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道情之乡是(陕西道教圣地)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陕西道情之乡是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陕西道教圣地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陕西古老的地方戏曲:横山老道情
  2. 陕北道情的历史源流
  3. 什么是陕西省2004年命名的道情之乡

一、陕西古老的地方戏曲:横山老道情

1、横山老道情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流行陕北的《翻身道情》就是由横山老道情的大起板改编而成。

2、横山老道情,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和募捐化缘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最初由道士诵唱“道歌”而流传至民间,最终成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在行腔演唱,表演过程中又有别于其他类别的道情,笔者从小生活在被认为是“道情窝子”的横山韩岔乡瓦高庄村附近,耳濡目染横山老道情的兴衰曲直,参加工作特别是自己成为一个专业文化工作者之后就决意将此继承与发扬。2004年,我们曾把横山老道情的民间艺术人才集中在一起进行排演,当时有横山县波罗镇的白进明父女、韩岔镇白成祥等九名人员,但由于波罗唱道情的人员与韩岔唱道情的人员在行腔表演有很大差异,很难统一在一起,最终以失败告终。此次活动的结果使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从此开始关注道情这个剧种,曾随访过榆林市对道情有研究的几位老艺术家,获知陕北道情有东路道情和西路道情之分,横山道情是在解放初由山西传过来,属东路道情(当时主要是指波罗一带的道情),但使我们难以理解的是同是东路道情为什么韩岔唱道情的人员与波罗唱道情的人员差别这么大呢?带着这种疑虑,我们决定对横山道情的渊源进行抽丝剥茧式的调研与考证,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们惊奇地发现横山韩岔附近群众世代口口相传长盛不衰的横山老道情,绝对不是从山西传来,更不是以往定格的横山波罗的东路道情,而是地地道道由横 *** 土发展起来的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其佐证如下:

3、横山的民间多神崇拜可以上溯到秦汉,横山县 *** 岔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中可见,其神职人员载歌载舞的情形。出土于横山境内的唐乾元元年(758)“唐上柱国娥冲虚墓志”载,娥玄真及其子孙游俊、冲虚三代于代德宗两朝,葺观护道之事。横山县殿市镇黑石磕村寄阁寺庙现存明代壁画上就有唱道情的场景。雷建忠《横山兵事》载,同治二年横山南塘的二庄窠、元庄窠的红枪会护社习武时曾将道曲配词作为会歌,并参加几年后的安塞张福满 *** 。高疙瘩村现年81岁的封世祥说,他15岁就随祖父进入道情班子,曾与武镇二庄窠、元庄窠几个村的道情班子一起唱过许多道情戏,现在和他一起从事过道情班子的人还有四五个人都80多岁了,年龄更大的是他的叔父封锡生,今年96岁了,他们现在有时还聚在一起唱几段道情,他爷爷过去就是很有名气的道情演员。位于高楼村现年80多岁的高建升说,他老爷过去是野猫山道观的会长,他爷爷那辈就会唱道情,应该是从野猫山道士那里学来的,他们村和他同龄的人都会唱道情。

陕西道情之乡是(陕西道教圣地)-第1张图片-

4、位于横山县韩岔镇元盆坬村的野猫山,有横山县境内更大的道观,始建于唐宋时期,根据现存关帝庙碑载,乾隆36年,该道观有土地163垧,道士108人,涉及当时百里方圆五六十个村落数千信众的地方道观。道观以地养庙,周围信众无偿去帮道观从事农作,与道士很熟,这些道士在做道场唱道歌时,为了弘扬道教编了许多教人学好向善的道情戏,多数湘子戏教给了附近的群众,据此演变为后来的横山老道情。位于野猫山道观附近的信众村庄过去有许多道情班子,如瓦高庄村、富山村、高楼村、高崖村、石窑沟等,由此可见凡有道情班子的村庄,都是野猫山道观附近的信众村庄。其中后来最有名的就是韩岔镇瓦高庄村的道情剧团,该剧团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走出横山,远赴宁夏、 *** 、甘肃、关中等地演出,深受群众喜爱,为横山老道情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以上佐证足以说明横山的道教历史源远流长,道观中的老道情是由横山道观道士口口相传发展至今的古老的地方戏曲,绝非由山西等引入的所谓东路道情。

