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门楼建筑之乡和中国古建筑门楼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南方的民居门楼如何设计
1、东养古民居群座落在广西藤县太平镇金田村,沿着两岸翠竹连锦不断,江水清澈见底,风景秀丽宜人的大楼江逆水而上5公里,就可到达。
2、东养村依山旁水,绿水萦绕,修竹成林,古村葱茏,鸟语花香,惬意宜人,地形好似飞凤下山正在江边饮水。这里民风纯仆,一座座古色古香,排列有序,纵横井然,雕龙画凤,画花筑脊,流金溢彩的古民居群最吸引人。
3、东养吴氏先祖是从南京逐步迁徒来的,古民居大约建于清朝中期,有200多年的历史。它长136米,宽76米,面积8520平方米,沿袭中国建房的传统座北向南,面向大楼江,多数是火砖和木楼结构。 *** 战争期间美国飞虎队与日本飞机曾在上空 *** ,至今墙上还留下日本飞机 *** 炮扫射的痕迹。民居共有15座,在土改时拆了两座,其中一座吴氏祠堂是最堂煌的, *** 时又历尽了扫“四旧”的劫难,现存13座,可幸的是还算保存完好。
4、从门楼走入房屋,经过前厅到后厅共三进深,中间是天井相间,每厅的两边是厢房。天井的左右是回廊小屋。走入屋内举目四望,内外的瓦脊、瓦檐、屋梁、门楼、四壁、栋梁等满是一幅幅木雕、浮雕、五彩壁画和书法。木雕、浮雕和壁画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山川河流,神仙凡人,一个个栩栩如生,色彩有的斑驳,有的鲜艳如初。书法端庄典雅,秀丽精美,一派龙凤呈祥,宝贵荣华的景象,不禁让人想起当年的主人是何等风光,典雅和奢华。
5、每座屋都雕梁画栋,每座屋后厅的高堂上都是价值不菲的木雕神龛,其美伦美奂简直叫人目不暇接,雕刻的神龛龙飞凤舞,金光闪耀。其中的一个神龛正中竟还装当时属侈奢品的古老西洋钟,不知它现在还能不能摆动。神龛的木雕、书法精美致极,集诗、书、画、工艺于一体,叫人领略到什么是龙飞凤舞,怎样才是尊贵典雅!教你不得连声赞叹在这边远的村落怎么会有如此精美高雅的艺术品?不禁追问它的主人历史上是如何富甲一方的?现在他们的后人生活得怎样?问寻建造此建筑群的工匠们又是来自何方的能工巧匠?如果是本地人的艺人,他们的手艺还流传?
6、东养吴氏祖先当年人才辈出,留下了许多功名牌匾和文物,处在中座的“昭信第”这块门匾距今201年,是清朝嘉庆六年(公元1802年)武略骑尉吴日高的功名牌匾;如先靠西一座门楼上的大匾“善著一乡”是道光 *** (1839年)署藤县政堂评德时所奖的功名;向东一座门楼上的“拔元”匾是同治十二年(1874年),吴国彦参加在桂林的全省科举 *** 高中“拔元”所授;珍藏在家中的匾上不同凡响地刻着“诰封奉直大夫”,是光绪四年(1879年)皇帝封赠给吴宗文的功名牌匾。这四个牌匾是东养吴氏在清朝历史受嘉庆、道光、同治、光绪四代皇朝的功名,跨越70多年历史的见证。虽然现在如“诸侯宝剑”和“御赐墨砚”都已成为传说,很多文物已经失散不存,但现存的房屋,木雕、浮雕、壁画、书法等都散发着清中晚期浓烈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建筑等气息。
7、这里丰富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建筑正期待更多有识之士去品味和解读,去保护、开发,使它成为社会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皖南民居的建筑特色,历史传说及民间故事
粉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突出特点。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墙的功能,能阻断火灾蔓延。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
皖南民居以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大量古建筑而驰名。新安为文化之乡,历史上多出官宦商贾,仅歙县举人以上的士官即达数百人。徽商更是遍及皖南。“富室之称雄者,江南首推新安”,他们巨大的财富,营造了皖南这个精美的古民居博物馆。
今存徽州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主要集中在黟县、歙县、绩溪、休宁。黟歙县共有古建筑365处,有价值的一百余幢,古祠堂27座,集中在雄村、呈坎、潜口、棠樾、深渡等村。绩溪今存古建筑一百余处,集中在磡头、坑口、冯村、上庄等处。
古村落一般由牌坊、民居、祠堂、水口、路亭、作坊等组成,有的村落规模很大,如呈坎有街巷99条,陌生人进去后往往会迷失方向。许多村落布局井井有条,宏村的水系就是一例。宏村在村头依山筑坝,村内水渠从街道两侧进入每户,汇于村中部的月塘。
再分流至户,流入南湖。每户都有大、小水渠,分供洗涤和饮用水。民居的布局一般是以天井为中心的三合院或四合院,两层高度。中型、大型宅院采用多院落组合,建筑全是粉墙黛瓦。旧时大户人家的许多建筑群,规模庞大,采用徽州三雕装饰,布局精巧,错落有致。
一片片皖南古建筑镶嵌在黄山、九华山、新安江广阔的名山秀水之中,天造地合,宛然一个无须妆点的世界级公园。
皖南山区徽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非常的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村落。
