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杏之乡 中国十大银杏之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青杏之乡的一些知识点,和中国十大银杏之乡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翻译
  2. 花褪残红青杏小 — 四季风情诗词
  3. 晏殊词 浣溪沙 青杏园林煮酒香的赏析

一、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翻译

1、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2、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3、⑵“天涯”句:指芳草长到天边。

4、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有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不要担心,)天涯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芳草。(春天还是会到来的)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发出动听的笑声。围墙外的行人听到了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慢慢的,墙里的笑声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5、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残红”,是说红花已所剩无几。着一“褪”字就深了一层,不但花少,且已褪色,感伤之情更浓。睹暮春景色,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不过一般人写伤春意绪,总会把那种凄迷寥落之感表达到极致。苏轼则更多了一些旷达。有繁华就有衰落,有凋谢就有新生。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转向不远处更加开阔的地方。只见燕子掠着水面低飞,绿水环绕着人家的墙院。寥寥几笔,便勾画出春意未尽的乡村图景。飞动的燕子为画面增添了动态之美;“绿水人家”则带来了生活的气息,并为后文“墙里佳人”的出现作好了铺垫。“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人以为应是“晓”。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柳绵”,即柳絮。柳絮纷飞, *** 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 ***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即便如此,这两句还是蕴 *** 许多的辛酸和悲哀。据《林下词谈》记载:“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时青女(霜神)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联系当时苏轼的遭遇,是颇耐人思索的。苏轼一生漂泊,最后竟被远谪到 *** 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有条小道。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认为是行人心存爱慕之情,而佳人却根本不知。行人的“有情”遭遇佳人的“无情”,心中无可奈何,故十分烦恼。这俨然是一个单相思式的喜剧。倘若这是作者目睹他人的遭遇,或许可以说是借爱情来写人生普遍存在的这样一种矛盾。但词中“行人”更接近作者自己的写照,其中“情”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绝不仅限于爱情。作者饱经沧桑,有惜春迟暮之情,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3]

二、花褪残红青杏小 — 四季风情诗词

1、 *** 秋色、春思秋怨是文学创作中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宋词中单纯描写四季风光的作品实际上并不多见。如晏殊的《清平乐》(金风细细),写秋风细细、叶落花残的景象,但从小窗浓睡、银屏微寒的生活场景中,自然流露出作者恬淡的心境;王安国的《清平乐》(留春不住),写满地残红、杨花自在的暮春景象,但作者的惜春之情同时也跃然纸上。所以,描写四时风光的作品,更多的是在春花秋月中植入了人的情感。如刘辰翁的《兰陵王》(送春去),通过对美好 *** 的依恋表达其故国之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这类作品的共同特色。

2、以四季风情为题材的作品,其创作 *** 有两大特点:其一是典型化,即有选择地强化某些特殊的物候,塑造具有季节特征的典型环境。如春季的春风、春花、黄莺、归燕、新柳等,夏季的炎风、烈日、荷花、竹席等,秋季的秋露、秋霜、落叶、金菊、丹桂等,冬季的白雪、梅花等,都是词人常关注的对象。其二是赋予这些典型物候以人的喜怒哀乐。 *** 可能是春风拂柳,春花烂漫,也可能是春思春怨,哀婉 *** ;秋光可能是秋高气爽,开朗明净,也可能是秋风秋雨,凄厉肃杀。其间的差别,就在作者的心境,即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花鸟的感情也就是人的感情,现代文艺理论称之为移情作用。

3、新社:春社,古代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约在春分前后。

4、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5、疑怪昨宵 *** 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6、斗草:古代妇女常采草进行游戏,以所持草赌输赢。

7、〔大意〕新社时燕子从南方飞回,梨花飘落,快到清明时节。水边上长了三四点绿苔,树叶下传出黄鹂的一两声。白昼变长,柳絮在空中飘飞。美丽的邻家姑娘在采桑的路上相逢,奇怪昨夜 *** 好,原来是今天斗草赢了,禁不住笑从双颊生。