6、慷慨激昂。横山地处边塞,古代屡遇兵事,加之自然条件恶劣,人民在军事、生产、生活斗争中形成了刚毅、勇敢、豪迈的 *** 格,这些 *** 格在横山老道情中给予了充分的表现,所有横山老道情唱腔慷慨激昂但不粗野,高亢雄浑、悦耳动听,听起来使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

7、质朴无华。横山人 *** 格直爽、襟怀坦白、真诚老实,这种 *** 格在横山老道情的表演中也充分表现出来了,横山老道情的剧本都是白话文且为横山方言,浅显易懂,诙谐幽默,深受群众喜爱。

8、丰富多彩。横山老道情没有剧本,都是口口相传,据考证传下来的古剧本就有几百本,这些剧本大都内容健康、结构严谨、剧情合理、富有戏剧 *** 。

9、横山老道情曲牌丰富,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在剧中能表达各种情感,无论哪种曲牌(俗称调口)唱出来都悦耳动听,引人入胜。

10、贴近生活。横山老道情有别于其他剧种更大的特点就是简洁明快、生动活泼、红火热闹、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所以深受广大群众热爱。

11、据考,横山老道情始于唐朝,盛行于明初,鼎盛于清朝。解放初,波罗镇 *** 珠、罗怀珠等人,从山西临县引进东路道情,又叫新道情,与横山老道情在调口、板式上大相径庭,各有特点,但互相学习渗透,取长补短,使之得到长足发展。

12、解放后,横山县成立了文工团,唱过道情,后在 *** 中当做四旧破除。1979年,韩岔镇杨俊业等人成立起瓦高庄道情剧团,为横山老道情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后因种种原因而解散。从此横山老道情销声匿迹近二十年之久,2003年韩岔镇王成祥为拯救横山老道情 *** 办起了道情艺术团,聘请马正国老师为艺术总指导,在老道情的基础上吸收了新道情、眉户、信 *** 等剧种的精华,在之一届陕西省农民戏剧节中,该团排演的道情戏《马家婚事》荣获优秀剧目奖,此后该团在多种活动中排演了许多道情戏并多次获奖。

13、可惜,独一无二的横山老道情虽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却因曲谱靠民间艺人相互传唱,现虽已录制下的曲谱也因经费而无法 *** 地整理出来。传承者20多人,大多为80岁的老人,剧本虽然有几百本,但多为口传,近年虽有马正国、吴巨良等整理,但终因无法筹到出版经费而搁置。

二、陕北道情的历史源流

1、道情,是由古代道士念经、演唱、诵咏道教中的情理而得名的。据《唐书·礼乐志》“调露二年(公元679年)高宗命乐工制道调,祀老子”以及芝庵的“道家唱情,释家唱 *** ,儒家唱理,故曰唱道情,或曰道情,即道情调也,与法曲异名而同实”的说法便可得知,道情产生于唐代,最早是道教观内咏唱的“经韵”,文体为诗赞体。后来吸收了词调、曲牌,演变成为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也称“道歌”。

2、唐代,皇权与道教关系密切,将道教作为国教。为了维护道教的地位,争取信徒,道士在道院大唱道经故事。为了招徕更多的听众,又采用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故事来演唱,逐渐将道院里的说唱传至民间。后经艺人们的创造、发展,形成了简单的、也是最早的道情清唱、说唱形式。道情就是这样随着道教的兴盛而兴起。

3、宋代,以道教为正教,大力宣扬道教之说。真宗尊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并修筑了极为壮丽的昭应宫、会灵观。后来,徽宗迷道更甚于真宗,在全国各地广修道观,使道院与道士剧增。这就使当时流行于民间的道情得到了扩大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在唐代使用琵琶、座鼓、钟、磬等伴奏乐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迄今为止道情仍然沿用的主要乐器——渔鼓和简板,促进了道情唱调音乐形式的建立和风格的形成。

