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董仲舒之乡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董仲舒哪里 *** 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一、《贤良三策董仲舒》诗解8君子贵情谨言慎行
1、《贤良三策董仲舒》诗解8君子贵情谨言慎行
2、情生万物,万物有情,天地生人,超异群生,
3、人所以贵: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臣之义,
4、上下之谊,会聚相遇,耆老之敬,长幼之施;
5、粲然有文,文以相接;欢然有恩,恩以相爱.
6、五谷以食,桑麻以衣,六畜以养,服牛乘马,
7、圈豹槛虎,得天之灵,天地之 *** ,人情为贵.
8、明于天 *** ,知贵于物,后知仁谊,后重礼节,
9、后安处善,后乐循理,后厚情义,后谓君子.
10、君子真情,谨小慎微,众少成多,积小致巨,
11、以暗致明,以微致显.尧始诸侯,舜兴深山,
12、非一日显,渐以致之.言出于己,不可塞也;
13、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谨言慎行,言行治大,
14、君子言行,感动天地.尽小者大,慎微者著.
15、故尧兢兢,日行其道;舜则业业,日致其孝,
16、善积名显,德章身尊.积善在身,犹日长益,
17、人不自知;积恶在身,犹火销膏,而人不见.
18、善恶相从,如影随形,如响应声.桀纣暴谩,
19、谗贼并进,贤智隐伏,日恶日乱,终陵夷坏.
20、暴逆不仁,非一日亡,亦以渐至,浸微浸灭.
21、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入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义),会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6);粲然有文以相接,欢然有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生五谷以食之,桑麻以衣之,六畜以养之,服牛乘马,圈豹槛虎,是其得天之灵,贵于物也。故孔子曰:“天地之 *** 人为贵(7)。”明于天 *** ,知自贵于物;知自贵于物,然后知仁谊(义);知仁谊(义),然后重礼节:重礼节,然后安处善(8);安处善,然后乐循理;乐循理,然后谓之君子。故孔子曰“不知命,亡(无)以为君子(9)”,此之谓也。
22、译文:人承受了天命,本来是超群的,和其他生物不同。在家裹有父子兄弟之亲,在外面有君臣上下的名分,大家聚会相遇,就有尊敬老人和分别长幼的规范,有明确的礼节相互接待,欢欣地有恩德地互相亲爱,造就是人可贵的地方。种植五谷作为食物,播种桑麻用来做衣,饲养六畜,驾牛骑马,圈豹槛虎,造就是人得到天的灵气,比万物可贵的表现。所以子L子说:“天地所生,人是最可贵的。”人们明白了天 *** ,就知道自己比万物可贵;知道自己比万物可贵然后知道礼义;知道礼义,然后注重礼节;注重礼节,然后安心处于善道;安心处于善道,然后乐于遵循道理做事;乐于遵循道理,然后叫做君子。所以孔子说“不知道命,不可以做君子”,就是这个意思啊。
23、(6)施:设也。(7)“天地之 *** 人为贵”:见《孝经·圣治章》。 *** :生也。(8)安处善:言处于善道以为安。(9)“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见《论语·尧曰篇》。
24、册曰:“上嘉唐虞,下悼桀纣,浸微浸灭浸明浸昌之道,虚心以改。”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致巨(1),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2),舜兴乎深山(3),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故尽小者大(4),慎微者著(5)。《诗》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6)。”故尧兢兢日行其道(7),而舜业业日致其孝(8),善积而名显,德章而身尊,此其浸明浸昌之道也。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9),而入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非明乎情 *** 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桀纣之可为悼惧者也。夫善恶之相从,如景乡(影响)之应形声也(10)。故桀纣暴谩(11),谗贼并进,贤知(智)隐伏,恶日显,国日乱,晏然自以如日在天(12),终陵夷而大坏。夫暴逆不仁者,非一日而亡也,亦以渐至,故桀、纣虽亡(无)道,然犹享国十余年,此其浸微浸灭之道也。