8、〔点评〕这首词用轻淡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的郊外春景图。词的上片写景,用燕子、梨花、碧苔、黄鹂、柳絮这些富有 *** *** 的春天景物,点出节令特征,充满闲情逸趣;下片写人,作者捕捉住两位采桑女子斗草的场面,用轻松欢快的笔调,写出了少女天真无邪的神态。

9、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10、〔大意〕秋风细细,梧桐叶一片一片飘落。新醅的绿酒最容易让人醉倒,人靠着窗口沉沉睡去。紫薇、木槿花都已凋残,夕阳却又回照在栏杆上。此时正是双燕就要归来的时节,昨夜在屏风外已微感寒凉。

11、〔点评〕这是一首描写秋思的词。词的上片写酒醉之后的浓睡,下片写酒醒之后的感受。全词意境悠闲,表现了当时士大夫生活的恬淡、雍容。

12、东城渐觉风光好,9 *** 9;皱波纹迎客棹。

13、?( hú)皱:这里形容水面细细的波纹。?,有细匀皱褶的纱。

14、棹( zhào):船桨。这里代指船。

15、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16、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17、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8、“且向”句:化用李商隐《写意》中“日向花间留晚照”之句。

19、〔大意〕城东的风景渐渐变得美好,波光粼粼,画船悠悠。杨柳枝头笼着轻烟,还带着一丝寒气;满树杏花枝头怒放,春意浓浓。人生苦短,欢娱恨少,岂肯为区区千金开口一笑?再尽一杯美酒,挽留夕阳在花间多停留片刻。

20、〔点评〕这首词是宋祁的成名作,主要写赏春与惜春之情。词的上片写春天的喧闹,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令人赞赏;下片慨叹 *** 易逝,欢娱日少,流露出淡淡的感伤。“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春天的生机、春花的繁盛、春意的热烈,词 *** 因此获得了“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的雅号。

21、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22、小怜:北齐后主宠妃冯淑妃。这里指歌女。

23、〔大意〕费尽了黄莺儿的喋喋絮语,还是留不住 *** 。满地落花像被污损的锦绣,怪只怪南园昨夜的风雨。梦中的伊人刚刚拨动琵琶,梦醒的人儿魂绕天涯。春风中 *** 自在的杨花,不留恋画堂朱户的豪华。

24、〔点评〕这首词写残春景象,但作品的重点在惜春之情。“费尽莺儿语”,满怀留恋之情;“晓来思绕天涯”,上下求索,更见执著;“不肯”“自在”,则表现了作者的 *** 格。作为王安石的弟弟,安国不肯依凭其兄长的权势因缘际会,甚至最终被罢归田里,其品格可想而知。

25、余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 *** 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26、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27、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28、玉绳:北斗七星中的两星名。这里指北斗星。

29、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30、绣帘撩起的空隙里,月光悄悄地窥视着伊人,伊人未睡着,斜倚衾枕,钗横鬓乱。起来携手同游,庭户间寂静无声,不时有疏落的流星划过银河。试问是夜里什么时候,夜已三更,月色开始暗淡,北斗也已经低转。屈指一算,秋风过不了多久就会降临,不知不觉中,似水的流年已经暗中偷换。

31、〔点评〕这首词上片写暑天美人纳凉的情景,下片由月夜纳凉星移斗换的景象联想到时光的推移、季节的更换,进而联想到年华的流逝,从而引出作者的人生感慨。《墨庄漫录》引孟昶原词:“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帘间明月独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三更庭户悄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苏轼词乃隐括孟昶原词而成。全词情思清婉,格调高旷,张炎称之“清空中有意趣,无笔力者未易到”。

32、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33、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34、〔大意〕红色的花瓣落掉,小小的青杏长出来。燕子飞来飞去,碧绿的春水把人家环绕。枝头的柳絮随风飘飞,渐渐变少,天涯处处长满芳草。墙内的秋千,墙外的大路。墙外行人听得见墙内佳人的欢声笑语。欢笑声渐渐停歇,多情的人徒自增添烦恼。

