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陕北说书之乡,以及陕北说书人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一、陕北说书的艺术传承
1、“弹起我的三弦定起个音,众位明公仔细听……”,陕北说书是说唱艺术,唱占了很大的比重,艺人们说:“说是骨头唱是肉”。在书场里除了听远古神话、历史传奇、百姓故事,还可以学历史、听新闻,说书人走州过县、见多识广,朝政大事、奇闻趣谈、张长李短等等,他都能说的活灵活现,并对那些邪、恶、丑,予以嘲笑和鞭达,对真、善、美大加赞美与颂扬。陕北说书中的每一部书很少有悲剧的结局,这在其它姊妹艺术中是很少见的。陕北说书,这一民间大众喜闻乐见的说唱艺术,早在三十年代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那时陕甘宁边区就开展了改造旧说书活动,对一些宣扬 *** 、封建迷信的书目进行改造,高敏夫、韩起祥等人创作了新书《刘巧团圆》、《宜川大胜利》、《翻身记》、《血泪仇》等几十部新书,当时深受边区群众欢迎。一九四六年八月,韩起祥在延安杨家岭 *** 大礼堂为 *** 和朱老总说了新编书《张玉兰参加 *** 会》,听完书后, *** 称赞道:“你的新书说得好……”。全国解放后,韩起祥的陕北说书曾风靡一时,他一人就可以说五六百部新旧书,是陕北说书的一代宗师。提起陕北说书,人们就会想起这些人来:韩起祥(1915-19 *** )、张俊功、田治枝、解明生、曹伯炎……陕北说书有听头亦有看头。且看有看的讲究,听有听的决窍。唐代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黄金时代,百艺繁盛。说书在民间成熟而普及。1966年西安西郊出土的一组彩绘陶俑——说唱俑,说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长安已经有了说书这种说唱形式。此时有了琵琶的伴奏,唐元稹长集《连昌宫调》有:“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足见唐说书的昌盛,而平民都喜欢听书,书听到夜半还不足兴。尤为可喜的是说书曲本“变文”出现以及当时寺院中和尚“讲俗”的兴盛,“转变”已经成为唐时的主要的说唱艺术。“变文”唱词的韵式格体基本是七字句式,这种韵体格式至今还被陕北说书所保留。
2、陕北说书与变文格外相似,往往是以散文叙述事实,作为引起,以诗文敷衍一番。这种夹叙夹唱的形式无论是陕北说书还是变文都有。如变文《目连救母》与陕北说书《金箸记》就是其例。“变文”的讲唱形式是讲前唱歌,称为“押座文”,它是“变文”的“引端”或“入话”,是沿于宋代的每篇“话本”前面的“入话”或“笑耍头回”或“得胜头回”的形式。或用诗词,或说另外小故事,或发点议论,可与正文略有关系,也可没有关系,所加的唱词起定场作用。其“评话”称之为“开词”。“大鼓、快书”称之为“书帽”,这些只是称谓不同,其实质是相同的。而陕北说书的定场词,在正文说起之前,总会先叙述概括历代帝王改朝换代之功业兴衰之事,以引起“变文”称之为“押座文”,陕北说书的开头也有叙说,或是历代帝王改朝换代之事,或是请神之类的开场词。此后又唱 *** ,做题解时用白文,叫“开题”,开题后背唱 *** 。 *** 后又白文,此后又相间进行,到完为止。散席后,又唱歌,叫“解座文”。今天陕北说书,演唱方式中起板、开场白、间奏、书帽、间奏、正文、结尾。“开场白”相当于“变文”的“引端”或“入话”,“书帽”相当于变文的“开题”,“正文”相当于 *** 部分,结尾相当于“解座文”。这足以说明陕北说书与变文关系相当密切。
3、陕北说书初始是琵琶书,三弦书在琵琶之后广而用之。
4、陕北说书的曲目中所保留的传统节目不仅内容题材因袭宋元活本和鼓词中的历史人物故事,而且有的书目连曲本多也一样,如《金镯玉环记》《绣鞋记》《汗衫记》《金箸记》《七侠五义》《包公案》等均是宋代故事的篇目,这一时期陕北说书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脚本程式话。由于说书艺术全部地域化,因此说书脚本形成一定的套路,无论哪位 *** 走路,无论何种人待客,无论描述哪个媒婆,都应用一个书套,同时语言也开始蜕变为地方语言了,自然陕北说书也有了陕北方言的特色。陕北说书有琵琶和三弦两种形式。琵琶书早于三弦书,是陕北说书最古老的书种。至今琵琶、三弦的弹奏仍沿用骨质拔子的古老遗风。汉刘熙《积名》中也有记载。远在汉张骞出使西域,自然会引进一些胡乐,琵琶自然会引进。武帝时嫁江都刘建之女细君到乌孙国,为安慰它对乡土的思念之旅的寂寞,曾使工匠创作了一种马上弹奏的乐器,这便是“汉琵琶”。实则这种汉琵琶是我国秦代的直径圆体“弦鼗”的变体。这种“秦汉琵琶”几经 *** 演变,便是后世的月琴,秦琴,三弦等几种乐器。这只能说明琵琶比三弦早,至于陕北现存较老式的琵琶来源,可能是承汉唐时引进的胡乐——“曲径琵琶”。陕北自古是边陲地带,形成胡汉杂居的局面,胡汉文化交融,自然胡乐在这里被接受并且使用,这是历史的结果。