皖南古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而且加上明清时期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对家乡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兴旺发达,那些徽商还乡后以雅、文、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
皖南古村坐落与其它村落形态更大的不同之处是,皖南古村落建设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对农业的依赖。古村落居民的意识、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一般市民阶层,追求与文人、官宦阶层相一致的生活情趣,因此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优雅的生活环境,均体现了当地居民极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皖南古村落选址、建设遵循的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周易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质和精神是双重需求,有科学的基础和很高的审美观念。
皖南古村落的建筑特色是随着明清时期徽商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能够在有限的建筑空间内更大程度地体现其构思的精巧以及工艺的高超,实为别具匠心的建筑形式。后来徽商逐渐衰败没落,而这种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却因依附于古民居村落而保留下来,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价值。
明代著名文学家杨升庵榜中状元还乡时,与一武状元水路同行。水路不宽,须一船先,一船后。两人都不愿自己的船居后。
武状元对杨升庵说:“我有一联,你若对上,甘随尾后。”杨升庵便点头同意。武状元念出上联:“二舟同行,橹速哪及帆快。”
这上联利用谐音,既指物,又指三国时的鲁肃和西汉时的樊哙,意在“文不及武”。杨升庵苦思冥想,终不能对,只好随后。杨一直将此事记在心中。十年过去了,这天儿子娶亲,“拜堂”的鼓乐齐鸣,他叫道:“有了!”挥毫而就。对的是:“八音齐奏,笛清怎比萧和。”
这下联也利用谐音,既指物,亦指人,点出北宋中期武将狄青和西汉的萧何。狄青是武将,萧何是文官。含有“武不及文”之意。此联虽对上,然迟了十年。
皖南民居是风格较为鲜明的地方传统民居建筑,以位于安徽 *** 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 *** 的古村落,以徽州(今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风格和淮扬风格为 *** 。
徽州民居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其他皖南民居则深刻凸显其文化过渡地带风格特征,与江北,皖北差异较大,今皖北皖中也多模仿此类风格仿制仿古建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皖南民居
三、徽州古民居建筑有什么特征
1、徽派建筑最显著的特点是高低错落的五叠式马头墙,民间称为“五岳朝天”.(马头墙原来的作用是封火,防止邻家失火殃及自家.而今,马头墙则演变成了徽派民居的特点.)
2、他们利用徽州山地“高低向背异、阴晴众豁殊”的环境,以阴阳五行为指导,千方百计去选择 *** ,选址建村,以求上天赐福,衣食充盈,子孙昌盛.在古徽州,几乎每个村落都有一定的风水依据.或依山势,扼山麓、山坞、山隘之咽喉;或傍水而居,抱河曲、依渡口、汊流之要冲.有呈牛角型的;如婺源西坑;呈弓型者,如鹜源太白司;有呈带状的,如鹜源高砂;有呈之字型的,如鹜源梅林;有呈波浪型的,如黟县西递;有呈云团聚型的,如歙县潜口;有呈龙状的,如歙县江村;还有半月型、丁字型、人字型、口子型、方印型、弧线型、直线型等.形态各异,气象万千.
3、在徽州古民居建筑中,儒家严格的等级 *** ,以及尊卑有别、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封建道德观表现的也十分明显.实用 *** 与艺术 *** 的完美统一,是徽州民居的又一典型特点.徽州古民居,大都依山傍水,山可以挡风,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又给人以美感.村落建于水旁,既可以方便饮用、洗涤,又可以灌溉农田,美化环境.徽居的古村落,街道较笮,白色山墙宽厚高大,灰色马头墙造型别致.这种结构,节约土地,便于防火,防盗,降温、防潮,使各家严格区别,房子的白墙灰瓦,在青山绿水中,十分的美观.徽居的天井,可通风透光,四水归堂,又适应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朴素心理.
