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陕西合阳诗经之乡,合阳准备建诗经公园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讲述合阳故事的作文
1、描写思路:首先简单介绍合阳,然后写合阳的具体情况,最后写对大家的欢迎。其范例为:
2、我的家乡合阳,是一个秀丽迷人的山水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迹城。那儿的名胜古迹,美不胜收;文化习俗,异彩纷呈;瓜果美味,数不胜数;诗词颂歌,文采 *** 。
3、合阳县为暖温带半干旱形 *** 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富,降水偏少。合阳县原生植物以木本和草本为主,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中国更大的芦苇荡:洽川黄河湿地。
4、合阳县交通便捷,108国道纵贯全境,西禹高速途经县域8个乡镇并直通县城,西侯铁路由南向北穿过县境。合阳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有黄河流域面积更大的温泉湖泊型湿地、国家AAAA景区:洽川、中国唯一以帝王命名的武帝山国家森林公园。
5、除此之外,合阳还有很多好吃的,如九眼莲,浙是合阳县独有的特产,栽培莲历史悠久,久负盛名,红莲和白莲皆有。合阳的莲菜有九个孔眼,环状排列,故称“九眼莲”,九眼莲节长尺半,九眼莲盛产于合阳县洽川、温泉河上游。欢迎来到合阳做客。
二、诗经发源地是哪
1、河北省沧州市的河间,是“诗经之都,中华文学发源地”。
2、每当捧读《诗经》,人们自然会想到毛苌在古城沧州河间播讲《诗经》的贡献。毛公者,汉儒毛苌也。河间国(现河北境内)国王刘德尊儒,在河间国北部设“君子馆”(今河间市君子馆村)招徕四方学者,开展学术研究,毛苌是其中一人。毛苌承其家传,不仅诵其诗,而且解其义,对《诗经》颇有研究,得到国王刘德的宠爱,封为博士,从此,毛苌在河间的君子馆、诗经村、三十里铺三处讲学传经,传习 *** (诗经村君子馆村由此得名)。当时,全国讲诗经的就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内容有误,故鲁诗亡于西晋.齐诗魏代亦亡。韩诗无人传人,三家废。唯有毛诗“最得其精”,尊为“六义宗工”,流传于世,对历代的文学创作影响极大,被誉为诗歌之源。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诗祖,在毛公卒葬的三十里铺修建了毛公祠及毛公书院。据记载,1932年,毛公祠、毛公书院依然保存完好。当年,一位有心人用相机拍下了毛公学院的的外貌,现在该照片收藏在天津市图书馆文物研究室,这幅有着极高历史价值的照片,可让今人一睹当年毛公祠的风采。1937年 *** 战争爆发后,毛公书院、毛公祠遭日寇严重 *** ,残壁断垣至七十年代已不存矣。河问,作为河间毛苌《诗经》的传播地,“ *** ”中,毛公祠与当地民间保存数干部《诗经》虽横遭毁焚,但至今在三十里铺、君子馆、诗经村一带讲起毛公来,不仅妇孺皆知,而且皆有景仰追慕之心。