35、〔点评〕这首词通过描绘晚春景色,表现对 *** 消逝的感叹和感情不为人理解的烦恼。词的上片伤春,“花褪残红”“枝上柳绵吹又少”隐含对 *** 渐逝的惋惜,但作者仍表现出旷达的情怀,“绿水人家绕”“天涯何处无芳草”刻画出春天的生机盎然。词的下片伤情,墙内佳人无意中的欢笑,徒增墙外行人多情的烦恼。这虽是个人情怀,但颇具人生的哲理,表现了作者对爱情对人生的看法。全词寓情于景,蕴藉含蓄,感人至深。

36、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

37、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

38、金龟:古人佩带的一种饰物。贺知章曾以金龟换酒款待李白。

39、〔大意〕风雨细细,上万的人家掩映在杨柳枝条下、雾霭烟云里。落花沾湿了,沉甸甸地贴在树上不忍离去。伤春惜春,愁怨无比。将这满怀愁绪连同着 *** ,交付给东流的江水。 *** 还能有多少?金龟换酒,也留不住春天。请告诉东城酒店的客人: *** 一醉,今日的欢乐便会成为他年伤心的眼泪。

40、〔点评〕这是一首惜春之作。词的上片写景,“恋树湿花飞不起”,想象奇特,语言工致,富有诗情画意;下片抒情,“而今乐事他年泪”与姜夔词中“少年情事老来悲”有异曲同工之妙,语言悲凉而含有哲理,令人深思。

41、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42、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43、金谷:西晋石崇在洛阳金谷筑有豪华别墅,号金谷园。

44、铜驼:洛阳旧有铜驼街,街上有汉代所铸的两只铜驼。

45、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 *** 到人家。

46、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47、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选

48、兰苑:花园的美称,这里指西园。

49、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50、〔大意〕枝头的梅花已慢慢稀少,河里的冰块也悄悄消融,冬去春来,时光流逝。记得当年京城的豪华宴游,新春新晴,踏着小路上细细的平沙。在柳絮飘飞、蜂飞蝶舞、春心荡漾的时刻,无意中跟随着别人的香车。桃李成荫的小路通往各地,好像要把 *** 带到各家各户。夜饮西园,击鼓鸣笳。明亮的彩灯映暗了月色,飞驰的车篷挂落了春花。当年的园林还是那样繁华,归来的游子却已经满头白发。重游故地,事事可感叹。暮色笼罩,酒旗倾斜。倚楼远望时,不时看见归巢的乌鸦。无奈那盼归之心悄悄地随着流水,直到海角天涯。

51、〔点评〕元年间,作者曾经和苏轼等人聚会于驸马都尉王诜的西园,名士雅集,当时为人称羡。著名画家李伯时曾绘有《西园雅集图》,可见一时之盛。绍圣元年, *** 祸将起,作者故地重游,不胜感慨。这首词由眼前春景到追忆昔游,再写故地重游之感,言外有无限凄怆之意。周济《宋四家词选》说:“两两相形,以整见劲,以两‘到’字作眼,点出‘换’字精神。”

52、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罥晴空。

53、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54、〔大意〕落花已经随风飘舞,黄昏时又下了一场春雨。早上起来,庭院里到处是残落的花瓣,只有柳丝还高高挂在枝头。情投意合的朋友花下同行,残花下再干一杯美酒。美人们用不着紧锁双眉,我和你们一样多情,怎奈已到了酒阑人散的时候。

55、〔点评〕这首词伤悼暮春。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蓬勃的季节,人们往往将其视为青春的象征。而暮春三月,一番风雨,一番狼藉,又很容易使人感伤于 *** 的短暂,进而联想到青春的流逝。古人多有伤春之作,其原因即在于此。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记事,情景相生,委婉曲折。明人沈际飞最欣赏末二句:“下场头话偏自生情生姿,颠播妙耳。”

