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才子之乡吉安(吉安和抚州谁是才子之乡) - 之乡 -

江西才子之乡吉安(吉安和抚州谁是才子之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2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江西才子之乡吉安,以及吉安和抚州谁是才子之乡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明朝江西通过科举选为进士的有2700余人,为何仅吉安就有800余人
  2. 江西吉安有哪些名人
  3. 历史上的江西吉安出的名人多,还是抚州出的名人多
  4. 吉安历史上产生了多少名状元

一、明朝江西通过科举选为进士的有2700余人,为何仅吉安就有800余人

1、在明朝时期,江西省在科举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江西省通过科举选为进士的有两千七百余人,仅吉安一府就有八百余人,占整个江西省的三分之一。吉安府选中进士的人士甚至超过了江西省会南昌府的人数,成为明朝历史中单府选中进士人数总榜的第三名,仅次于绍兴府和苏州府。赣地是除了江浙地区以外,成为内陆省份中科举选才更具影响力的省份,同时也间接的控制着整个明朝的 *** 走势。对吉安府科举盛况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科举 *** 的兴衰,还能对吉安地区的人文发展进行研究,由此对吉安的进士团体进行总结。地理优势吉安位于江西省中部,赣江中游,因为其地势以平原为主,所以粮食丰产,人民富饶。在明朝时期,吉安府共领九县,是江西省中领县最多的府,因此吉安府的人口也是江西省各府中最多的,占到五分之一左右。江西省地图吉安省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自古以来都是交通要道。在古时以水路为主,所以吉安的商贸发展以及传统的农业发展都非常繁荣。因为赣江是长江的主要支流,也是江西省更大的河流,从南向北,贯穿全省。而古时的水路发展中,以南北交通最为重要且发达,再加上江西西接湖南,东连浙闽,南临广东,北衔鄂皖,是江南地区的主要腹地。潘阳湖的存在更使江西成为了鱼米之乡,人民的生活在丰收中过得幸福而又快乐,所以吉安地区的发达是历史地理向前推进的必然。赣江除了水文的优势,吉泰平原的地势优势也成为了吉安府农贸发达的主要原因之一。吉泰平原,地表松散,河网纵横,地势平坦,成为了水稻种植的优选之地,有着赣中粮仓之称。随着中国历史发展向南迁移,江南地区的税收往往决定着朝廷税收的多少,而鱼米之乡的江西省在江南税收中也承担着很大一部分。水利地势的优势都被吉安府掌握着,所以吉安地区人民物质生活富饶,便有余力在精神上发展。而文化的传承往往凝聚着精神思维的智慧,在吉安地区,攻读诗书也成为了人民日常的消遣。随着科举制的产生,平民百姓通过科考也有从政为官的可能,而地理的优势解决了吉安地区人民的物质需求,因此吉安府的科举盛况有着强大的物质基础。好学成风如果单讲吉安的地理优势,那么与吉安相近的地区在中国也有不少,但是吉安府科举的盛况还依赖什么因素呢?吉安地区自秦朝以来,就设立了郡县,一直是 *** 控制南方的重要城市。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重心渐渐南移,在大趋势下,吉安地区也诞生了几位文学大家。欧阳修像在宋朝时期,吉安的欧阳修、杨 *** 以文章诗文称名中国,随着文 *** 家的脚步,吉安地区人民对文学也有着极大的兴趣。到了明朝,解缙的上任使明朝的文学也上升了一大步,其负责编篡《永乐大典》,并有明朝三大才子之称。在这种学风下,无疑成为了吉安百姓争先参加科考的热情。文 *** 家的效应起到了引领作用,但真正使吉安学子成为科举竞争力强的原因是吉安地区县学的发达。「”洪武八年正月,诏天下立社学。十六年,诏民间立社学,有司不得干预”,从明朝开国伊始,明朝朝廷就开始注重对人才的培养,而教学从最开始由贵族皇家独有,到天下百姓皆有被教育的权力,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也成功带动了社会向前发展。明朝官员「”科目为盛,卿相皆由此出,学校则储才以应科目者也”,明朝的体制中,也把学校作为重要培养人才的基地。而吉安的地理优势和好学风气无疑使吉安地区人才辈出,在各县知县的积极鼓励下,吉安由鱼米之乡向文化之乡过度,甚至还有吉安人民文化素养高的文献记载。「”其民务义修礼尚气节,虽至贫,不肯弃诗书不习,至践者能诵《孝经》《论语》,知晓其大义”,就连平民百姓都能不弃诗书,口诵文章,由此可见,吉安地区县学的发达。追求名利从大历史背景下来审视吉安府科举的盛况。吉安地区的进士有八百余名,但是真正在历史舞台上出名的却少之又少。究其本因,一定与人文思想有很大联系,大部分考中进士的吉安人都以名利为目标,「”执德之者,不名道德”。吉安在科举上虽然有着重大影响,但其在明朝发展的大背景下只起到了维护明朝朝廷正常运转的作用,对于关键时刻的历史事件的发生,还是缺少吉安人的身影的。真正的人才是解决问题,不是维持问题的继续,这或许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有关系,但是同时期的人物却远远比吉安的进士要光辉。如王阳明、于谦、郑和、孙承宗、戚继光、张居正等等,他们大部分出身进士,但是却比吉安的进士更加荣耀,在历史上也更加有名。科举制由此,不得不对吉安的进士进行反面的推敲。进士团体虽然庞大,但是真正能力挽狂澜,拯救朝廷于危局的却是少之又少。传统的儒家思想也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这也导致了明朝兵书盛行的原因。维护自身清名的,也绝不是对传统诗书的掌握,而是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对人文思想进行推断,吉安进士虽多,但是实干者少,这应该是吉安人追求名利的功利思想在作怪。吉安的科举盛况也没有真正维护明朝的长治久安,即使是大批有识的吉安人进入朝廷,明朝还是灭亡了。结语:通过以上文章进行论述,吉安府在明朝的科举盛况确实盛大,这得益于吉安的地理环境和学风盛行。但是吉安的进士们却很少担当起国家的重任,也只能说明吉安进士在文学的造诣深,但在 *** 上却缺少了真知灼见。参考文献:《吉安历代进士录》

