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斥之乡(驳斥英语)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驳斥之乡的问题,以及和驳斥英语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驳斥之乡(驳斥英语)-第1张图片-

本文目录

  1. 汤寿潜的造福乡梓
  2. 愚的概念乡土中国
  3. 葛天氏的故里之争

一、汤寿潜的造福乡梓

如果说作为布衣都督的汤寿潜以保路运动为世人所熟知,那晚年退隐故里的他则以致力于家乡建设尤其是天乐乡麻溪坝改桥一事称誉乡邻。

浙江省山阴县天乐乡(大部分属今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上承麻溪山水,中有上、下瀛湖等五湖低洼田地,下接山阴、萧山两县界河西小江,西临浦 *** 。在浦 *** 改道后,麻溪成为浦 *** 的源头,旧时浦 *** 素有“小黄河”之称,洪灾不断,连带酿成山阴、会稽、萧山一带的洪涝水灾。为抵御浦 *** 入侵造成的水患,明代中期以后,绍兴知府开通了碛堰山,修筑起麻溪坝,并立下了“碛堰口永不可塞,麻溪坝永不可开”的禁令。麻溪坝全长10 *** 米,初建时为土坝,1588年(明万历十六年),萧山知县刘会加石重修,改为石坝,同时为防旱能引水灌田,下开宽4尺霪洞;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改坝为各宽6尺的3洞,1717年(清康熙五十六年)重修时改为2洞。麻溪坝的建成使西小江300年来的水患得以控制,清乾隆《萧山县志》对此赞扬称:“石坝(指麻溪坝)以内无江水冲入,悉成沃壤矣……迄今160余年无水患者,皆麻溪坝之为利也。”

然而麻溪坝的修筑使天乐乡一分为二:上、中天乐与下天乐。下天乐和山阴、会稽、萧山的 *** 土地圈入坝内;上、中天乐(今城山、进化、欢潭等乡)当时有70个村庄,3万多人口,被摈在坝外。“一坝之隔两重天”,麻溪坝的筑造虽使坝内皆成沃壤,但由于它割断了麻溪与西小江的联系,使麻溪之水不能通过西小江流出,只得改向西经茅山闸而入浦 *** ,由此使坝外上、中天乐一带涝则淹没,旱则断流缺水,十年九荒,庄稼减收或颗粒无收,坝外农民生计困难。从此,坝内外废坝、保坝之争迭起,甚至械斗不断。明末清初有学者提议改坝为桥,当时出生于天乐乡的近代民族英雄葛云飞也为此努力过,他著有《麻溪坝始于不慎终于不悟论》一文,呼吁废坝。然而由于地方权利与经济利益等因素的复杂交织,这一问题几百年来都没能解决,坝外人的夙愿只能一代传一代,历史的重任最终交到了汤寿潜手里。

汤寿潜(1856-1917年),字蜇先,山阴县天乐乡大汤坞村人。对于家乡旷日持久的水利 *** 以及坝内外百姓“ *** 两重天”的生存境况,自小生长于此的汤寿潜深有感受,他继承前人遗志,发誓一定要解开家乡的这个历史水利“冤结”。他专注于分析前人保坝、废坝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原因,一次次探究坝外天乐洪灾的渊源,即使在他为 *** 斗争与路权运动殚精竭虑之时,也一直没忘记家乡的这条坝和坝外灾难深重的乡民。1907年6月,他就“麻溪坝防汛事”致函浙江巡抚张曾扬,指出“山会萧三县人以弃小(坝外)保大(坝内)”为谬说,称“坝外即塘外陆沉三百余年,一言未足尽其哀”。

1911年8月,汤寿潜会同麻溪坝外天乐乡自治会向浙江省议会提出“废麻溪坝案”。1912年11月,他再次与中天乐乡葛陛纶、鲁雒生等向浙江省议会提出废麻溪坝(或改坝为桥)的陈情书。听闻废坝方案与陈情书被浙江省议会接纳,天乐乡坝内乡董赵利川立即反对,他四处游说,发动保坝,绍兴县议会也闻风而动,向省议会 *** 函电,反对废坝。废坝和保坝之争再次陷入僵局。