56、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57、〔大意〕新月娟娟,夜色清寒,江面静静无波,远山遥接北斗。彻夜难眠,搔首踟蹰,梅影清瘦。清秋虽好,却没有人陪我畅饮美酒。乌鸦乱啼,远方的人儿你可知道,我回乡归隐的情怀浓于杯中美酒。

58、〔点评〕这是一首深秋即景之作。词中通过景物的描绘,委婉地传达出作者 *** 失意的苦闷心情。情在景中,不即不离,颇为传神。据前人考证,汪藻曾屡受 *** ,词中“乱鸦”云云,即有感而发。

59、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

60、海门飞絮:临安沦陷后,南宋的宗室、官员、 *** 多从海上逃亡,向南方撤退。

61、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

62、乱鸦:指元军。斗( dǒu):北斗。

63、但箭雁沉边,梁燕无主, *** 声里长门暮。

*** 、箭雁:中箭 *** 的大雁。比喻遭到 *** 打击的南宋君臣。

65、梁燕:指流散失所的南宋士大夫。

66、长门:长门宫,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居长门宫。这里指代南宋故宫。

青杏之乡 中国十大银杏之乡-第1张图片-

67、玉树凋土:暗指南宋故宫的荒凉破败景象。玉树,据记载,汉代的甘泉宫中有玉树。

68、泪盘如露:魏明帝命人迁移捧承露盘的金铜仙人时,传说仙人泪下。暗指国家灭亡。

69、“咸阳”句: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衰兰送客咸阳道”句,这里用来比喻南宋君臣对故国的依恋。

70、春去,尚来否?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

71、江令恨别:指江淹作有《别赋》。

72、庾信愁赋:指庾信写有《愁赋》。

73、苏堤:西湖外湖和里湖的界堤,为苏轼知杭州时修建。

74、花记前度:用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前度刘郎今又来”诗意。

75、〔大意〕春天离去了,连一点痕迹也不肯留下。

76、远处天边刮来风沙,头上飞过乱鸦,天昏地暗,城市顿成荒丘。再也看不见春的美好和都市的繁华,空想起海上逃亡的凄惶与悲凉。春天离去了,谁的心中最悲苦?是带着箭伤从高空 *** 的大雁,是找不到栖息之所的春燕,是在暮色中故宫前叫出了鲜血的 *** ,是故宫中凋谢了的玉树,是以泪水洗面的金铜仙人。在夕阳中,金铜仙人不断地回头顾盼自己的故土。春天离开了,它还能不能再回来?江淹和庾信在北去之后写下《别赋》《愁赋》,苏堤整天刮着 *** 。故国早已是一片荒凉,面目全非。四处流落的人儿,只有对着自己的亲人,在夜晚诉说着心中的悲哀和痛苦。

77、〔点评〕丙子年(1276)二月,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并把投降的南宋君臣押送到北方去。这首词作于这一年的暮春。词为送春,实是 *** 南宋的灭亡,借暮春凄惨凋敝之景抒发 *** 的哀痛。词情悲怆凄楚,让人不禁为之泪下。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题是‘送春’,词是悲宋,曲折说来,有多少眼泪。”

三、晏殊词 浣溪沙 青杏园林煮酒香的赏析

1、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

2、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3、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记载:“晏元献公虽起田里,而文章富贵,出于天然。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故公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杨柳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故公自以此句语人曰:‘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这段话颇能道出晏殊富贵词的独特风格。这首词前五句描写景物重在神情,不求形迹,细节刻画,取其精神密契,不在于锦绣字面的堆砌,而在于色泽与气氛上的渲染,故能把环境写得博大高华,充满富贵气象。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既不是伤春女子的幽愁,又不是羁旅思乡游子的离愁,更不是感时悯乱的深愁,而是富贵者叹息时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

