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傩文化之乡,贵州中国傩城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很多朋友对于贵州傩文化之乡和贵州中国傩城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傩戏 *** 分支:贵州德江土家族傩堂戏
  2. 请问铜仁是傩戏之乡吗
  3. 傩文化的文化定义
  4. 古夜郎国在贵州哪

一、傩戏 *** 分支:贵州德江土家族傩堂戏

1、德江傩戏,是傩戏的一种,并且是古傩的一种,源于古时傩仪。它是一种佩戴 *** 表演的 *** 祭祀戏剧,也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民间风俗文化活动,其道具、服饰、音乐等都有十分特别的艺术。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傩戏文化中了解它吧。

2、德江傩,作为一种古老的地域文化,是古傩的一种,它源于古时傩仪。明代中期,德江傩堂戏已发育成熟,在民间占有了生存空间和价值。德江傩堂戏原始古朴,源远流长,除傩艺人口传历史外,有明洪武 *** 傩艺人墓志碑记;有传代数百年的师传名单位,《师坛图》和代传《金谱》。

3、由于师传不同,有茅山教和师娘教之分。师公传授者为茅山教,师娘传授者为师娘教,二者的“师坛图”上都共同顶敬“玄坛会上赵侯圣主傩公 *** 师”。茅山教与师娘教所用道具基本相同,但演出内容和风格则有一定的差异,师娘教的文戏、正戏较多,茅山教的正戏、 *** 戏较多;师娘教柔美细腻,唱腔婉转,舞步轻盈;而茅山教则粗犷豪放,唱腔质朴,舞步骄健。或者说,一是充满阴柔之美,一是充满阳刚之气。

4、时至今日,德江傩堂戏在民间开展活动十分普遍,傩戏坛(班)遍布全县20个乡镇,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傩戏坛班131坛,掌坛师131人,傩艺师200余人,古老 *** 1484面,专门从事傩文化研究的人员有20余人。

5、德江傩堂戏又称傩戏和傩坛戏,土家人叫“杠神”。它是一种佩戴 *** 表演的 *** 祭祀戏剧,也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民间风俗文化活动。它源于古时的傩仪,是古傩的一种。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的礼仪祀典。

6、傩戏是傩堂戏的主体部份,有正戏和 *** 戏之分,共有八十多支,其中正戏16支。除傩戏之外,一般还要进行傩技(土家人称绝活)表演,项目由主家与坛班约定。在举行傩事活动前,土家族老师都要精心布置一个傩坛(傩堂),所以傩堂戏又称傩坛戏。傩坛布置精致,集编扎、剪纸、染印、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为一体。

7、傩堂戏的演出一般是在需要冲傩还愿的人家堂屋里进行。傩堂戏的 *** 大多用白杨或柳木 *** 。白杨木质轻而不易开裂,质地细腻;其雕刻粗犷中不乏细腻,古朴中不乏韵味。

8、傩堂戏有半堂戏和全堂戏之分,半堂戏用其12个 *** ,全堂戏用24个 *** 。傩堂戏中的 *** 的角色主要有唐氏太婆、先锋 *** 、歪嘴秦童、土地灵官、关帝圣君、开山莽将、幺儿媳妇等。

9、傩堂戏的道具常用的有令旗、牛角、师刀、牌带、令牌、神鞭、神棍、宝剑、卦子、木鱼、神鼓等,它们的大小、尺寸、图案、质地都有严格规定,有其象征意义,其来历大都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10、傩堂戏的服饰古朴简单,只有头扎、法衣、法裙三种。头扎实际上就是土老师所带的头冠,法衣是执行法事的礼服。法裙多为八幅罗裙,主要用于起舞、走动。

11、傩堂戏的音乐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幽默风趣,多姿多彩。由于傩堂戏剧目内容和表演形式的不同,其韵可分为祭祀 *** 音乐、正戏音乐和 *** 戏音乐。

12、傩堂戏是融音乐、舞蹈、说唱、法事、武打为一体的综合 *** 表演艺术,舞蹈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其舞蹈分为两大部份:一是内坛法事中的舞蹈,其舞步严谨,庄严肃穆,轻盈飘洒,带有浓厚的 *** 色彩,常 *** 在傩堂内铺设的竹席上演出;二是外坛戏剧中的舞蹈,其动作夸张、豪放、变化 *** 强,旋转幅度大,活动场面宽,不受一席之地的约束。