两次挫折并没打消汤寿潜改变现状的决心,他继续斡旋于坝内乡绅之间,寻求事件的突破口。功夫不负有心人,1913年2月,上天乐乡(麻溪坝内)乡绅金汤侯接受了汤寿潜建议,几次赴坝外实地考察,最终被坝外人提出的陈情书和废坝方案所折服,同意改麻溪坝为桥,并发表《告坝内父老书》,列举大量事实,论证了废坝或改坝为桥“实足为三县(山、会、萧)兴永利”的充分理由。后又经多次周折,保坝派的借口被一一驳斥,铁的事实终于消除了坝内天乐人的恐慌心理。1913年6月由汤寿潜主持,麻溪坝着手改建为桥,1914年建成。麻溪桥是由石料砌成的单拱桥,桥身与坝堤连为一体,北侧桥额刻有“麻溪桥”字样。

自麻溪坝改为桥后,当麻溪发生洪水又遇上浦 *** 水位抬高,无法排水时,就可以关闭茅山闸,让麻溪洪水经麻溪桥入西小江畅流而出,缓解了坝外70个村庄、3万多居民、1.2万多亩良田的洪涝灾害,从而使坝外天乐乡摆脱了频受洪水侵扰的困境。至此,自明代中期开始,400多年关于保坝、废坝的水利 *** 终于彻底解决。天乐乡民为追念汤寿潜功德,1936年5月在茅山之巅建起“汤蛰先先生纪念碑”,纪念碑由丰子恺绘就汤氏全身像、马一浮撰文并督造,只可惜,此纪念碑在“ *** ”中被毁。

斯人已逝桥犹在。如今的麻溪桥依然静静地横跨于麻溪(今称进化溪)之上,尽管外表并不显眼,但由于其筑造的不易和独特的作用,引起了许多国际专家学者的关注。这一幕,恐怕是汤寿潜在麻溪坝改桥时未曾想到的。

二、愚的概念乡土中国

1、在汽车极少见的年代,乡下人是很难见得到这先进的交通工具的,就更不晓得“靠左边走”“靠右边走”的这类交通规则了。

2、所以,当老农听到后边“嘀嘀,嘀嘀”的汽车喇叭声时,就慌乱的不知往哪里躲,气恼的司机先是啐了一口“ *** ”,然后颇无奈进而归结为“愚不可及”。

3、“愚”确实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都是乡下人头上的一个标签。

4、由“愚”又生发出来许多具体形象的评价语来,例如拿人之生活常态“吃穿行”等来说吧,就有“穿着真俗气”、“吃饭吧唧嘴不讲究”“走路没正形,连跑带颠的”、“呆头呆脑,什么也不懂”、“十足的土包子”等等等等。

5、这些语言充斥在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存留在古今许多的文学作品里,可谓俯拾即是。

6、也算是人之常情吧,当人们遇到又愚笨又没知识的人,因他的某种言谈举止让我们看不惯亦或不舒服、不痛快时,常常鄙夷地甩上一个词——“愚昧无知”。

7、倘若仔细剖析一下这一词义,你会发现,其实“愚昧”和“无知”互为因果关系,因“愚昧”而“无知”,因“无知”就“愚昧”。显然,“知”的有无,是“愚”的有无的重要媒介。

8、所以,对于乡下人的“愚”产生的根源,有善良的下乡干部进行了推论 *** 总结,认为“愚”的根源在于他们不识字,没文化。

9、针对这一结论,费老是这样做出驳斥的:“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指智力的不足或 *** ,那么识字不识字却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

10、费老的这一观点立足现实,中肯中的,也算是为乡下人头上这顶“愚”帽上放了个遮挡各种鄙视目光的宽帽沿了。

11、我想,费老的这一观点,并非对”文字下乡”有什么看法,而是他更熟谙乡土中国基层的实际情况,更懂得乡里乡亲的情感需求,更知道一个国家民之重要。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发展,离不开明确的社会分工,各行各业在社会发展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缺一不可。

12、而在经济落后的农耕时代,人类生存的最基本保障就是依靠土地来解决温饱。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费孝通老先生以悲悯苍生的大胸怀,看到了乡土中的淳朴民风,感受到了来自民俗中的善良。

13、他知道,乡下人这不加掩饰的“真实”,决不是“愚”,而是一种可贵的纯真。

14、一个村子是一个小聚居区,小的村落的仅有几户、几十户人家,大一点的村落也大都至多有三、两百户人家而已。大家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已熟悉到听足音能识人、嗅饭香知谁家的程度。

15、在这个“面对面的社群”里,人们无需“咬文嚼字”、无需“客套寒暄”,有时简单的一声“哎”“嗨”的应答已涵盖了万语千言。

16、费老先生认为“文字,是一种双方约好 *** 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细思此言,实乃至理。再美妙的文字所表的“情”,所达的“意”都是间接的。