4、劈头“小阁重帘有燕过”点出环境与时令。此句看似平淡,实乃传神一笔,有破空而来之势。这匆匆一过的穿帘燕子,莫非是远方使者,给帘内入传递了春将归去的消息。像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枚小石,立刻泛起层层波澜。一下子打破了小阁周围宁静的空气,起着沟通重帘内外的作用。阁中人目随燕影,看到“晚花红片落庭莎”。原来时已暮春,庭院满地落红。“晚”,一指傍晚,朝花夕谢,形容落花的时间,一指晚春,花事凋零,形容落花的节令。春末多雨,更兼庭中少行迹,满庭莎草已是一派浓绿。“红片”与“庭莎”,绿肥红瘦,相映成趣。“曲栏干影入凉波”,庭院中池边的曲曲栏干,倒影于池塘碧波之中。“凉波”的“凉”既是时已入暮,池水生凉的真实写照,又是个中人此时此地心境凄凉的折光反射。

5、以上三句写的是帘外景物,从视觉所及落笔。“重帘”、“过燕”、“晚花”、“庭莎”、“曲栏”、“凉波”诸意象所组成的画面,其色泽或明或暗,或浓或淡,或动或静,使整个庭院呈现出一片凄清冷落。虽然主人公尚未露面,但他的处境、心曲,已跃然纸上了。片两句由帘外转入帘内,从听觉着墨,写阁中人的感受。“一霎”、“几回”乃互文。虽说是“好风”、“疏雨”,小阁里的人却听得分明,感得真切,可见环境是何等的静,人是多么孤独。上句“翠”、“生”二字,一为冷色,一为动态,这种化虚为实的描写,把周围的景物写活了,给人以质感。好风入槛,翠幕生寒,孤身独处,情何以堪。下句“圆荷”即荷叶。疏雨滴在嫩绿的荷叶上,声音本是极细极微,但偏偏阁中人却听得清清楚楚。帘外之凄清冷落如彼,帘内之空虚寂静如此,这一切本是足以生愁了,何况又值“酒醒人散”之后。末句以情语作结,总束全词,兴起感情波澜,似神龙掉尾,极有跌宕之致。

6、此词表现了作者优越闲适的生活,却又流露出索寞怅惘的心绪。结句抒发的亦是富贵闲愁。前人评晏殊词圆融平静,多富贵气象。晏殊自云:“余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悦其气象。”此词可见一斑。

7、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晚来妆面胜荷花。

8、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一场 *** 日西斜。

9、此词写夏日黄昏丽人昼梦方醒、晚妆初罢、酒脸微醺的情状。全词婉转有致,犹如一幅别具韵味、浓墨重彩的油画。

10、首句写室内特定的景物——玉碗中盛着莹洁的寒冰,碗边凝聚的水珠若露华欲滴。古时富贵人家,严冬时把冰块收藏在地窖中,夏天取用,以消暑气。一“寒”字正反衬出室中的热。接着,作者笔触写到室中人的身上:她粉汗微融,透过轻薄的纱衣,呈露出芬芳洁白的肌体;晚来浓妆的娇面,更胜似丰艳的荷花。二、三句设喻。用意用语均似“花间”。“粉融”,谓脂粉与汗水融和。不点出“汗”字,正是作者高明之处。“香雪”借喻女子肌肤的芳洁,虽亦古诗词中常用之语,但在本词中却有特殊的意义,它跟“冰寒”句配合,在盛夏中得清凉之意。以“玉”、“冰”、“粉”、“雪”之白,衬托“妆面”之红,写夏日黄昏女子妆罢的情景,真如一幅优美的彩照。过片写她那下垂的鬓发,已靠近眉间额上的月形妆饰;微红的酒晕,又如红霞飞上脸边。两句写女子微醉的情态,艳而不俗,细而不纤。古时女子的面饰,有以黄粉涂额成圆形为月,因位置在两眉之间,故词称“眉际月”。李商隐《蝶》诗之三“八字宫眉捧额黄”,似即指此。“欲迎”、“初上”,形容绝妙。不独刻画之工,且见词人欣赏之情。“月”与“霞”,语意双关,既是隐喻女子的眉和脸,也是黄昏时的实景。可以想象这位美艳的姑娘,晚妆初过,穿着件单薄的纱衣,盈盈伫立,独倚暮霞,悄迎新月。

