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咏柳歌曲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咏柳歌曲李昕融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请问有关柳的歌曲有
柳为的歌:一丢丢公主梦吃货三个字陪你去看海红尘陌陌香水味 *** 恋独活偷牵你的手人之初 *** *** 洛阳纸贵与柳有关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小学语文《咏柳》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咏柳》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咏柳》是长春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之声”中的之一课。旨在春天来临之际,让 *** 随着文本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大多数孩子已经能熟读、甚至背诵这首诗《咏柳》了。所以,我们除了要让 *** 掌握本课的7个生字之外,主要是教给 *** 学习古诗的 *** ,培养 *** 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的能力和兴趣。
1、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会运用多种 *** 识字。
3、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 *** ,并能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 *** 和人文 *** 。本节古诗教学课,引导 *** 掌握学习古诗的 *** ,就是语文学科工具 *** 的具体体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过程中为 *** 创设情境,搭建平台,通过理解字词的意思,通过一遍一遍地诵读,进一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 *** 吗?(共分四步)这节课我们就用这四步学诗法来学习《咏柳》。
2、学习生字“咏”、“柳”。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
3、作者是怎么歌颂柳树的呢?请大家轻声读一遍古诗。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二步。
1、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以小组的形式来理解诗意。
之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a、妆:(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意思是装饰,打扮。
一般都是谁打扮?那么本诗是说谁打扮?
(通过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不仅是帮助 *** 熟记字形,了解字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字更深刻的了解这句话的意思,诗的开始就把杨柳化身成一位美人。)
b、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这句话的意思是: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 *** 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第二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裁:用部首查字法查“戈字部”。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通过理解字义,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1、再来读之一句话,说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似一位姿态婀娜的美人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谁能通过诵读把这美妙的画面读出来?
2、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被作者用“似剪刀”形象化了。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还能剪出什么?
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我们美的想象。
(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拓展孩子们的思维,培养 *** 的口头表达能力。)
3、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让我们借作者的诗文,读出我们心中对春的赞美。
(引导 *** 根据对古诗的理解来感情朗读,使之做到与文本的真诚交流,从而达到感情升华。
春天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吟着春天的诗,与春天撞个满怀……
请在下面的三首诗中,选一首喜爱的背诵下来,并说说理由。
朱熹的《春日》、杜甫的《绝句》(迟日 *** 丽)和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在执教《咏柳》中,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同桌的两个 *** 互相读,纠正字音。在开始之前,说到:“请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你认为他(她)读得好,你就学学他(她),你认为他(她)读得不如你,你就帮帮他(她)”。一时间,两个小伙伴就你一句,我一句地读开了,有的说:“这句话应该这样读……”,有的说:“请你来教教我吧!”全班30个 *** ,每一个孩子都积极、主动,他们情绪高涨、热情投入,形成了一种动态教学过程。
1、要尊重、赞赏每一位 *** 。“为了每一位 *** 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全班30个 *** ,难免有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 *** ,面对班级中的后进者,老师不是抱怨指责,不是轻言放弃,而是尊重每一位 *** ,赞赏每一位 *** ,“你认为他(她)读的不如你,你就教教他(她)”,一句“不如你”,既保护了那些后进生同学的自尊心,又体现了老师的善意关怀和对每一位同学的尊重、期待。当然,对于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老师也不失时机地给予赞赏、鼓励,“你认为他(她)读得好,你就学学他(她)”,能够得到同学的赞扬、学习,这不是一件令人自豪而高兴的事情吗?
2、要善于挖掘课程资源,发挥 *** 的潜力。
新课程倡导“教师是 *** 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 *** 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 *** 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 *** 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 *** “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课堂中,教师正是利用课堂中的学习资源,让生生互教互学,形成了平等的、 *** 的教学模式,在学习中,那些成绩优秀的 *** 俨然成了耐心的小老师,而那些学业成绩 *** 的 *** 也不由自主、情不自禁地进入了学习的状况,很好地处理了教师的“教”与“学”的关系。
“为了每一位 *** 的发展”是每个新课程实施者的共同心愿。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 *** 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那些学业成绩 *** 的 *** ,尊重那些被孤立和被拒绝的 *** ,尊重那些有严重缺点和 *** 的 *** ……在教学中,尊重不是一句空谈,更应该是一种落实,让每一个 *** 都享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个 *** 都多一份真诚的笑容,让每一个 *** 都能得到进步与发展,这或许就是“帮帮他(她)”作用吧!