3、《诗经》,我国之一部诗歌总集。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可谓中华文学的光辉起点。然而,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代,包括《诗经》在内的诸多儒家典籍被焚毁。但是,《诗经》是易于记诵、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都是源自河间毛诗一派的传本。由此,河间自古就被誉为“诗经发源地”。其实,又是名符其实的中华文学发源地。
三、我家附近的名人 合阳的
1、伊尹,又名伊挚,夏末有莘国(今合阳县)人,商代大 *** 家。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商王成汤三聘伊尹到都城毫(今河南商丘)共谋大业。伊尹精于烹饪,常以调味之理喻王事,成汤视为知音,委以国政。伊尹辅佐成汤灭除夏桀,建立商朝,被尊为“阿衡”,亦即宰相。商汤去世,又先后辅助外丙、仲壬二王当政。仲壬死后,其侄太甲继位, *** 商汤法制,怠乱国政,伊尹将他放逐到桐宫(商汤葬地,在今河南偃师西南)。两年后,太甲悔过自新,伊尹迎其复登王位。伊尹著有《伊尹》、《肆命》、《徂后》等书。临告退,又写成《咸有一德》。年百岁而卒。辅政四朝的伊尹,对商王朝的建立、巩固和繁荣,立下不朽功勋。今百良乡尹庄为伊尹出生地,莘村为伊尹耕作处。三汲、阿场、陌东、陌西等村,留有伊尹遗迹多处。莘村南旧秦庄,有伊尹墓,旧有墓田数十顷;墓前有御道,相传为前代命官省察道。
2、太姒,周文王妃,周武王生母,商代有莘氏(今东王乡莘里村)之女,生卒年无考。《诗经·大雅·大明》载:“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矣,文王嘉止,在邦有子,见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生动记叙了周文王亲娶太姒的情景。太姒天生姝丽,聪明淑贤,分忧国事,严教子女,尊上恤下,深得文王厚爱和臣下敬重。生子姬发,即周武王,继承文王业绩,重用姜子牙及周公旦,富国强兵,协调诸侯,伐灭商纣,建立周朝。
3、曹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生卒年不详,东汉灵帝时举“孝廉”,任“郎中”,后升任右扶风槐里令。胞弟夭亡,曹全弃官归家。灵帝光和六年(183),再举孝廉。光和七年(184年,12月改年号为“中平”),县民郭家响应黄巾 *** ,关中时势告急。曹全由酒泉福禄长调任合阳县令, *** 郭家 *** ,并采取措施缓和阶级矛盾,嗫治墙屋,列陈市肆,招抚 *** ,存慰老年,出家钱买米面,赈济残疾盲哑。其长女桃斐好制 *** 膏,治愈不少病人。灵帝中平二年(185),门下王敞等人立碑记颂曹全的功德,此碑即素享盛名的汉隶“曹全碑”,现藏省碑林博物馆。
4、雷德骧,字善行,合阳人。五代周太诅广顺三年(953)进士,宋初任殿中侍御史、屯田员外朗、大理寺(管刑狱的官署)丞。因 *** 宰相赵普“擅增刑名”,被贬商州任司户参军,又流放到灵武(今宁夏贺兰山北)。数年后,其子有邻向皇帝诉冤,才得以 *** 。回京后任秘书丞。宋太宗开宝七年(974)任右谏议大夫,考核朝迁官员,敢于直言,受太宗赞赏。太宗淳化二年(991),因其孙孝先有罪被株连,贬为感德军行军司马。死后追复原官衔,并赠给太师荣衔。