13、傩舞的舞谱称之为“禹步”,又称“踩八卦”或“踩九州”,其舞步常有的“丁字步”、“品字步”、“跨门步”、“旋转步”、“梭梭步”等,虽各有不同,但都以“八卦”、“九州”的方位为舞蹈作运动的标向。

14、傩堂戏演出都有一定的剧本,一般是24出,主要有《关公斩蔡阳》、《钟馗捉 *** 》、《安安送米》、《苏妲姬选婚》、《 *** 庆寿》等。

15、从总体上讲,德江傩以完整的傩仪和傩戏、傩技构成酬神、娱人活动系列。至今保存有完整的22道法事,24场正戏,另还有 *** 戏以及 *** *** ,上刀山(刀梯)、下火海(踩红铧捞油锅)等傩技和完整的神案,这些都为研究傩戏傩文化提供了原始的、完整的珍贵材料。

二、请问铜仁是傩戏之乡吗

1、傩堂戏是傩戏家庭中的一个重要品类,因演出多在傩堂(愿主家堂屋)里进行,故名;它又有傩愿戏、傩愿戏、傩坛戏、端公戏、 *** 脸壳戏等别称。傩堂戏的特点是:它的演员都是专职或半职的巫师(又叫"端公"或"土老师"),演出以巫、道合一的组织--"傩坛"为单位,围绕着冲傩还愿而进行,宗都色彩十分浓厚。除贵州之外,四川、湖南、湖北、云南等省都有傩堂戏,但不如贵州普遍。

2、贵州傩堂戏覆盖面积广,全省大部分县、市都有分布,其中尤以黔东的德江、思南、沿河、印江、松桃、江口、铜仁、石阡,黔北的道真、务川、湄潭,黔东南的岑巩、黄平,黔西北的纳雍、大方,黔南的荔波、罗甸等县最为丰富。据调查,20世纪末,德江县有傩堂戏103坛,道真仡佬苏州自治县有傩堂戏46坛,以此推断,全省傩堂戏当不下千坛之多。就民族而言,汉、苗、布依、侗、土家、仡佬、白、毛南等民族中都有傩堂戏遗存,其中土家族遗存尤多。贵州历史上受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影响很深,追本溯源,贵州傩戏应是从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传入的,时间大约在明代。

三、傩文化的文化定义

1、巫傩活动在赣鄱大地可上溯到殷商。经三 *** 的沿袭、发展,江西傩文化形成了历史积淀丰厚、原始形态古朴、文化遗存众多、文化体系完整等鲜明的特点;江西傩事活动分布广泛,其中的许多民俗遗存和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据 1995年调查统计,全省有 25各县(市)有傩事活动,保留的傩舞傩戏节目 247各;江西傩被学术界誉为古代文化的“活化石”,倍受瞩目,多次应邀远赴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及 *** 、 *** 地区表演、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据《山海经》记载,夏朝帝泄十二年,在华北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件:商族首领亥,赶着牛群去有易国(地当今河北易水流域),有 *** 不轨之事,被有易国王绵臣 *** 。亥的儿子微,“假师千河伯,以伐有易”。最后消灭了有易国,杀了绵臣。

2、微,又叫上甲微或上甲。也说微是名,上甲是字。他与夏帝泄是同一时代人,约在公元前19世纪初叶。从商族始祖契到汤建立商朝前共14代,微是第8代,处在当中。他是商族历史上一位重要的领袖,消灭了有易国,替父报了仇,为商争了光。为祭祀亡父又创建了“?五祀”之礼。

3、(禓,shang),一是 *** 名,指非正常死亡之 *** ,称为“强死 *** ”;二是礼名,禓礼;三是行祭,动词。五祀,有五种祭祀对象:门、窗、井、灶、中霤(屋檐或堂屋)。禓五祀,《说文解字》示部说:“禓,道上祭”,要将亥的 *** 从有易国运回,当然也有一个“道上祭”的过程。而微创建的是“禓五祀”,还不是一般的“道上祭”。在当时,禓五祀很可能是一个完整的仪典,因为? *** 死得冤,特别不安分,所以禓礼要将门、窗、井、灶、屋檐(堂屋)都搜索驱赶一遍,以免有强死 *** 被遗漏。可见,禓礼比傩礼更细、更费力气。后代则把禓和五祀,分成两类仪典。