《咏柳》这首诗以春天里常见的柳树作为诗歌描绘的内容,题材是 *** 易于接受的,大多数孩子已经能熟读、甚至背诵了。因此,我们除了要让 *** 掌握本课的生字之外,主要是教给 *** 学习古诗的 *** ,培养 *** 学习古诗的兴趣和能力。课题中的“咏”在一年级学《咏鹅》时已经认识,由旧知迁移而来 *** 很容易就明白了诗题的意思。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孩子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写字的 *** ,所以在识字环节以 *** 互学的方式进行,运用 *** 学会本课的生字。整首诗读起来很有画面感,加上二年级 *** 想象力丰富,具有爱表达、爱表现的 *** ,因而在品读古诗环节从实景入手引导 *** 想象画面,然后创设情境引导 *** 反复朗读,达到吟诵的目标,并感受春天的美丽。
1、认识“咏、妆”等6个生字,会写“碧、绿”等5个字,积累生字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的美景,激发 *** 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美丽景色。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感悟诗的意境。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课件播放 *** ,师旁白:春天像一位美丽的仙女,把万物从沉睡中唤醒,红的花,绿的草,嫩的'叶,多美呀!很多诗人都写过赞美春天的诗歌,谁能背诵关于“春天”的古诗吗?背《春晓》《村居》
2、描写春天的古诗还有很多,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就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写下了一首赞美柳树的诗。(出示课题《咏柳》)书空课题,齐读课题
小老师带读,读准后鼻音。你在哪儿学过这个字?背《咏鹅》
那“咏”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咏柳”的意思?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课件出示诗歌)师范读
2、 *** *** 读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认读生字“妆、丝、绦、剪、裁”小老师拿生字卡片带读,告诉小朋友们你是怎么认识这个字的?
提示:加一加,换一换,看图画等识字 *** 。出示“妆丝”的演变,“裁”和“载、栽”比较。
请孩子们给字组词,它藏在哪一句诗里,请读出来。
观察生字,要写好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
提示:注意字的结构和两部分的比例:“碧剪”是上下结构,上面部分所占位置多。
“碧”上面由“王石”两字组成,“王”最后一笔由横变成提,下面的“石”要写得扁而宽,与上面部分平衡。
“剪”上宽、长,下扁、短,上面的横要写得长,“月”和立刀旁都在横 *** 下方收笔,下面“刀”的撇收笔和横折钩在同一水平线上。
*** 练写,在田字格中描一个写一个,强调书写姿势。在展示台上展示 *** 写的字,互相评价。 *** 再次练写,每个字写一个。
三、朗读全诗,理解诗意──领略美。
1、 *** 再 *** 读古诗,读完后仔细看书上的 *** 图,小组内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读,提示:读出诗的节奏。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交流: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 说自己想象的画面,课件出示相关的诗句并指导朗读。
4、课件展示柳树的 *** ,欣赏 *** ,配乐朗读。
5、这么美的柳树是谁的巧手装扮出来的呢?你从哪句诗知道的?