11、“一场 *** 日西斜”,方始点明,原来上边五句所写的,都是昼眠梦醒后的情景。女子睡起,粉融香汗,重理明妆。“ *** ”,谓刚才好梦的短暂。慵困无聊,闲愁闲恨,全词之意,至此全出。末句倒装,“日西斜”三字,与上片“晚来”接应。

12、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 *** 。酒筵歌席莫辞频。

13、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14、此词慨叹人生有限,抒写离情别绪,所表现的是及时行乐的思想。全词在章法结构上下关合:下片“满目”句照应上片次句,因离别而念远;“落花”句照应上片首句,因慨叹人生短暂而伤春。结句借用《会真记》中的诗句,即转即收。

15、“一向年光有限身”,劈空而来,语甚警炼。“一向”,即一晌,一会儿。片刻的时光啊,有限的生命!词人的哀怨是永恒的,那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谁不希望美好的年华能延续下去呢?惜 *** 之易逝,感盛年之不再,这虽是《珠玉词》中常有的慨叹,而本词中强烈地直接呼喊出来,便有撼人心魄的效果。紧接“等闲”句,加厚一笔。词中所写的,不是生离,更不是死别,而只不过是寻常的离别而已!“等闲”二字,殊不等闲,具见词人之深于情。在短暂的人生中,别离是不只一次会遇到的,而每一回离别,都占去有限年光的一部分,词人唯有强自宽解:“酒筵歌席莫辞频”。痛苦是无益的,不如对酒当歌,自遣情怀吧。“频”,谓宴会的频繁。叶梦得《避暑录话》载,晏殊“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每有嘉客必留,留亦必以歌乐相佐”,“日以饮酒赋诗为乐,佳时胜日,未尝辄废”。“酒筵歌席”,即指这些日常的宴饮。这句写及时行乐,聊慰此有限之身。过片二语,气象宏阔,意境莽苍,以健笔写闲情,兼有刚柔之美,是《珠玉词》中不可多得的佳句。两句是设想之辞。若是登临之际,放眼辽阔的河山,徒然地怀思远别的亲友;就算是独处家中,看到风雨摧落了繁花,更令人感伤 *** 易逝。语本李峤《汾阴行》:“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作者不欲刻意去伤春伤别,故要想办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吴梅《词学通论》特标举此二语,认为较大晏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胜过十倍而人未知之。吴氏之语虽稍偏颇,而确是能独具慧眼。此处“满目山河”二语,“重、拙、大”兼而有之,《晏殊》中仅此而已。

16、“不如怜取眼前人!”意谓去参加酒筵歌席,好好爱怜眼前的歌女。作为富贵宰相的晏殊,他不会让痛苦的怀思去折磨自己,也不会沉湎于歌酒之中而不能自拔,他要“怜取眼前人”,也只是为了眼前的欢娱而已,这是作者对待生活的一贯态度。

17、本词是《晏殊》的 *** 作。词中所写的并非一时所感,也非一事,而是反映了作者人生观的一个侧面:悲年光之有限,感世事之无常;慨叹空间和时间的距离难以逾越,慨叹对已逝美好事物的追寻总是徒劳,在山河风雨中寄寓着对人生哲理的探索。词人幡然感悟,认识到要立足现实,牢牢地抓住眼前的一切。

18、这首词又是《珠玉词》中的别调。大晏的词作,用语明净,下字修洁,表现出闲雅蕴藉的风格;而在本词中,作者却一变故常,取景甚大,笔力极重,格调遒上。抒写伤春念远的情怀,深刻沉着,高健明快,而又能保持一种温婉的气象,使词意不显得凄厉哀伤,这是本词的一大特色。

19、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2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21、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 *** 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22、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在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 *** 活动,而且包 *** 某种哲理 *** 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 *** 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2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 *** 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24、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青杏之乡和中国十大银杏之乡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标签: 中国 杏之乡 十大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