4、创禓五祀本来祭祀亡父,但其深层意图或许是为增强国力,以 *** 邻国,并夺取夏王 *** 。这是商族历史上的一大转折,从此商族不断壮大。甲,是天干之始,殷人将天干应用于天文、历法、农业生产、宗族谱系和 *** *** 等多方面,使商族在科学、文化方面逐渐发达,乃至超过夏王朝的实力,这应当都是在上甲微手上加速发展起来的。

5、商禓,就是商傩。饶宗颐说:“按?#91;即禓,与傩字同”。

6、东汉学者郑玄注《礼记·郊特牲·乡人禓》说:“禓,或为献,或为傩。”这样说来,实际上它是一礼三用。你看:之一,傩,驱赶一般的 *** 疫,是定期的。第二,禓,不定期。因系驱赶强死 *** ——非正常死亡之 *** ,所以要比傩礼更激烈,更复杂,需要将门、窗、井、灶和屋檐(或堂屋)等处都要搜索驱赶干净。第三,献,上甲微祭祀亡父亥,必有献。中国古代的礼,是一种基本 *** *** ,关系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礼从风俗中提炼而来。礼就是法,违礼就是违法。礼又是一种 *** ,古代的礼也是由国家组织和管理的 *** 活动。所以,中国 *** 史常称其为“国家宗法制 *** ”。

7、中国古代的礼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类,称为五礼。两千多年的古代历史,也是五礼的历史。汉族 *** 者用这个 *** ,掌管 *** *** 的少数民族 *** 者也用这个 *** 。甚至 *** 时期也将当时的礼仪 *** 都纳入五礼分类中。

8、古代的傩礼,有两大任务:一、定期驱傩;二、为死去的帝王将相送葬。它至少与军礼和凶礼有关。所以,要了解和研究傩文化,也需要多少知道一点五礼的常识。简单的说:一吉礼,是对天神地祗和宗庙(祖先)的祭祀之礼。封禅就是历代更大的吉礼。二凶礼,是指伤亡灾变之礼,包括水旱、饥馑、兵败、寇乱等礼,以丧礼最为重要。三军礼,主要是指军武之礼,有亲征、遣将、受降、 *** 、大射等礼。傩礼,多数朝代都归于军礼。四宾礼,是指君臣、父子等人与人之间关系和 *** 与地方、中国与外国之间关系的仪典。五嘉礼,则是指登基、册封、婚冠、宴乐、颁诏等“喜庆”之礼。

9、傩礼,在五礼中是军礼的一个项目,它本身就是一种带军事 *** 质的行动,诚如唐代贾公颜疏所说,傩礼“亦是武事”。周代傩礼的主角方相氏,由掌管军政军赋的大臣夏官大司马领导。方相氏本人没有爵位,不在士大夫阶级之列,却是掌管驱 *** 逐疫的下层专职军官。方相氏被称为“狂夫”,就是因为他们是个子高、力气大、本领强的军中能人。由此可见,周代傩礼的礼意是“军人战胜 *** 疫”。傩戏是一种从原始傩祭活动中蜕变脱胎出来的戏剧形式,是 *** 文化与戏剧文化相结合的孪生子,积淀了各个历史时期的 *** 文化和民间艺术。这种戏曲艺术形式,曾经一度遍布三湘四水,省内的苗、侗、瑶、土家族村寨都有其活跃的身影,是我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湘西称之为傩堂戏、傩神戏、土地戏、师公子戏,湘南称为师道戏、狮子戏、脸子戏,湘北一带则称为傩愿戏、姜女儿戏,湘中称为还傩愿、老君戏等。