课件出示第三、四行诗,指导朗读。
6、合作读诗:老师描述诗句中的景象,请孩子们读出诗句。
师:春天来了,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生读之一句。师: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叶子细细的,好像绿色的丝带。生读第二句。师:这些装扮了一树的叶子是谁的巧手裁出来的呢?生读第三句。师:原来是二月的春风,像一把看不见的剪刀将绿色的丝带随心裁剪。生读第四句。
7、拓展:二月春风裁剪出了这么美丽的柳树,她还装扮了哪些景物呢?二月春风唤醒了小草,二月春风唤来了燕子,二月春风融化了冰雪。二月春风染红了桃花,二月春风拔出了笋芽,二月春风吹绿了树木……
8、多么美丽的景色,多么美好的 *** 呀!请孩子们再读古诗。
四、想象意境,熟读成诵──欣赏美。
2、说贺知章的故事,创设情境熟读成诵。
课件播放音频:贺知章在长安任职多年,80多岁才退休回乡,百官为他送行。他来到河边坐船,这时正好是早春时节,树木发芽,微风拂面,河岸边杨柳依依,贺知章情不自禁地吟诵出生读《咏柳》。他坐船终于回到家乡,河边一排排柳树在风中舞蹈,好像在迎接他回家,他脱口而出生读《咏柳》。船载着他回到了家门口,门前一株高大的柳树,垂下无数条嫩绿的枝条,充满了生机,他兴奋地吟诵生背《咏柳》。
多么美的诗,多么绚丽的画,怎能不让人喜欢和向往?其实,还有不少的童谣、诗歌也是描写春天的,请小朋友们回去以后找一找,读一读,去感受春天的美丽。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优美景色,喜爱 *** 。
3、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古诗,使幼儿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养成背诵古诗的良好习惯。
1、有关古诗的现代散文及古诗大挂图。
2、柳条及用柳条装扮成的两棵柳树。
1、边听音乐《柳树姑娘》边进教室,感受歌曲的优美。
柳树姑娘有长长的辫子,随着春风飘动着,好美啊!
春天到了,那你们和爸爸妈妈出去游玩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春天给柳树带来的变化呢?
教师小结:春天来了,高高的柳树满身碧绿,就像绿色的玉石,柳条下垂着,就象许多绿丝带在风中飘动。这些细细的叶子,不知道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哦!原来是二月的春风像剪刀把这些叶子剪得这么漂亮。(教师边朗诵散文边出示大挂图)
古时候的有一位诗人名叫贺知章看到这么美丽的柳树,不由得做起的诗来。(创设情境:教师模仿古代诗 *** 声朗诵古诗《咏柳》)
刚才老师在朗诵时,你听到了什么呀?(出示古诗大挂图)
4、教师朗诵《咏柳》古诗,并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哪一句古诗的意思你不懂呢?(请知道的幼儿告诉其中的意思,或教师可根据幼儿提出不懂古诗在现代散文中用不同颜色画出来让幼儿进行理解。)
春风一吹让柳树如此的美丽,春风除了像剪刀,还像什么?又会使什么带来变化呢?(春风像手,摸了小草,小草就变绿了;春风像嘴,在树梢说了悄悄话,树儿就变绿了;春风像腿,跑去亲了亲花,花儿就开了。)
再次一起来朗诵古诗。(提出要求:大声、慢、要有古代诗人的感受。)
教师小结:春风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幼儿一起欣赏古诗朗读。
5、教师与幼儿试着再次朗诵,学会古代朗诵时的神态。(配乐)
小朋友可以回忆刚才教师模仿古代诗人朗诵古诗的样子,一起来模仿。
三、咏柳唯美古诗大全(描写柳树的古诗)
柳,谐音“留”。古人送别多用“折柳”,表示离人的难言难分之情。“折柳”赠别之风,尤其是在唐、宋朝时盛行,因而,“折柳”也就成为赠别的代称。
人遇悲心事,景暗万念灰。婉约词派的 *** 人物柳永,是以柳言愁的高手,“晓风轻拂、残月朦胧、杨柳依依”,晓风、残月、杨柳三个意象罗列,构成一幅哀愁的景观,引起人们对词人深秋旅途的遐想。
柳的形体特征,具有阴柔之美。“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折腰”,这里把 *** 的身腰比作柳枝,通过女子的腰之美反映女子的形体之美。
青青春柳有象征青春之义,正可以表达人们心中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 *** 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那堪傍杨柳,飞絮满邻家。”
鉴赏:这首诗描述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 *** 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此诗就是三 *** 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鉴赏:七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寒食节虽然禁火,但得宠的官员却可以得到皇上特赐的烛火,家里轻烟缭绕。诗中充溢着对皇城 *** 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同时暗含委婉的讽谏。全诗重在描写景物,以白描手法写实,结构严谨,蕴含多重转折,用笔含蓄,寓意深远。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鉴赏:七言绝句组诗作品。前一首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的敏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欣悦之情,以引逗好友走出家门,去感受早春的信息;后一首重在抒情,引逗好友走出家门,去感受早春的信息。
鉴赏:五言律诗。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更具个 *** 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鉴赏: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描写了二月的新柳在春风吹拂下,柔嫩的细叶葱翠袅娜,充分表现出早春的勃勃生机和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诗人别出心裁地将“二月春风”比喻为“剪刀”,再用拟人化的“裁出”动作,使视之无形的春风变成了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一问一答,跳脱有致。