4、元代,元太祖成吉思汗、元世祖忽必烈为统一中国,均曾求助于道教。他们对宣扬汉族 *** 之戏曲予以禁止,但对神仙道化戏却很少干涉,故元杂剧作家写八洞神仙度化之戏,在元曲中占到了四分之一多。此时,已在民间广为流行的道情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由坐班清唱发展成为广场演出,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皮影,成为有人物、情节的对唱表演,作为戏曲剧种已见雏型。

5、清代较重 *** 教,道教渐趋低潮。但因慈禧梦想长生不老,道士高云溪便“以神仙之术惑慈禧,时入宫数日不出”,并秘密参与朝廷之事,故道教得以继续延续,而此时的道情也继续得以发展。一些文人学士纷纷循旧调创新曲,使道情的体载更加丰富。道情以“耍孩儿”、“清江引”、“罩罗袍”等为主要唱段,又吸收、采用了秦腔与其它梆子戏的一些锣鼓、唱腔、表演、剧目以及民歌小戏,逐步形成为成熟的道情戏。

6、从上述道情戏经过的说唱、地摊坐唱、化妆表演、舞台演出这样一个渐进发展过程可看出,道情不仅源于道教,而且在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一直与道教有着密切地联系,是一种与道教无法割裂的戏曲艺术形式。

7、陕北道情最早出现于清涧县东解家沟的玄武村。据该村道情艺人王儒伦口述,清道光年间(1821—1850),山西忻州一批道情艺人前来本村和附近的寨沟演出,始将山西道情传入清涧。后与当地的民歌结合,并吸收了眉户、秧歌的艺术成分,形成了清涧道情。最早组班演出的是王儒伦的老爷爷,称王家班,以坐唱形式演出。光绪年间至本世纪三十年代,清涧县出现了史家河、岩头、袁家河、乐堂堡等村的道情班子。他们经常出外演出,使道情戏传播到子洲、子长、志丹、横山、绥德等地,出现了村村社社有班子的兴盛局面。演出形式从坐唱发展为舞台演出,成为各地庙会赛戏的主要娱乐品种。往往是白天演出道情戏,晚上闹秧歌社火。每年春节期间,村与村的道情、秧歌班子还要进行下帖和还帖式的相互邀请演出活动,当地称为闹红火。

8、 *** 二十四年(1935)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陕北道情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道情艺人在传统道情的基础上,于横山等地创造出一种新道情,因多演出反映陕甘宁边区人民 *** 斗争生活的现代戏,故被群众称为“翻身道情”。艺术风格与老道情迥然不同,老道情深沉悲壮,新道情欢乐、豪放和明快,多富有新的时代特色,普遍受到了欢迎。老道情因之日益衰落,各地城乡班社均改唱新道情,如清涧下武村班、曹家塔班、陈家坪班、坡家沟班、八斗岔班、淮家湾班、横山破罗村班、柴辛梁班、子洲裴家湾班、强家沟班、刘家川班、子长强家沟班、榆林镇川堡班、延川白家河班等。

9、中华人民 *** 国成立后,陕北新道情有了进一步发展。各村堡的民间班社不断扩大,一些班社还购置了新箱,培养出了一代新的演员,并创作演出了大批现代戏。

10、现主要分布于陕西北部的延安、榆林地区。最集中的是子长县、延川县和清涧县。其辐射区域到 *** 河套一带,晋西北及甘肃、宁夏靠近陕北的地区。

三、什么是陕西省2004年命名的道情之乡

清涧县是陕西省2004年命名的“道情之乡”。清涧县被省文化厅授予“陕西省民间文化之乡”。清涧道情常年活动在清涧城镇乡村,是老百姓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在偏僻山村的沟峁上,一年四季劳作的农民可以随意吼出脍炙人口的道情,是本地人民群众重要的精神文化食粮。清涧道情,从可考资料看,其曲调产生于唐朝,道情戏始于明清时期。后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了主体韵味的原始 *** 、唱腔细节的随创 *** 、音乐元素的包容 *** 、情感表达的多样 *** 等基本特征,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曲《翻身道情》唱红了大江南北。近年来,清涧县高度重视清涧道情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涌现出了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白明理、市级非遗传承人惠东莲等为 *** 的道情优秀人物和一大批道情演唱爱好者。

好了,关于陕西道情之乡是和陕西道教圣地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标签: 西道 道教 圣地 陕西 情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