5、雷简夫,字太简,系雷德骧曾孙。早年隐居,宋仁宗康定中为秘书省校书郎, *** 秦州观察判官,不久去职居长安。时,关中“三白渠”(今泾惠渠的前身)毁坏已久,京兆府推荐简夫治理。先前治理的人,每年用六个县的民夫役作四十天,用梢木几百万,而水不足;简夫役用民夫三十天,梢木减少三分之二,而水有余。后历任坊州(今黄陵)、简州(今四川简阳)、雅州(今四川雅安)、虢州、同州知州,升尚书职方员外郎。简夫在雅州时,识眉山苏洵,读苏洵《洪范论》,二人相见恨晚。苏老泉(即苏洵)携其二子苏轼、苏辙,拜谒简夫,以师事之。简夫遂以书信投老友益州太守张方平、文坛泰 *** 阳修、韩琦等人,推荐“三苏”父子,使其脱颖而出。擅长书法。知雅州途中,经汉中府,时朝迁拔银修筑古蜀道青泥岭段,嘱记此盛事,遂撰文并书《新筑白水路记》碑。又作《江声帖》。
6、范燧,字以木,号罗岗,路井镇范家洼人,明世宗嘉靖年间进士,任户部湖广司主事。严嵩专权时,范不依附。管理北京崇文门税收,查办 *** *** ,不避权贵;督办淮仓,废除对商船不合理征收;管理运河,粮船按期到京。升任四川按察副使后,加大城墙,整顿保甲,擒拿妖僧,剪除士豪,昭雪冤狱。后任河南布政司参政,分守洛阳,被他人中伤而引退。回乡后,修学宫,提倡文教;对乡里婚丧困难者,周济甚多。子范垣、范堤、范垠皆文才,均任知县,人称“范氏三凤”,即乡人所传“一母三知县”。
7、魏天命,皇甫庄乡皇甫庄村人,少习武艺,胆识过人。清顺治二年(1 *** 5),与城内槐里人康姬卫等在梁山发动农民 *** , *** 知县张延与典史丁同泰。遂与澄城义军首领王执礼、姬宴屋等联结,于顺治三年(1 *** 6)率军攻克澄城, *** 知县靳榜,声威大振。后分军两路,康姬卫率北路入城,与清军战于芝川镇,复转战耀县张果老崖,陷入重围,全军壮烈牺牲。魏天命率南路军至朝邑白 *** 镇(今大荔县安仁镇),被清军所困,兵败被俘。嗣又掐脱缚绑,单骑重返梁山,力图重举。顺治五年(1 *** 8)九月,天命外出活动,被知县庄曾明、县丞汪维城侦知,于和家庄中伏被执。解送西安途中,天命笑顾左右说“吾谓成大事封侯,当八座以耀乡里;今乘囚车为尔辈所簇拥,亦如八座矣”。临刑从容,凛然就义。
8、 *** 守素,坊镇乡灵泉村人,生卒年不详。父母早亡,20岁左右辍学。农闲赶毛驴往返于陕北贬盐。一次,驴、盐被盐吏没收,身遭拘押数日,返乡不成,自投李自成义军“老八队”。屡建战功,升至“威武将军”,封“载侯”,镇守兰州。闯王失败后,与李过、高一功等率部由西北南下,随高夫人归明抗清。直到清康熙二、三年(1663—16 *** )间,南明降清,武帝失败后, *** 守素同刘宗敏、郝摇旗(后名郝永忠)、刘体仁等在川、鄂、陕交界处继续抗清。后在湖北郧阳、房山的武当山以西至陕西镇安、山阳边界潜伏落户,人称“十三家”。灵泉村后巷南边中间分支祠堂有自成大顺 *** 所赐“开国元戎”匾,挂于门首(今已不存)。
9、李灌,字向若,号连壁,南坂头(新池乡南顺村)人。明崇祯时举人。清兵入关后,渡河到山西为僧,后又返乡。清迁官吏慕名寻访,他避而不见,大门外写对联一别:“清风焉能吹动我,明月何曾不照人。”痛恶变节仕清之人,常以诗文讥讽。为避灾祸,潜入华山采 *** ,有时穿道服在街上行乞,漂泊三十余年。晚年回乡,在乳罗山下挖窑洞居住,种田十数亩维生。著作丰厚,诗文清奇雄宕,惜多散佚,传世之作仅《广瀵堤记》、《嘲 *** 未终之人》及碑文数篇。曾与老艺人一起,对合阳线偶戏从音乐到舞台表演艺术等,作过一系列重大 *** ,并亲自编写剧本(已失传),使线偶戏具胡浓郁“悼明”色彩,世称“吊线胡”、“吊明歌”。合阳民间流传有李灌不畏 *** ,伸张正义,滑稽多智,巧斗 *** 的故事,几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10、雷学谦,字六吉,东王乡夏阳村人,生卒年不详。清顺治时进士。任广西桂林推官,以清正闻名。康熙元年(1662),其考选广西道监察御史,为整肃选拔任用官员和 *** 旷职 *** 行为,向康熙皇帝陈奏时政得失数十条,都被采纳。巡视江浙盐政,受商民拥护。因母去世,弃官回乡。当时,王村瀵常年因雨潦水涨而淹没耕地,遂率众修渠整堰,使泄蓄流畅,灌田多而不复为害。潼关车牛站每年要耗掉合阳百姓银子上万两,其催促知县徐起霖上报,得以免除。卒后墓葬南蔡园村西。