5、到清代,陕北说书只能继续发展。《榆林府志》对说书有这样的记载:“清康熙年间这里便有……刘弟说传奇颇靡靡可听……,韶音飞畅,殊有风情,不即江南之柳敬亭乎!”这再次说明在二百年前陕北说书艺术已达到较高艺术水平,大概和现代说书相差无几。从唐到清是说书的发展时期,这一过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从清到 *** 的三十年代,据传,在此期间陕北盲人曾有一次大的聚会,目的是与明眼说书人宣战,争取饭碗不被抢夺。在这一时期盲人们只是为了求生存。到了 *** ,随着新 *** 主义 *** 的萌芽,陕北说书也为自己的转变创造了条件和提供了思想保证。
二、说书的陕北说书
1、陕北说书,据民问口碑传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榆林一带就有活动。当时把“琵琶”叫“蝎子”(乐器像一个大蝎子),二片木板叫“楞子”,不少艺人或盲艺人靠弹琵琶、敲板说书谋生,唱腔多以“双音调”连带敲竹板唱“莲花落”;后来,在晋北、陕北一带渐渐形成双音、单音、落子调、慢板、竹板等调子。陕北说书各地有“九胫十八调”之多,琵琶在延安、甘泉、延长、吴旗一带流行;三弦在绥德、神木、府谷、内蒙、黄河畔、甘肃省一些邻县流行,说书是单音调;佳县、吴堡是东路调;定边、志丹、靖边是西凉调、梅花调。双音调有慢板、武调、快板三种调子,长短书均用。
2、陕北说书的风俗特点:一、以15传为主,多半没有历史记载,不见成本,如:《 *** 记》、《黄鹰记》、《汗巾记》等约120多本,多以15传后手抄,民间流传;二、语言、词汇丰富,多为农民语言,通俗易懂,易于流传,为农民喜闻乐见;三、沿袭古代民间乐会形式,简便易行,冬天可放在炕上,炎夏可放树下、地上。这些特点,经著名说书艺人韩起祥继承发展,已成为一枝独秀的奇葩。
3、韩起祥:1915年出生于横山县韩家塬子村, *** 三代都是揽长工的。他3岁眼睛失明,6岁离开 *** 卖豆腐,9岁给地主家赶毛驴,13岁拜师学艺——说书,14岁开始以说书卖唱维持生活,会说百余本传统书目,会弹50多个民歌小调,1940年到陕甘宁边区,开始走上以“陕北说书”为人民服务的道路。几十年如一日,编说了《时事传》、《王丕勤走南路》、《刘巧团圆》、《回乡记》、《翻身记》等著名作品,为陕北说书奠定了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给中国曲艺文苑里增添了新的光彩。建国后,韩起祥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副 *** 、中国曲艺家协会陕西分会 *** 。
三、横山区-陕北说书之乡 *** 在哪里
1、横山区,被誉为“陕北说书之乡”,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的东南部。其具体的 *** 是在横山区的北二街与解放东路交叉口东南约180米的地方。
2、陕北说书,是陕北地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曲艺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横山区作为这种艺术形式的发源地,有着浓厚的说书氛围和众多的说书艺人。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说书艺人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三弦、板鼓等乐器,以激昂的语调、丰富的表情和生动的肢体语言,为观众讲述着一段段扣人心弦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3、横山区的陕北说书表演场地多样,既有传统的茶馆、戏楼,也有现代的剧院、文化中心。每到夜幕降临,街头巷尾便会传来阵阵悠扬的说书声,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驻足聆听。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陕北说书独特的魅力,也可以领略到横山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4、总之,横山区作为“陕北说书之乡”,不仅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景点,更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艺术殿堂。来到这里,你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的说书表演,还可以深入了解陕北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风情。
关于陕北说书之乡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