鉴赏:此诗写对柳的赞美,对柳的离去的痛惜爱恋,在赞美柳的极盛中,意味着繁华即尽之后的凋零。前四句从广阔背景提笔,以生动的笔调描绘出了春天柳色的秀丽可人、妩媚柔长;后四句创造出优美的意境,言外之意不尽,颇为耐人寻味。李商隐此诗正是巧在此处,似此似彼,亦即亦离,借咏寄思,是咏物诗的化境。全诗不着一个“柳”字,但句句写柳,既是在写柳,也似在写人,对柳的爱恋不舍,似有对人的眷恋与思念,似此似彼,亦即亦离,借咏寄思,是咏物诗的化境。
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鉴赏:七言绝句组诗作品。之一首借言惜柳而写惜别之意;第二首以退为进,宛言杨柳依依送别,亦依依盼归。两诗用意一正一反,善于对比,富于变化。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鉴赏: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此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全诗言少意丰,隐而不露,含蓄委婉。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却句句关柳,句句是景,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鉴赏:七言律诗。《垂柳》是一首咏物诗,体物曲尽其妙,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也含蓄蕴藉地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
鉴赏:古人常借咏柳以赋别,这首诗也没有脱离离情的旧旨,但构思新颖,想象奇特而又切合情景。诗的一、二句,寥寥几笔,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古堤春柳图。三、四两句直接写离情。咏柳惜别,诗人们一般都从折枝相赠上着想,如“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鉴赏: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元二奉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写下这首诗。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有的是至深的惜别之情,所以,它适合大多数别筵离席颂唱,后来纳入乐府,成为流行,久唱不衰的歌曲。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鉴赏:此诗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鉴赏:此诗并非写劳劳亭的 *** ,而是因地起意,借景抒情,以亭为题来表达人间的离别之苦。前两句以极其洗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点旨,将天下人间离别伤心情怀全都 *** 到劳劳亭;后两句则转换视角,别出心裁,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更进一步地烘托离别的伤情。全诗语言明快自然,风格清新俊逸,移情于景,托物言情,造意新巧,落想奇特,迂回曲折,蕴藉深婉。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 *** 船。
鉴赏: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绝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绝句来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名称大约起于南朝。各家对其解释并不一致,有人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绝句由四句组成,分为律绝和古绝,其中律绝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六言绝句较为少见。
这是一组咏物诗,之一首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写出了一派生意盎然的 *** ,格调清新,意境明丽,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鉴赏:《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鉴赏:王之涣这首《凉州词二首·其一》写成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成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闺中 *** 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
鉴赏: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的心理变化。诗的首句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 *** 无余。诗贵曲而忌直,王昌龄的这首七绝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叙别情而不着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可以说以最少的文字容纳了最多的语意。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鉴赏:此词描写闺中 *** 的伤春之情。上片写 *** 深闺寂寞,阻隔重重,想见意中人而不得;下片写美人迟暮,盼意中人回归而不得,幽恨怨愤之情自现。全词写景状物,疏俊委曲,虚实相融,用语自然,辞意深婉,对 *** 心理刻画写意尤为传神。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鉴赏: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 *** 流落感受中很有 *** *** 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 *** 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鉴赏:这是一首描写春景的清新婉丽之作,表现了词人对 *** 流逝的叹息,以及自己的情感不为人知的烦恼。上阕写 *** 易逝带来的伤感,没有拘泥于状景写物而融入自身深沉的慨叹。下阕写得遇佳人却无缘一晤,自己多情却遭到无情对待的悲哀。全词词意婉转,词情动人,于清新中蕴涵哀怨,于婉丽中透出伤情,意境朦胧,韵味无穷。