旧时徽州城乡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楼房.明代以楼上宽敞为特征.清代以后,多为一明(厅堂)两暗(左右卧室)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一屋多进.大门饰以山水人物石雕砖刻.门楼重檐飞角,各进皆 *** 井,通风透光,雨水通过水枧流入 *** .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财不外流”.各进之间有隔间墙,四周高筑防火墙(马头墙),远远望去,犹如古 *** .一般是一个家庭之系住一进,中门关闭,各家独户过日子.中门打开,一个大门进出祭奠先人.徽州山区气候湿润,人们一般把楼上作为日常生活的主要栖息之处,保留土著山越人“巢居”的遗风.楼上厅屋一般都比较宽敞,有厅堂、卧室和厢房,沿天井还设有“美人靠”.
4、徽州古民居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分布广泛。在包括婺源、绩溪在内的徽州地界里的千数以上的大村小庄里,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古民居。据专家说,明代民居数以千计,而清代民居则数以万计。徽州古民居的数量之多,建筑风格之美,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相比。它将民居建筑推到了极至,在中国有史以来的民居建筑中,徽州民居是一座高峰。徽州民居建筑,无论是古民居还是近代的仿古式民居,都有一种强烈的、优美的韵律感。走进徽州,就走进了一座巨大的园林。
这里的每一个村落都依山傍水,十里苍翠入眼,四周山色连天。但这村落里却大都极少有树,即便有,也是一些供观赏的灌木或花草,古木大树往往在村外较远的路口或山脚,并不影响村中的视线。从远处看,一堵堵翘角的白墙被灰色的小瓦勾勒出一幢幢民居的轮廓,像一幅幅酣畅淋漓的水墨画,又像一幅幅高调处理的艺术照片。人在山中走,如在画中行,随时随地都能领略迷人的画意,随时随地都能感到醉人的诗情。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 才子郁达夫被徽州的风光感染,写了一首《屯溪夜泊》的诗。诗中写道:“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 *** 似扬州。”徽州民居的外貌是恬淡而清秀的,有着独特的审美趣味。如果你再带着闲淡的心境走进村里,踏着青青的石板小路,静静地穿过几条小巷,再走进几户人家看看,你会有由恬淡进入醇浓的感觉。浓重的文化气氛紧紧包围着你,时时催促你去不停地观看,还觉得眼睛不够用。只要你抬脚迈进一家大门,就会迎面看到厅堂中间挂着的巨幅中堂,接着便会看到中堂下面佛龛上的自鸣钟及其两边摆放着的各种瓷瓶、瓷筒,属于古董类的艺术品,抬眼可以看到,随手可以摸着。
5、在徽州,木、石、砖三雕最为出名,人称“徽州三绝”,这“三绝”几乎在每家每户都可能看到。那些门坊、门罩、漏窗上的雕刻,一户之内少有雷同,窗槛、裙板、窗扇、斜撑等处,雕刻更为精美。在西递村,有一户人家天井中的十二个门扇上雕刻着二十四孝图,非常精细,虽然封建伦理观念较为浓重,却极有文化研究价值。
初到徽州的人看民居,满眼都是高大的马头墙灰黑的鱼鳞瓦,以及露了 *** 的木窗门板等这些居住的地方的景物。其实,徽州民居远不是单纯住人的房子,它是包括祠堂、家庙等建筑在内的整体概念,没有了祠堂也就没有了民居。徽州从外地迁来的富家大户极多,为了巩固他们自己的地位,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聚族而居,形成了极强的宗法观念和极严密的宗族组织。“社则有屋,宗则有祠”。宗祠是他们住宅不可或缺的配套工程,通过它来凝聚宗族里的人心。
6、在明代以前,民间是不准祭祀始祖的,到了明代嘉靖年间, *** 开始允许民间祭祀自己的始祖,从这时起,徽州宗祠才大量涌现。最有典型意义的是绩溪龙川胡氏宗祠。它后枕龙山前伏狮山和象山,一条古道横陈前门,道外的龙川溪水环宗祠流过,注入新安江。站在小溪南岸往北看,宗祠中轴线上的影壁、平台、门厅、正厅、前后天井,寝厅和特祭祠等建筑物,均衡而对称地排列着,纵深84米。加上东、西、北三堵无一窗口的高墙,十多米的三重檐门楼以及从平台到寝厅逐步上升的地平、门楼、正厅屋脊和寝厅屋脊又在空中形成三个高峰,这种深邃、高大和宽阔的比例关系,造成了宗祠的雄伟气势,心中渐渐升起一种沉重的肃穆和浩渺的压抑。
徽州宗祠,没有一句话,没有一处说教,无声无息地立在那里;但当你走近它,继而进入它的腹地,就会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包围着你,激动着你,感染着你,使你不由自主地就接受了这种感染,接受了这种思想,哪怕是一种暂时的感觉,这种感觉也会永远地留在你的记忆里。这是古人的文明。现在再来看看徽州民居,与其说是一种文化,不如说是一种精神。
关于门楼建筑之乡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