐述集中 *** ,上下同义,这些见解,可以说就是 *** 集中,上下一心,共同去实现奋斗目标。墨子说,在原始无***状态下,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滋众,则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尚同上》,第86页),所以要有领导。以乡为例,“乡长固乡之贤者也,举乡人以法乡长,夫乡何说而不治哉?察乡长之所以治乡者何故之以也?唯以其能一同其乡之义,是以乡治”(《尚同中》,第95页)。 *** 集中,必须从基层做起,主持 *** 的人,必须是贤能者,人人各言其义,最终统一为一义,也就是集中大多数人的正确意见。
8、治国理政,必须实行人民 *** *** ,发扬 *** ,集中 *** ,墨子说:“察国之所以治者何也?国君唯能壹同国之义,是以国治也。国君者,国之仁 *** 。”壹同天下之义,就是从基层起,各级充分发扬 *** ,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国家才能得治,“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尚同上》,第88~ *** 页)。
9、墨子认为,要实现尚同,全国必须上下一致,集中各方面的正确意见,对于正确的方针政策,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也就是“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首先是必须坚决贯彻执行,执行中确实发现问题,则“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谏之”(《尚同上》,第88页)。如实反映情况,提出批评建议,总结新的经验,统一领导,上下结合,有错即改,达到“尚同”的境界。
10、 3.尚同为政者,是以赏当贤,罚当暴,不杀无辜,不失有罪
11、墨子重视法制,他说:“天下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法制准则),无法仪而能成事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悬……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度,此不若。”(《法仪》,第21页)
12、尚同,在政策 *** 等方面,必须是同义统一的,同时必须要有同一的法制来推行,建立 *** ,推行法制,要像天一样大公无私,“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不自以为有功德),其明火而不衰……天之欲则为之,天之所不欲则止……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法仪》,第23~24页)。墨子提出天下国无强弱大小,人无长幼贵贱,皆应平等相处,兼爱互利,“故曰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是以天欲人相爱相利,而不人相恶相贼也”(《法仪》,第24页)。要实现尚同,天下同义,兼相爱,交相利的目标,必须有所赏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尚同为政者也……是以赏当贤,罚当暴,不杀无辜,不失有罪,则此尚同之功也”(《尚同中》,第105页)。要做到尚同,必须上下同义、团结一致,实现共同目标。墨子说:“今此何为人上而不能治其下,为人下而不能事其上,则是上下相贼也。何故以然?则义不同也。”(《尚同下》,第110页)所谓上下同义,就是统一思想认识,统一政策法令,所以,“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天志上》,第226页)。
13、 4.助之视听者众,上下知情,以往知事,反对天命
14、墨子很强调兼听多视,善择左右,他说:“故古之圣王治天下也,其所差论(选择),自以左右羽翼皆良,助之视者众。故与谋事,先人得之,与人举事,先人成之,先誉令闻,先人发之。”古者有语焉曰:“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视也。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一手之 *** 也,不若二手之强也。”(《尚同下》,第116页)决策要广泛听取意见,重视参鉴历史经验,“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从现象到本质),谋如此,可得而知也”(《非改中》,第162页)。
15、墨子反对天命,他极力批判儒家的天命思想。子墨子言曰:“执有命者杂于民间者众,执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命寿则寿,命夭则夭,虽强劲何益哉……以阻百姓之从事,故执有命者不仁。”(《非命上》,第305页)有命者认为:“寿夭贫富,安危治乱,固有天命,不可损益,穷达赏罚,幸否有极(定数),人之知(智)力,不能为焉。”墨子批判说:“群吏信之,则忽于分职,庶人信之,则怠于从事,不治则乱,农事缓则贫,贫且乱政之本,而儒者以为道教(导教),是贱天下之人者也。”(《非儒下》,第334页)“安危治乱,在政之发令也,则岂可谓有命哉?”“执有命者,天下之厚害也。”(《非令中》,第316页,第319页)
16、认识决策方面,墨子提出“三表”,或者说“三法”。“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对事物要追求其本源),有原之者(事物发展的缘由),有用之者(下察百姓耳目的现实情况)。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非命》,第305页)做任何决定或决策都要坚持“爱民谋忠,利民谨厚”(《节用中》,第196页)。
17、正确的决策要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群众的需求,墨子将之概括为义。他说: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天志上》,第226页)执行正义的决策,必须有坚持正义的人才,墨子说:“义人在上,天下必治。”(《非命上》,第307页)尚同的关键就是上下同义,必须上下知情,协调一致。墨子说:“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必治,不得下之情必乱……上之为政也,不得下之情,则是不明于民之善非也。苟不明于民之善非,则不得善人而赏之,不得暴人而罚之。善人不赏而恶人不罚,为政若此,国众必乱。”(《尚同》,第107页)
三、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什么意思
1、意思:不仅贤人有这种本 *** ,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2、出处:先秦孟子《鱼我所欲也》。本文是孟子以他的 *** 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 *** 作。他从人应如何对待自己的 *** 入手,在生与死、利与义、守义与失义等方面,层层深入、正反对比地论证了义重于生,必须舍生取义。
3、原文节选: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译文: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不仅贤人有这种本 *** ,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5、《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 *** 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 *** 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
6、孟子 *** 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 *** ,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7、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
8、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9、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 *** ,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10、他喜欢使用排 *** 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1、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
12、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 *** 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