25、译文:策问说:“往上赞美唐尧、虞舜,往下悲悼夏桀、商纣。看到这些渐渐灭亡和渐渐昌盛的道理,我要虚心改正错误。”臣听说积少就能成多,积小就能成大,因此圣人无不是积累暗淡的微明而达到光明,从微贱的地位一步步地达到显贵的。所以尧由诸侯而升为天子,舜从在深山中耕种兴起,都不是一天而尊颢的,是逐渐达到的。话由自己说出,就不能再去堵塞;行为由自己做出,也无法再来掩盖。言和行是治理国家最重大的条件,君子之所以能感动天地的也是言行。所以积小成大,谨慎注意细微的行为就会着名。《诗经》上说:“这文王啊,小心翼翼。”所以尧战战兢兢地每天实行他的治国之道,舜小心恐惧地每天尽他的孝道,做的好事积累多了,自然名声显达,德行彰着,自身也受人尊重,造就是渐渐昌盛的道理。积善在自己身上,就好像人曰渐长大而自己不觉察;积恶在自己身上,好像灯火消耗油一样, *** 不容易看出来。不是明晓情 *** 和洞察世俗情况的人,谁能够懂得这种道理呢?这就是唐尧、虞舜得到美名,夏桀、商纣却使人伤痛恐惧的原因。善或恶的行为所得到的结果,好像影子跟随着人形,回响跟随着声音。所以桀、纣暴虐怠慢,谗恶的人都受到进用,贤良智慧的人都隐藏起来,于是桀、纣的罪恶一天比一天显著,国家也一天比一天混乱,可是他们却依旧安然怡得,自以为如太阳在天空一样,终于逐渐败坏以至于毁灭。那些残暴不仁的君主,并不是一下子就灭亡的,也是慢慢造成的。所以桀、纣虽然无道,都还在位十多年,造就是慢慢地衰微以至灭亡的道理啊。
26、(1)巨:大也。(2)尧发于诸侯:谓尧自诸侯升为帝。发:起也。(3)舜兴乎深山:舜曾耕于历山。(4)尽小者大:谓能尽众小,则致高大。(卓注:知微见著)(5)慎微者著:谓能慎至微,则会著明。(6)“惟此文王,小心翼翼”:见《诗经·大雅·大明篇》。翼翼:恭肃貌。(7)兢兢:小心谨慎貌。(8)业业:恐惧貌。(9)长(zhǎng)日加益:言日时有增加。(10)影响之应形声:如影随形,如响随声。(11)谩:与“慢”同。(12)如日在天:意谓终不败亡。
二、枣强县董仲舒故里
董仲舒故里位于河北省枣强县,历史上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中,他被记载为广川人。然而,广川国与广川县在董仲舒的时代并存。东汉史学家班彪指出,司马迁所指应为广川县,确认董仲舒为广川县人。明代的《枣强县志》记载,汉代时,枣强与广川曾有过离合废置的情况,但它们本是一地,涵盖现今枣强县及周边区域。
董仲舒故里在枣强县旧县村,有明确的历史证据。如发现的“董氏宗祠”石刻门楣,表明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曾重修,显示此前已有董氏宗祠。此外,旧县村西的“四名寺”,即“西大寺”,据传是董仲舒讲学之处,遗址尚存,有村民挖出的董仲舒时代的物品,如陶制灯台,上面刻有“秉烛课徒”字样。
董仲舒举家迁往长安后,其故里的董氏家族逐渐衰落,宗祠被毁。后人于原址重建董子祠,并于明代万历年间雕刻了董仲舒石像,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像的安置还有一段传说,传说中石像因“重不可举”而留在了旧县村。关于董仲舒的后代,如其子符起,也在旧县村附近生活并留下痕迹。
董故庄小学所占的土地与董仲舒老家的关联存在争议,学者们推测旧县村与董故庄可能曾为一地,但具体分离年代尚未确定。而在陕西兴平的策村,有董姓村民自称董仲舒后裔,那里有一座名为“策 *** ”的古 *** ,被认为是董仲舒墓地。
旧县村现为河北省枣强县的行政大村,与董子故里的历史紧密相连。它曾是旧县县治所在,现在则是农业和工业发达的地区,董子中学的建立为村庄带来了新活力。董仲舒的影响力依然在这一带延续,村民们自豪于他们的历史渊源。
枣强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衡水市南端,界于东经115°35′~58′,北纬37°08′~35′之间,总面积8 *** .3平方公里。东隔清凉江与景县、故城相望,西临冀州市,南靠邢台地区南宫市,北接桃城区、武邑县。县城北距首都北京272公里,西距省会石家庄124公里。枣强县是 *** 确定的对外 *** 县。现辖5镇6乡,总面积829平方公里,人口37万人。
三、《贤良三策董仲舒》诗解10官民分业官者不商
1、《贤良三策董仲舒》诗解10官民分业官者不商
2、天亦有别,予齿去角,附翼两足,所受大者,
3、不得取小.古之禄者,不食于力,不动商末,
4、与天同意.受大取小,天不能足,而况人乎.