二、江西吉安有哪些名人

欧阳修、尹直、文天祥、杨 *** 、罗钦顺等。

北宋 *** 家、文学家,且在 *** 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尹直(1431—1511),字正言,江西省泰和县沙村镇高垅村委尹家村人。明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为翰林院正七品编修。成化中,历任翰林学士、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修《英宗实录》,正德中卒。谥文和。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

杨 *** (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是田园诗派的 *** 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明代“气学”的 *** 人物之一。弘治六年(1493)进士科探花,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后辞官,隐居乡里专心研究理学。在明中期,罗钦顺是可以和王阳明分庭抗礼的大学者,时称“江右大儒”。

著有《困知记》、《整庵存稿》、《整庵续稿》。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卒于家,年八十三,赠太子太保,谥文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西吉安

三、历史上的江西吉安出的名人多,还是抚州出的名人多

1、两个都是才子之乡,吉安量胜,抚州质胜。在大才方面,超级人才方面,吉安难以跟抚州比。《江西文学及艺术名人录》里,四分之一是抚州(临川)籍的。学习中国文化,避不开临川(抚州)文化:

2、 *** 史方面,避不开“王安石变法”;

3、文学(散文)方面,避不开“唐宋八大家”之二的王安石和曾巩;

4、戏曲方面,避不开“东方 *** ”的汤显祖;

5、宋词方面,避不开晏殊、晏几道,尤其晏殊;

6、哲学思想方面,避不开与朱熹齐名开创宋明”陆王心学“的陆九渊;

江西才子之乡吉安(吉安和抚州谁是才子之乡)-第1张图片-

7、唐宋八大家:王安石(十一世纪 *** 家)、曾巩

8、宋词四开祖:晏殊(宋词大家)、晏几道

9、儒学大家:陆九渊(开创陆王心学)、李觏(gòu)、吴澄(理学)、李绂(理学家)

10、“东方 *** ”:汤显祖(戏圣)

11、医学家:陈自明(外科、妇科专家)

12、近现代:饶毓泰(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李瑞清(美术家、教育家)、盛中国(音乐家)、李井泉( *** 副 *** 长)、舒同(书法家)

四、吉安历史上产生了多少名状元

1、吉安历史上产生了多少名状元介绍如下:

2、吉安在历史上出了17位状元,仅次于苏州,是中国状元数量第二多的城市。

3、无论是历史名人的含金量,还是历史上状元、榜眼、进士的数量,吉安和抚州都是江西文化的 *** 区域。吉安的庐陵文化和抚州的临川文化,都是江西文化最核心的部分。

4、庐陵文化的 *** 人物,有欧阳修、文天祥、杨 *** 、解缙等人。吉安在历史上出了17位状元,仅次于苏州,是中国状元数量第二多的城市。吉安凭借着17位状元,被誉为状元之乡。

5、虽然抚州只有三位状元,但是盛产才子。抚州有以晏殊、晏几道为 *** 的“抚州八晏”,还有王安石、曾巩、汤显祖等才子,因此被誉为才子之乡。

6、南昌城始建于汉高祖时期,一直是江西的中心地带。南昌的历史名人,实在是含金量不足。南昌文化的头牌人物晏殊,还是从临川扒拉过去的。

7、晏殊在《宋史》上,白纸黑字写着抚州临川人。朝廷把晏殊的故乡临川文港镇,划归南昌的进贤县管辖,才让南昌文化有了 *** *** 人物。

8、除了九江的陶渊明,上饶的张道陵之外。江西文化的 *** 人物,大部分是宋朝和宋朝以后的名人。比如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文天祥、黄庭坚等人。

9、江西文化的黄金时代在宋朝,江西科举的巅峰期在明朝。从隋唐朝到五代十国的漫长岁月里,庐陵和抚州还是文化沙漠。整个隋唐时期三百多年的历史,抚州和庐陵没有出过一位进士。

10、你没有看错,我也没有写错。根据权威的江西地方志《江西进士》一 *** 载,状元之乡庐陵,才子之乡临川,在唐朝时期就是文化荒漠。在庐陵和抚州兴起之前,袁州文化却一枝独秀,撑起了江西文化的半壁 *** 。

11、大唐会昌三年,也就是公元843年。袁州宜春县望蔡上乡的卢肇,金榜题名高中状元。袁州宜春县望蔡上乡,现在归新余市分宜县管辖。

12、新余在历史上属于宜春县管辖,到了三国时期,才从宜春县分家,成立新渝县。新渝县,历史上曾用新喻的名字,现在是新余市。隋唐时期,新渝县隶属于宜春郡、袁州府。从文化属 *** 上来讲,新余属于泛袁州文化圈。

13、江西的之一位文状元,出自宜春县。江西省因此有了“袁州文章、节义,自卢肇始”的说法。顺便说一下,卢肇跟我的家乡吉安颇有渊源。卢肇担任过吉州刺史,并且殁于吉州刺史任上。

14、江西的第二位文状元,也出自袁州文化圈。高安县的易重,在会昌五年,也就是公元845年,金榜题名高中状元。易重的老家,在今天的宜春市温汤镇九联坊村。

15、据《江西进士》一 *** 载,江西在唐朝总共出了两位状元,全部出自泛袁州文化圈(宜春市和新余市)。江西在唐朝总共出了104个进士,袁州文化圈出来的进士就有44个。

16、袁州文化圈在唐朝,撑起了江西文化的半壁 *** 。最主要的功劳,应该归功于韩愈、李德裕。韩愈和李德裕,都曾经在袁州任职。袁州士子纷纷拜韩愈和李德裕为师,形成了袁州崇文的风气。

17、会昌年间,李德裕官拜宰相,对袁州士子多有照顾。卢肇和易重,就是在李德裕当宰相期间,得以金榜题名高中状元。

18、韩愈虽然没有当宰相,但他是唐朝文化 *** 人物。韩愈离开袁州之后,积极推举袁州士子,让宜春士人更容易得到朝廷公卿赏识。

19、《江西进士》一书,高度评价了韩、李二公对袁州文化的贡献。笔者作为一个江西人,也觉得应该感谢韩、李二公对江西文化做出的贡献。

20、进入宋朝之后,庐陵文化和临川文化迅速崛起。袁州文化却出现了衰微的趋势。从宋朝到清朝,吉安和抚州出了20位状元,新余却没有再出一个状元,宜春也只出了姚勉一位状元。

21、到了现在,人们在讨论江西文化的时候,往往喜欢讨论庐陵文化和临川文化,却忘了在唐朝的时候,是宜春和新余撑起了江西文化门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对泛袁州文化圈不公平。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安和 抚州 吉安 江西 子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