10、傩是古代驱疫降福、祈福禳灾、消难纳吉的祭礼仪式。巫傩歌舞逐步溶入了杂技、巫术等内容,扮演因素、表演因素也增多了,并与其他地方戏剧种有所借鉴与交流,甚至出现了傩、戏杂陈的局面。随后,我省各地的巫傩活动出现了逐渐戏曲化的倾向,剧目日渐增多。到了清代的同治、光绪年间,傩戏已初步脱离了傩坛,登上了戏台,而且常年都可以演出。到了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傩戏还进入到热闹的城镇演出。

11、新中国成立之后,傩戏的封建迷信色彩受到抑制。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傩戏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消失,但在我省的一些地方还保存着这种古老的戏曲形式,湘西、湘南、湘北以及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活动着一些业余的或半职业化的傩戏剧团。宫廷特设的专职驱疫赶 *** 的军官方相氏,是宫廷傩礼的主角。他头上顶着熊皮,再从肩部披下。熊皮的头部装着四只金黄的眼睛,穿着褐色的上衣和红色的裙子,左右手分别挥舞着盾和戈,率120名“罪隶”,狂呼狂叫地在宫中一个一个房间地搜索 *** 疫,把它们驱赶出宫去。《周礼·夏官》是这样写的:“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 *** 盾,率百隶索室驱疫”。这就是西周宫廷傩礼的基本式样,就是那么简单,那么粗犷。

12、“黄金四目”是什么意思,学界还有很多争论。清代孙诒让认为:方相氏的 *** ,不是装在熊皮的头部,而是将黄金铸成的四只眼睛用索串连起来,然后两端挂在耳朵上,四只金眼布置在鼻子的两边。这种说法有合理的成分,现今江西乐安的“鸡嘴”和“猪嘴” *** ,就类似此法。

13、西周有罪、蛮、闽、夷、貉五种奴隶,后四种都是外族俘虏。罪隶,则是周族内部因罪被贬为奴隶的人,其中挑选120名,平时在百官官府做“家中小事”(轻微劳动),举行傩礼时,则由方相氏率领在宫中驱疫赶 *** 。傩礼中的“百隶”是个概数,实际上是120名。

14、周代的礼制相当繁复,大多追求庄严隆重,配有乐舞。却也保存着像傩礼这样粗糙的礼典。这种宫廷傩礼后世称为“周之旧制”,当做傩礼的样板。它有三个特点:

15、之一,它是朝廷规定必须举行的礼典。宫廷每年定期在春、秋、冬各举行一次。冬季是在除夕进行,由于天气最为寒冷,要求全国上下全都要各自参加不同等级的傩礼,称为“大傩”,奴隶也得参加。

16、第二,它是原始傩仪意念的遗存。主角方相氏还是半人半兽的打扮。长期继承着驱赶“无形之 *** ”的格式(傩传到日本则很快改用有形之 *** 。中国和韩国有些地方后来也用有形之 *** )。整个傩礼不信神,更不求神。傩礼驱疫总是驱之必胜,凭的是方相氏的凶丑和力量。

17、第三,它保留了浓厚的原始群舞成分。整个仪式简单、粗犷,没有迎神送神等多余的程序。只是在傩礼前,有个“舍萌”仪式,是为天子求来年吉梦的,也是为傩礼开路。而傩礼本身 *** 因素很淡。方相氏与百隶驱疫,也只表达一种疾恶如仇的情绪,没有其他情节。上古的傩,简单而又粗犷,保持着浓厚的原始群舞特点。进入秦汉时期,由于 *** 和艺术活动的新发展,要求傩礼也要有所提高。从秦和西汉的傩礼开始,逐渐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和程序。先是在方相氏和百隶的基础上加进了童男童女,东汉前期又将童男童女改成只有童男担任的“侲子”。到了汉末,更增添了“十二兽吃 *** 歌”及其表演过程。

18、晋代司马彪《续汉书·礼仪志》记载的这种汉末傩制,其他所有后汉史书全都没有提及。其中,十二兽(又称“十二兽神”或“十二神”)的多数出典无从查考,被十二兽“吃”的十一疫大多也找不到来源。这很可能是这种傩制经历的时间极短,又逢兵荒马乱,使典故失传,终成千古之谜。“十二兽吃 *** 歌”的内容是说:甲作、巯胃、雄伯、腾简、揽诸、伯奇、强梁、祖明、委随、错断、穷奇、腾根十二位神兽,分别要吃 *** 虎、疫、魅、不祥、咎、梦、磔死、寄生、观、巨、蛊等十一种 *** 疫;最后还要劝 *** 疫赶快逃跑,不然就会被十二兽掏心、挖肺、抽筋、扒皮,以致被十二兽吃掉。十二兽中能找到明确出典的有四种:

19、①雄伯,传说中能吃“魅”的神。

20、②伯奇,即百劳鸟、鵙。他本来是人,其父轻信后母谗言将他 *** ,变成伯奇鸟, *** 发现错杀后,便 *** 了后母。伯奇变成了鸟,但心明如镜,故能知恶梦、吃恶梦;

21、③强梁,又叫疆良,虎首人身,四蹄长肘,能衔蛇 *** 蛇的神。强梁与祖明一起共同吃磔死、寄生两类 *** 疫;

22、④穷奇,像牛,一身长着坚硬的刺猬毛,其声如狗, *** 。又说像虎,长长的尾巴,爪如钩,手如锯。它专吃正直忠良的人,却细心侍候奸 *** 劣的人,是一个奇得不能再奇的“穷奇”。穷奇与腾根一起,能吃流传最广的 *** 疫蛊。

23、可见,十二兽出身都不好,连根基很正的伯奇,人们也嫌他的叫声会令人家死人。

24、不过,司马彪记载的这种傩仪的整体结构是清楚的。它有一个“先倡→后儛→再驱疫”的简单情节,整个仪式就是一出雏形傩戏。即:开始,由 *** 中的艺人中黄门带领120名侲子倡(似唱非唱,似说非说)“十二兽吃 *** 歌”;接着是“方相与十二兽儛”(请注意:这是带单人旁的舞字,强调的是其表演成分)。中国戏剧史专家任半塘《唐戏弄》一书说:“汉制大傩,以方相斗十二兽,以斗始,而以舞终。”斗,是镇服十二兽的过程,令其改恶从善;舞,是方相率领十二兽和120名侲子,在宫中一间一间房子地赶 *** 出宫。120名侲子们各自手摇拨浪鼓(鼗鼓),鼓声和人的呼号声, *** ,声势十分浩大, *** 疫还能不被吓跑吗!“傩起源于原始 *** 活动”的假说,得到较多学者的认同。这种假说认为,它有一个从驱兽到驱傩的发展过程。

25、 *** ,是人类延续了几百万年的生产项目,再驱赶中猎取动物是一种基本的技能。经历了旧石器时代长期的 *** 实践,人们不断观察和摹仿动物行为,在 *** 之余也会手舞足蹈,以表达 *** 成功的喜悦和对动物的喜爱,并力求摹仿得逼真。这便是原始驱赶式群舞,一种最接近自然状态的艺术。

26、稍晚,发明了 *** *** 法,人们靠着 *** 伪装,接近和袭击野兽变得比较容易, *** 成功率大为提高。人们便以为 *** 本身具有某种力量,因而产生了崇敬甚至敬畏 *** 的心理,早期的 *** *** 是假形和假头。在原始假面驱赶式群舞与原始巫术结合之后,逐渐演变成原始假面式巫舞;进入 ***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驱赶巫舞逐渐转向以农耕为主题,成为农业社会的驱赶式巫舞。

27、生活在不同地区的早期人类,本来就有相对不同的生活状况。私有财产的出现,促成了社会的大分化。在我国,就有定居的旱作农业、稻作农业、半定居农业、草原游 *** 、高原农 *** 等不同经济类型同时并存。最迟到青铜时代,便形成了中原史官文化、南方巫官文化、北方萨满文化等不同文化形态。至少在考古学上,它们之间有着质的区别。进而造就了许多不同形态的假面驱赶巫舞。在中原,则形成原始傩仪。