鉴赏:此词以白描手法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草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借以抒发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上片写 *** 骀荡,屋内香炉袅烟,人睡初醒;下片淡淡几笔,勾勒寒食节的初春景色与民间习俗,情韵全出。全词都是景语,仔细体味又都是情语,没有雕饰斧凿痕迹,隽秀自然,清新淡雅,充分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 *** 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 *** 莫忘归。
鉴赏:七言律诗。是宋代“理学派”的作品。作者描写了清明节春天原野上清新的景致,将追逐落花的小游戏写进了诗里,在平添几许稚趣的同时,劝说世人珍惜友情、珍惜时光。
《粉蝶儿·和赵晋臣敷文赋落花》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
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记前时、送春归后。把春波,都酿作,一江春酎。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鉴赏:此词自辟意境、写法新奇,通篇用比拟手法,一气贯注,寓意深沉,风格绮丽宛转,色彩浓丽缤纷,是词人婉约词的 *** 作之一。夏敬观评日:“连续诵之,如笛声宛转,乃不得以他文词绳之,勉强断句。此自是好词,虽去别调不远,却仍是裱丽一派也。”用十三女儿学绣喻 *** 丰满,用轻薄浪子难久比喻风雨对春花的摧残,护花爱美之意的深处,是对美好生命的热爱和呵护之心。落花将春水酿成醇醪,与人之清愁约会,想象奇妙,余味无穷。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鉴赏:七言古诗。阳历四月四日或五日为清明节。清明前后正是中春,以后就步入暮春了。清明前后春意盎然是踏青赏春的佳时。吴惟信这首诗描写了清明时西湖美丽的苏堤和游人游春热闹的场面以及游人散后幽美的景色。清明是美的,西湖的清明更美。
《苏堤清明即事》虽短小,容量却大,从白天直写到日暮。 *** 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 *** 依旧。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 *** 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鉴赏:此词描写了词人与原配唐氏(一说为唐琬)的爱情悲剧,记述了词人与唐氏 *** 分开后,在禹迹寺南沈园的一次偶然相遇的情景,表达了他们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抒发了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痴情,是一首别开生面、催人泪下的作品。全词情感真挚,多用对比,节奏急促,声韵凄紧。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挂杖无时夜叩门。
鉴赏:纪游抒情诗。此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首联写诗人出游到农家,颔联写村外之景物,颈联写村中之情事,尾联写频来夜游。各联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创造了优美清新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全诗立意新巧,运用白描手法,不用辞藻涂抹,自然成趣。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鉴赏:这是一首惜春词,词的上片抒发对春天眷恋的感情,下片抒发伤春的感情,全词通过描写外缕垂杨、飞絮缱绻、 *** 哀鸣、春雨潇潇,构成一副凄婉 *** 的画面,一个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现在这幅画面中。词句清丽,意境深远。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鉴赏:这首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前两句叙事。写年老的诗人,驾着一叶小舟,停泊到古木阴下,他上了岸,拄着拐杖,走过了一座小桥,去欣赏眼前无边的 ***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鉴赏:七言绝句。这首咏物诗通过描绘杨柳在东风相助之下,柳枝狂飘乱舞,柳絮遮天蔽日的猖狂得志的形象,提出警告:秋天清霜降临后,正是柳叶凋零之时。此诗借咏物寓理,对 *** 上倚仗权贵得意忘形的小人进行辛辣的讽刺和严正的指斥,指出他们虽然能猖狂一时,最终必归于失败。全诗比喻形象,状物与哲理交融,讽剌明显而不浅薄直露,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鉴赏: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 *** 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关于咏柳歌曲,咏柳歌曲李昕融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