11、王又旦,字幼华,号黄湄,百良乡百良村人。清顺治下五年(1658)进士。康熙七年(1668)任湖广潜江知县。当时,潜江正值兵灾水患之后,他革除弊政,招集 *** ,奖励农桑,变乱为治。潜江居汉水下游,常因决堤成灾,其除率众修堤外,又建议上级改各县联合修堤为分县划段管修,以防敷衍推诿,使湖北免除汉水之患二十余载。同时于潜江建立“传经书院”和“说诗台”,培育人才。康熙二十三年(1684),升使吏部给事中。后到广东主持 *** ,奏准于盗匪常出没的南海花山建城设县,遂得长治久安。又旦博学能文,诗作尤佳,与京师王渔洋时相唱和,交谊尤契。时,海内言诗者必称“二王”。朱竹坨谓:“又旦诗能兼综汉宋人之长”。著有《黄湄集》十卷。墓在百良村南。
12、雷敬儿,雷翀之次女,嫁给和阳村秀才史继鲁,人称史夫人。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工诗文,善书法。继鲁早丧,无子。以侄为嗣,为其修建书房,亲写铭文:“天地为屋,江河为沼。古今旦暮,圣贤朋好。具此心眼,以窥奥妙。月明星灿,书声缭绕”。嗣子亦早亡,遗孙三人,雷悉心教养,著有《弥清阁集》,晚年自行烧毁。清乾隆版《合阳县全志》载有她《哭夫》诗一首:“去年灯火共元宵,为我窗前拂翠翘。佳节依然人不见,一轮明月冷迢迢”。民间传抄其织锦回文诗作多首。
13、康乃心,字孟谋,号太乙,县城槐里(今文化街)人,康熙三 *** (1609)举人,博学能文,是清初陕西著名诗人。其题留于西安小雁塔僧舍左壁上的《吊秦庄襄王墓》诗(其一):“园庙衣冠此内藏,野花岁岁上陵香。邯郸鼓瑟应如旧,赢得佳儿毕六王”,备受清代大诗人王渔洋赞赏,从此名闻海内。著有《莘野集》、《太乙子》、曾编纂《韩城县志》、《平遥县志》。时有“关中三李(李因笃、李顒、李天生),不如合阳一康”之说。
14、钱万选,字子华,江苏长兴人,贡生,生卒年不详。清康熙四十年(1701)任合阳知县,为政宽和,以教养为务。初到任时,即召请名士经常讲论学问。设社学数十处,振兴合阳教育。编《合阳县志》十卷,体例有所更新,但合阳绅士“不以为然”。离任后,择存精要,改名《宰莘退食录》自费刊印。
15、张大有,字书登,又字火天,城关镇西街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任翰林院编修、殿试受卷官,因上书陈述科场积弊,降为国子监助教。后历任奉天府丞、顺天府丞、左佥都御史、太常侍卿、大理寺卿、左副都御史、兵部左侍郎、漕运总督、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并 *** 兵部尚书。任漕运总督时,亲临河道整顿漕政,提出“建石坝,修水势;编船次,均运量;明约束,绝奸宄;选材任,惩侵渔”八条良策。又裁减冗员,分帮兑运,实行轮换,使弊绝风清,漕运畅通,官民受利。众赞曰:“九载漕运,一尘不染,可谓绝后空前”。死后谥“文敬”。著有《黄门诗集》、《绿槐堂文集》、《漕政简明书》等,惜其俱失。墓地在县城北门外张家墩。
16、褚峻,字千峰,甘井乡万年村人,生卒年不详。擅长雕刻,以拓售碑帖为业。乾隆六年(1741)摹成《金石图》四册,为学者所珍视。本县书法家 *** 晴梵在《华云杂记》中说:“褚氏《金石图》共四册,册高一尺二寸,阔七寸。缩丰碑巨于尽天寸地中,圭跃花纹,无不历历,洵能手也。不惟文字摹刻极小而致,题跋亦整洁可爱,考据尤精赅详明”。著有《金石经眼录》四卷,为乾隆嘉庆时金石名著。