17、例如与亲朋好友久别而思念,突然接收到对方的信件,会很激动兴奋,信中千言洋洋洒洒,让人确似“见信如面”。但也远不如直接“见面”更能一解相思之苦。一个眼神,胜过一千句“眉目传情”,一个拥抱,胜过一万句“如隔三秋”。

18、所以,在乡村这个小天地里,人情没有距离。人们虽不识文字,但人情却稠的如粘土,落在头发上、脸颊上、脖子上,沾在衣服上,嵌入鞋底里,渍进脚手的指甲里……这种浸到骨子里的”愚淳“的乡情,是任何文字都难以言表的。

19、作为土生土长的乡下人,虽然不愿意听到城里人话里话外讥笑乡下人的“愚”,但文字下乡,扫除文盲的确是英明决策。知识的普及,社会的进步,基本消除城乡区别。当年,一些农村人争先恐后奔向城市,现在很多城里人挖空心思地想在农村置办一块田园。

20、在这个科技文化经济飞速发展的多元时代,我们这个曾经以农业为根基的文明古国正以我们的方式重新回归乡土。

21、其实,“愚”还有另一层含义,即“大智若愚”。古代有大智慧之人从不自诩自己之智高,也从不嘲讽人之不聪,而是以渔樵为友,置身山水,畅达快意人间。因为他们才是真正悟透“愚”中真意的哲人。

22、如今我们都向往回归乡土,是真的出自本真之意,还是为了从土地中攫取一点私利呢?

三、葛天氏的故里之争

1、 2006年5月底,由国内著名历史学家组成的“葛天文化专家考察组”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洁的带领下,到宁陵考察葛天文化。他们实地考察了石桥乡葛伯屯村即葛国都城遗址,认真研读了相关碑文,看出土文物,了解汉族民间传说,并通过研讨、论证,认为古葛地、葛天氏和葛国故地在宁陵,宁陵也是“葛、葛伯、诸葛”三姓氏的发祥地。宁陵县石桥乡葛伯屯村村西有一个土堆,一个葛姓村民说这个地方就是葛国都城遗址。

2、葛在宁陵有权威依据:一、《史记集解》:“葛,今梁国宁陵之葛乡。”二、《汉书·地理志》:“宁陵葛曰‘康善’。”三、《后汉书·郡国志》:“宁陵故属陈留,有葛乡故葛伯国。”四、《水经注》:“汴水又东经宁陵之沙阳亭北,故沙随国矣;汴水又东经葛城北,故葛伯国也。”五、《四书五经集注》宋元人注:“葛,梁国宁陵县东北。”六、《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宁陵,古葛国。”“葛,古国名,赢姓,故城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北十五里。”七、《一统志》:“葛在宁陵县北一十五里古葛伯国。”八、《河南通志》:“宁陵,夏葛伯国。”九、《归德府志·古封建表》:“葛,伯爵,夏所封邑。葛,今梁国宁陵之葛乡。”十、《宁陵县志·古迹》:“葛城,在县北十五里,古葛伯国。”十一、《中国历代战争史》:“葛,今河南宁陵县。”十二、《河南是华夏姓氏的主要发祥地》:“夏朝除建都嵩山一带外,它的很多属国也在河南。如许(今许昌)、斟灌(今濮阳)、葛(今宁陵)……”十三、《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史记正义》、《河南通志》均云:“梁州谷熟县为南亳,即汤都也。”《通典》、《括地志》和《河南通志》均有“三亳”之说:“书所称三亳者,蒙县之亳曰‘北亳’,汤所兴;谷熟之亳曰‘南亳’,汤所都;偃师之亳曰‘西亳’,汤所迁也。”《归德府志》和《商丘县志》说:“在谷熟镇南五里,即古亳故墟。”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亳》一文对葛、亳之地考辨最详:夏商“北亳”即春秋亳(薄)、两汉薄县和今曹县,“皇甫谧、司马彪、杜预、郦道元均以宁陵县之葛乡为葛伯国。谧且谓‘偃师去宁陵八百余里,不能使民为之耕’以证汤之所都当为谷熟之南亳。”长葛学者张佐军在《长葛之名琐谈》一文中,驳斥清代长葛知县何鼎所谓“葛天氏故址也,后人思永泽,故名曰长葛”是“不考证历史的妄说”,长葛之“葛天氏故址”之说不攻自破。同样,其他地方也是既无史志书证,又无考古物证。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驳斥 英语 斥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