5、民怨嚣嚣,凄苦不足.身宠高位,家温厚禄,
6、因乘富贵,与民争利,民安如之.众其奴婢,
7、多其 *** ,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蓄其积委,
8、务此不已,以迫蹴民,民日削脧,浸以大穷.
9、富侈羡溢,贫穷急苦;穷愁不救,民不乐生;
10、尚不避死,安能避罪.刑罚日蕃,奸邪不胜.
11、受禄之家,食禄不商,利可均布,民可家足.
12、上天之理,太古之道,官民分业,天子所宜,
13、法以为制,大夫所当,循以为行.下 *** 行,
14、从其教化,民化其廉,不贪不鄙.及周室衰,
15、缓谊急利,无推让风,有争田讼.天子大夫,
16、下民视效,近者视仿,远者望效;皇皇求财,
17、常恐乏匮,庶人之意;求仁求义,自正化民,
18、大夫之意.居君子位,为庶人行,患祸必至.
19、君子当位,公而忘私,真情利民,无所不化.
20、夫天亦有所分子(1),予之齿者去其角(2),傅(附)其翼者两其足(3),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古之所予禄者,不食于力(4),不动于末(5),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与天同意者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况人乎!此民之所以嚣嚣苦不足也(6)。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天下,民安能如之哉(7)!是故众其奴婢,多其 *** ,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畜(蓄)其积委(8),务此而亡(无)已,以迫蹴民(9),民日削月脧(10),浸以大穷。富贵奢侈羡溢(11),贫者穷急愁苦;穷急愁苦而上不救, *** 不乐生;民不乐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此刑罚之所以蕃而奸邪不可胜者也(12)。故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此上天之理,而亦太古之道,天子之所宜法以为制,大夫之所当循以为行也。故公仪子相鲁(13),之其家见织帛,怒而出其妻,食于舍而茹葵(14),温而拔其葵,曰:“吾已食禄,又夺园夫红女利乎!”古之贤人君子在列位者皆如是,是故下高其行而从其教(15),民化其廉而不贪鄙。及至周室之衰,其卿大夫缓于谊(义)而急于利,亡(无)推让之风而有争田之讼。故诗人疾而刺之,曰:“节彼南山,惟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俱)尔瞻(16)。”尔好谊(义), *** 乡(向)仁而俗善;尔好利, *** 好邪而俗败。由是观之,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视效,远方之所四面而内望也。近者视而放(仿)之,远者望而效之;岂可以居贤人之位而为庶人行哉!夫皇皇(遑逞)求财利常恐乏匮者(17),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易》曰:“负且乘,致寇至(18)。”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者,其患祸必至也。若居君子之位,当君子之行,则舍公仪休之相鲁(19),亡(无)可为者矣。