28、这种原始傩仪应当有这样一些特点:最初是随意、杂乱无章的,没有整齐的步伐,摹仿的是追捕动物时的速度和效率。没有程式,无需继承,每次的舞姿可以不同。但是,少不了“驱逐状“这个基本形态语言;要披兽皮(准假形)或戴兽皮假形 *** ,跟真 *** 时一样做动物打扮,并且力求摹仿得逼真。我国各地有数不清的傩神,也有数不清的戏神。稍稍辨认就可以发现,傩神和戏神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29、首先,民间普遍称唐明皇为戏神,但早在明代,湖北蕲州的傩队,就抬着唐明皇的神像四方游走,可见唐明皇也是傩神。同样,二郎神、老郎神、太子神,都兼有傩神和戏神的双重身份。

30、其次,戏神的偶像,往往为童子相。旧时戏班中的婴孩道具就是戏神的偶像,演员上台前要对着木偶道具作揖,祈求上台演出平安顺利。这个婴孩道具被称为唐明皇或老郎神。 *** 、河北、天津和东北三省普遍流行“供彩娃子”习俗,“彩娃子”为一男一女两个木雕的小童,身着彩色衣裤。演员上台前要对“彩娃子”燃香扣拜。陕西、河南的戏神“庄 *** ”也是木刻的童子,清康熙时甘肃某戏班直称戏神为“童子爷”。

31、傩神的偶像也往往是木雕的童子相。江西有不少傩班供奉傩神太子,把一个童子偶像摆在祭桌上,演出前后都要对着“太子”祭拜;傩班演员的衣服上,写着“傩神太子”几个字。南丰县石邮村的“傩神庙”中供奉的傩神就是少年童子相。安徽贵池傩戏的神像,是一个高二尺馀的农村小孩儿形象。福建邵武有“太子菩萨” *** ,其偶像为一木雕小孩。傩戏品种之一的福建龙岩师公戏,把一婴孩砌末称作“太子爹”,演出前后有迎送“太子爹”仪式。贵州傩仪也有“送太子”仪式,偶像是一个约一尺长的木雕男童偶像,其 *** 器被刻意雕出。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贵州傩文化之乡,贵州中国傩城-第1张图片-

32、傩神与戏神的相似,不仅反映出戏源于傩这一事实,而且反映出童婴崇拜、 *** 崇拜在我国根深蒂固。

33、傩的根本目的是驱逐疫 *** ,因为疫 *** 使人生病、致人死亡。在先民们看来,童婴是最容易生病、夭折的,因而为童婴驱逐疫 *** 早在上古已成为傩的基本目的之一。同时,妇女不能生育或不生男婴,也被看成是疫 *** 作祟,所以傩中包 *** *** 崇拜的旨义是不奇怪的。

34、早在汉代,宫中大傩便使用120个10岁到12岁的童子,而江苏南通一带流行的傩戏至今被称为“僮子戏”,反映出人们延续后代的强烈愿望。中华民族是一个重文献的民族。有关巫风傩俗的记载泛见于经、史、子、集。经、史主要记载宫廷“大傩”的仪式程序;子、集大都记载民间“乡傩”的形态。记载固然丰富,却“述而不作”,缺乏条分缕析的研究。

35、继王国维之后,20世纪30年代,留学日本的学者岑家梧著《图腾艺术史》一书。书中主要介绍西方学者有关原始图腾艺术的研究视角以及成果,同时附录《中国图腾跳舞之遗制》一文,对中国古代文献中与图腾相关的巫风傩俗进行了归纳。作者认为,中国远古传说中的“百兽率舞”,就是原始人类拟兽舞蹈的遗绪。文中还梳理了经、史、子、集中的典型事例,以及各地民间习俗中的牛舞、祈年舞、贵州苗族的“跳月”、海南黎族的“盘瓠舞”等等,文中写道:

36、关于傩舞、傩的起源,传说皆运用模拟动物的跳舞以驱逐四方疫 *** 。

37、春秋前后,傩舞习俗的用意已转为驱邪逐疫。百戏、角抵也演变为民间节令的娱乐形式之一。然跳舞中的动作、仪仗、身体装饰仍然有模仿动物的用意,所表现的图腾跳舞的痕迹至易找寻。

38、这一观点具有“发现”的价值,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不过,仅仅局限于“拟兽”的图腾因素,未及其它。

39、戏剧史学者也很快注意到了这一点。周贻白在40年代完成、1953年出版的《中国戏剧史》之一章“中国戏剧的胚胎”中这样写道:

40、最初祀神的乐舞本属巫觋。三代以下,乐舞虽渐用于娱乐,但……亦仅仪式的一部分。其歌者或舞者为优为巫,很难分别。

41、汉代……承接了周秦之制,……祀祭所用依然崇尚旧有的仪式,不过规模已较不同。如“驱傩”一项,虽为仪典,实以舞蹈方式出之。……这形式虽或来自民间,但其形式仍很庄重,由此,反衬出乐曲的发展完全依仗着民间的来源。

42、这里涉及了巫傩与戏剧的关系,强调了民间的创造。

43、由于巫傩涉及封建迷信,50年代以后,渐渐被视为学术禁区。1956年春、1957年夏, *** 中国舞蹈研究会、中国舞蹈家协会曾两次组织调查小组,对江西、广西遗存的傩舞进行过调查、记录,此后便不再进行。60—70年代, *** “破四旧”,巫风傩俗自然属于被扫荡的“ *** ”之列,研究无从谈起。

44、无庸讳言,巫傩现象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然而它所负载的人文的、历史的、艺术的信息,却是难以取代的珍贵资料。80年代初,随着 *** 后的拨乱反正,相关的课题才被提到日程上来。随即,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当时的美术家协会 *** 华君武认为:巫傩 *** 是“民间艺术的宝库”;戏剧家协会 *** 曹禺惊叹:巫风傩俗所负载的文化现象是我们民族的又一道“文化艺术长城”,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戏剧史或许将因此而改写”。在各地一系列研讨活动的基础上,1988年11月,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正式成立,标志着有关巫风傩俗的研究进入了集团 *** 研究的层面。该学会成立至今12年,团结、联络来自戏剧界、民俗界、舞蹈界、美术界、音乐界等领域的300余名学者,成果颇丰。据统计,会员们撰写的专著有20余部, *** 1000余篇。又与 *** 学者合作,出版巫风傩俗的调查报告及民间傩戏、地戏、目连戏剧本集80余种。还与有关单位合作,自1990年至2002年,在全国各地区举办国际 *** 术研讨会近10次之多,为弘扬我国的传统傩文化作出了极大努力。

45、此外,各地区举办的调查考察、学术研讨、展览、表演、中外互访等活动不计其数。毫无疑义,80年代以来,巫风傩俗以及傩戏的研究业已成为学术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四、古夜郎国在贵州哪

1、在今贵州的西部和南部。秦汉时期属夜郎国治地,唐宋曾两次置夜郎县。这里是中国稻作、鼓楼、巫傩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区,千百年前延续至今的“竹崇拜”、“牛图腾”与 *** 、斗狗等独特民族风情,构成了内涵丰富、扑朔 *** 的夜郎文化。

2、夜郎国是西南地区最神秘的古国之一,早在秦汉时期,在今天中国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西部一带生活着许多大小不一的民族或部落,主要有夜郎、滇、邛都等,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巴蜀以南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西南夷。

3、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写道:“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一州主,不知汉之广大。”(译文:因为道路不通的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意思是说,造成误会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不便。

4、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拥有几十万人口,疆域面积约二十多万平方千米的 *** 实体,已经算不小了。古夜郎国疆域内秦汉之时因驿道不通,对外交流困难,其君长处于长期封闭状态,在其统领的疆域内唯我独尊,不知天下有汉。

5、如此一来,夜郎君长或滇国君长不待见汉使,问出一句“汉孰与我大”并不显得奇怪。所以说“夜郎自大”并不是没有原因,并不只是夜郎君长不自量力的一番“狂妄”。

6、山重水复的夜郎地区,最早与巴蜀并无大道可通,汉武帝执政期间,大力 *** 西南夷,修路成为一件大事,汉武帝派唐蒙征发巴蜀广汉的兵卒数万人修建道路,后人称为夜郎道。

7、西汉末年,夜郎与周边小国发生争斗,于是汉朝派遣陈立出任郡守出面调停,夜郎王仍不服从。陈立简装轻骑,直入夜郎腹地,果断斩杀夜郎王。从此,夜郎作为一个地方古国的历史由此终结。

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夜郎国

贵州傩文化之乡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贵州中国傩城、贵州傩文化之乡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标签: 贵州 中国 化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