17、康嵘,字荣山,县城槐里(今文化街)人,清道光年间生员,生卒年无考。为人刚直磊落,不同流俗。知县沈寿曾(浙江桐乡人)诌上虐下,贪婪不法。道光二十七年(1847),大旱,合民大饥,沈寿曾除催交当年赋粮外,又严督乡民交纳旧欠的“出陈易新”仓麦,引起百姓哄堂,沈章以叛民报府,扩大事态,致县西王村十五人系狱,五人刑毙狱中。又有郭家坡富室郭维元代催里粮,沈以郭私用朱笔填改拘票姓名为由,将其拘捕,索贿银一千三百五十两保释。康嵘愤其不法,乃联络受害家属数人,直至臬司投状控告。讵料臬、府、州、县上下 *** ,反坐康诬陷,连其子纯熙一并系狱,大刑威逼,迫康就范。经翰林王凤翔说合,康始得出狱。后受大荔段述之资助,赴京上控,费时三载,历经艰险,终于咸丰元年(1851)告御状得准。咸丰皇帝御批:“沈寿曾胡作妄为,杖一百,发流新疆;各官一并交部议处;受害乡民酌予抚恤。”合阳人状其所为,曾编《康嵘告御状》一剧,遐迩流传。
18、印光法师,号常惭愧僧,俗家姓赵名丹桂,又名圣量,孟支离破碎乡赤城东村人。幼随胞兄习儒经,涉猎释教经典,矢志参拂。光绪四年(1878),舍家离俗,入西安慈恩寺听经。光绪七年(1881),至终南山莲花洞寺,拜道纯和尚为师,剃度为僧,道号印光。次年,入双溪寺印海定律师座下受具。初,于湖北竹溪莲花寺充照客时,得读《龙舒净土经》残本,悟其精妙,一以净土为归。光绪十二年(1886),前往北京红螺山资福寺专修净土宗三年。其间,曾告假朝拜,山西五台山 *** 师利道场,回寺后任上客堂香灯、寮元等职,并於诵经之余,研读三藏教典,由是深入经藏妙契佛心。光绪十六年( *** 0),至北京龙泉寺家“行堂”(为僧众盛饭菜的僧人)。光绪十七年( *** 1),住北京圆广寺。光绪十九年( *** 3),应入京请藏经的化闻和尚之邀,赴浙江普陀山法雨寺,居藏经楼,主理藏经。光绪二十三年( *** 7),受请为法雨寺僧众开讲《弥陀便蒙钞》一座。此后,於法雨寺珠宝殿侧闭关两期六年,终日不出房门,由人送饭食诵经念佛,而学行倍进。光绪三十年(1904),为温州头陀寺入都请藏毕仍住法雨寺经楼。 *** 7年(1918)至18年(1 *** 9)间,数赴上海、弘扬净土宗,多寓太平寺。 *** 19年(1930),赴苏州报国寺闭关,指导创办灵岩净土宗第二念佛道场。 *** 26年(1937),移住灵岩,至29年(1940)农历十一月初四日五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祥坐化,享年80岁,僧腊六十载。其舍利子分置各寺,被尊为 *** 净土法门第十三代莲宗世祖。一生著述甚丰,遗著有《印光法师文钞》四卷、续编《文钞》二卷、《增广印光法师文钞》。生前自奉俭约,乐善好施,曾募捐修建法雨寺、上海慈幼院等;先后於 *** 15年(1 *** 6)、24年(1935)、25年(1936)三次为陕西、绥远赈灾,共捐款8000元之多; *** *** (1 *** 9),专为家乡东、西赤城村施赈1600元。
19、师集贤,乳名道立,笔名路冷,城关镇东安家庄人。幼年丧父母,由督父母抚养 *** 。1917年由合阳高小毕业,考入西安成德中学。1 *** 1年考入东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后为上海大学),习美工。受邓中夏、 *** 、恽代英等 *** 思想熏陶,于1 *** 2年参加反 *** 教运动,加入中国 *** 。1 *** 4年上海大学毕业回西安,先后在西安美术学校、西安中山中学任教,以诗画宣传 *** 思想。