21、(卓注:官:公而忘私,不得不私,民,假私济公,王夫之与中国文化225,235)
22、译文:天对生物是分别给予的,给予利齿的就不再给角,给予翅膀的就只给两只脚,也就是接受了大的,就不能再取小的。古时候领取俸禄的,就不靠体力劳动来吃饭,也不谋取 *** 之利,这也是接受了大的,不能再取小的,和天意是相同的。假如已经得到了大的,又去取小的,天还不能那样给予,何况是人呢?造就是人民纷纷愁苦衣食不足的原因啊。那些受君主宠爱身居高位的人,家中衣食饱暖并且享有优厚的俸禄,依仗富厚的资产和势力,在下面和百姓争利,老百姓怎么能和他们比呢?所以那些人使用众多的奴婢,拥有众多的 *** ,扩大他们的田地住宅,扩充他们的产业,增加他们的积蓄,致力于这些而且没有止境, *** 百姓,使百姓感到惊惧,百姓天天受到剥削,渐渐走向穷困。富人奢侈浪费, *** 穷急愁苦; *** 穷急愁苦而处在上位的人却不救济,就会民不聊生;民不聊生,百姓就会连死都不怕,又怎会害怕犯罪!这就是刑罚繁多,奸邪却不能禁止的原因啊。所以享受俸禄的人家,应该只食俸禄就算了,不应当和百姓争夺谋利的产业,这样利益就可以平均分配,百姓也可以家用充足。这是上天的理,也是古代的道,天子应当效法定为 *** ,大夫应该遵守实行。所以公仪子在鲁国做宰相时,回到家裹看见妻子织帛,非常生气,赶走了他的妻子;在家裹吃饭,吃到自家园裹种的葵菜,气愤地把园裹的葵菜拔了,说:“我已经有了俸禄,还要夺种菜人和织布女的利益吗?”古时候的贤人君子做官的都是这样,因此人民都尊敬他们的德行,听从他们的教化,人民受到他们廉洁的感化,就没有贪婪卑鄙的行为。到了周朝末年,卿大夫就不大讲求礼义而急于求利,失掉了谦让的风气而有争田的讼事。所以诗人憎恶、讽刺他们说:“高高的那座南山啊,山石是那样叠积;赫赫有名的师尹啊,人民都在瞻望着您!”做官的人心向仁义,人民自然就爱好仁义,风俗也就善良;做官的人好利,人民也就不正直,风俗就会败坏。由此看来,天子和大夫,是人民仰望、效法的榜样,是远方的人遥望着模仿他们,怎么能够处在贤人的地位却去做出平民的行为呢?那些忙着谋取财利,常常担心穷困的想法,是平民的意向;忙着寻求仁义,时常忧虑不能教化人民的打算,是大夫的思想。《周易》上说:“背着东西又坐车,招致强盗的到来。”乘车是说处在君子的地位,负担东西是小人的事情,这就是说,处在君子的地位却做出庶人的行为,他的祸患一定会到来。如果处在君子的地位,做君子应当做的事,那么,除了像公仪休在鲁国做宰相那样,就没有别的可以做的了。
23、注解:(1)分子:意谓分别对待。(2)予之齿者去其角:意谓予齿者不予角,而予角者则不予齿。(3)傅其翼者两其足:意谓予鸟两翼两足(不是四足),而予兽则为四足(无翼)。(4)不食于力:意谓不从事工农。(5)动:杨树达“疑‘勤’字形近之误。”末:指 *** 。(6)嚣嚣(àoáo):众怨愁声。(7)如:犹当。(8)积委:积聚。(9)蹴(cù):踢;践踏。(10)日削月脧(juān):谓时时受到搜刮。脧:减少。(11)羡:饶也。(12)蕃:多也。(13)公义子:即公仪休,春秋时鲁相。(14)茹:食菜曰“茹”。(15)下:谓在下者。(16)“节彼南山”等句:见《诗经·小雅·节南山篇》。节:山高峻貌。岩岩:山石堆积貌。赫赫:显赫貌。师尹:周太师尹氏。民俱尔瞻:言人民都在看着你。(17)皇皇:同“遑遑”,匆忙貌。(18)“负且乘,致寇至”:见《易·解卦·爻辞》。负:背物。且:犹而。乘:乘车。致:招致。(19)舍:废弃。相鲁:指相鲁之所行(公仪休为鲁相,不同意其家织帛种菜)。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