20、1 *** 7年春, *** 叛变 *** ,师集贤于1 *** 8年随同进步人士王复初至南京 *** 院任办事员,从事 *** 地下交通工作,经常为 *** 南京市委任曜(任雪涛)传递 *** 。与进步知识分子李卓如、崔斗山等创办《工作半月刊》,发表长诗《谁是我的妈妈》,揭露封建社会罪恶,倾吐劳动群众的苦衷。 *** *** 局疑其为 *** 员,捕之入狱,经 *** 院科长邵师周保释出狱。
21、1930年,上海复旦大学地下 *** 员刘高天(合阳人),因执行 *** “左”倾路线受到 *** 内批评,暂居师处。当时,同乡友好王子宜、雷仲山、屈仰之、习志合和杨佩韦等进步师生亦常来师的寓所。当年署期, *** 特务在邮局发现一封写有“师路冷女士转芦冷影女士”(芦冷影是刘高天化名)字样的挂号信,便化装邮差,将信送到师集贤住处。刘高天接信,未及拆阅,特务多人入室,持枪威逼、查问。师集贤下班返寓途中闻听特务进室搜查,想到刘高天才入 *** ,年轻经验少,其他几位 *** 都是进步 *** ,当即挺身进家,面对特务理直气壮地说:“我是房主,有事我一人承担,和同乡于年们无关!”特务把师集贤、刘高天等七人逮押至 *** 南京卫戊司令部。在狱中,法官故作怜悯说:“你是青年诗人,不过为女子所误,为爱情死而无益。只要你供出她的住处,你与朋友都可获释”。师集贤说:“刘女士认为我可靠,赐令转信,我若抛她,何以为人?》今犯到你手里,死而后己!”经反复抗争,其他六人保释出狱。分手时师集贤告诉刘高天:“善自奋斗,勿找任何人”。请你替我见王先生(王复初)一面,传话‘母勿念,此生再见十有九无望,永别了。'”
22、1930年9月23日,师集贤就义于南京雨花亭。著名人士王复初及集贤的同乡、战友,将师集贤遗体安葬于雨花台三藏殿附近的西北坡。王复初题字立碑:“关中师道立之墓”。
23、 *** 晴梵,名云,号待庐,坊镇乡灵泉村人。清末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任同州师范、同州中学等校教员。 *** 4年(1915)加入陕西靖 *** 讨袁,初任总部 *** ,继任之一路军参谋长,交游广而恃才傲物。在此期间,先后任西安行营设计 *** 、西安高级中学和西安商业专科学校教员。22年(1933)任合阳中学校长,延聘进步教师,购置理化实验仪器,编印校刊,使学风为之一新。 *** 33年(1944),从西安返县,任合阳县临时参议会议长,曾连续揭发县军事科和华潼师管区180兵役舞弊案及八区专员蒋坚忍白宜公路舞弊案。34年(1945),在县临时会大门外张贴“立即停止征实”、“立即撤销战时征兵机构”等巨幅标语, *** 新任县长周鸿软硬兼施,迫其施弃竞选县参议长和省参议员权利。后被免去县临时参议会议长职务。1947年春节,灵泉村耍“射覆”, *** 亲撰“庆祝胜利”、“化行北国”、“时髦作风”、“典型人物”和“我们希望”五阙二十目文联故事,旨在揭露 *** 腐朽黑暗。1948年进入陕甘宁边区,任边区 *** 参议。西安解放后,任西北军政 *** 会 *** 副部长、西北行政 *** 会文教 *** 会副主任、西北大学教授,当选省 *** 二、三届副 *** 及省三届 *** *** 。“ *** ”初 *** 害致死,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 昭雪。著有《先秦思想史论略》、《中国文字学概论》和《待庐丛书》等多卷.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