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之乡绘画,石雕艺术之乡在什么地方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石刻之乡绘画,石雕艺术之乡在什么地方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民间艺术的绘画之类
  2. 八闽文化·八闽艺术·绘画与书法
  3. 书画美术

一、民间艺术的绘画之类

1、人类最早的绘画是距今约万年前的原始先民创作的岩画,民间绘画是相对于文人画、宫廷画、 *** 画和现代的学院派绘画而言的。民间画的源头来自远古的岩画、彩陶装饰画等原始艺术。我们通常把古代石刻线画、 *** 版画、水陆画、影像画、庙画、年画、灯屏画、建筑彩绘、扇面画、包括现代农民画、布贴画等在内的一切民间绘画形式都纳入到民间绘画之中。

2、民间绘画不仅是 *** 的观赏 *** 的艺术,还作为环境和器物等的装饰,成为附属 *** 的装饰绘画,如皮影、木偶、脸谱、刺绣、剪纸、建筑装饰、陶瓷装饰等就大量采用民间绘画的语言或图案、对其进行装饰。民间绘画的特点是它有着强烈的地域色彩、民族色彩,与民间习俗相结合、有着很强的程式化色彩,造型古朴、夸张,色彩鲜明,既有工笔重彩之作,也有淡雅隽秀之作。农民画是中国当代民间艺术中一个特有的术语,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它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正值「 *** 」年月,在江苏省邳县、河北省束鹿县、陕西省户县等地先后搞起了农民「诗画满墙」活动。由于它及时地配合着当时的 *** 运动,很快就传遍全国许多乡镇。

3、初期的农民画,大都是采用壁画形式,这也是各地文化馆站为配合运动、以宣传为主要目的而开展的群众艺术活动。画炼钢、画生产、画阶级斗争、画理想,是当时农民画的主要表现题材,流露出民间艺术淳朴美的特质。60-70年代,农民画创作进展缓慢,一度几乎濒于完全停滞状态,直到 *** *** 之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复苏,沉寂多年的农民画才又重新活跃起来。除原有的「画乡」外又出现了许多,不仅在农村,还在渔岛、牧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画再度兴起,面貌全然改变,农民画家吸取了剪纸、皮影、刺绣、染织、年画、陶瓷、雕刻等传统民间美术的营养,把它们运用到表现新生活的绘画创作中,创造出崭新的艺术样式,这就是由农民画演变而来的「现代民间绘画」。年画是中国人春节期间用来装饰生活环境和居住场所的一种装饰画。古代就有过年贴画的风俗,只是不叫「年画」。直到清代道光29年,李庭光在《乡言解颐》一书中提到了「年画」一词,后来被广泛采用。

4、年画的题材和内容包罗万象,有门神、神等各类神像;有节庆画、吉祥画;有故事、戏曲、小说内容的装饰画;也有保佑出行和牲畜用的神像(也叫纸马),等等。可以说年画是反映民俗生活和观念的百科全书,而且年画色彩鲜艳、构图饱满、造型生动,是独特的艺术形式。

二、八闽文化·八闽艺术·绘画与书法

1、八闽文化·八闽艺术·绘画与书法

2、福建美术可溯源至原始社会陶器上的图案纹饰、造型。初期陶器器表上的绳纹和篮纹,当是陶器被加工成型时,留下的编织物模具篮和绳的印纹,还不具有内在的审美意识。后来,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逐渐产生、发展,器表出现了有意刻绘的平行纹、山字纹、卵点纹等十多种纹饰,已具有观赏 *** 的内涵。其中曲折纹、三角形纹、S纹等可能与东南越族蛇图腾崇拜意识有关。

3、福建原始美术不仅表现在陶器的纹饰上,而且还表现在造型上。如黄土仑出土的一件禽形壶,颈部似喇叭,一侧肩部边缘装饰一个翘起的卷弓状纽,宛如禽类短尾,表现了陶匠的模拟夸张手法。其他如虎子形器、鼓形器、觚形杯等,都表现了创作者的审美意识。

4、据目前所知,从秦汉至隋唐,福建没有什么绘画作品流传下来。这一时期较早的美术作品是福州出土的南朝墓葬中的寿山石雕——卧猪。唐五代的美术作品,较有名的是福州乌石山东南侧石壁上的唐代佛像和唐书法家李阳冰的《般若台》石刻。漳州南山寺石佛阁有一天然巨石雕成的弥陀立像,是至今少见的唐代大型作品。福州乌塔塔壁的浮雕神像,是五代福建雕刻的 *** *** 作品。

5、宋代画坛上出现了几位著名的福建籍画家。僧惠崇,建阳人。能诗善画,尤工小景,江南 *** ,烟雨芦雁,画中有诗,情景交融。其画在宋代地位就已很高,得到苏轼、王安石等名人的称誉。苏轼曾作诗咏歌惠崇的《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费道宁,怀安(今福州)人。徽宗时入翰林画院任职,擅长花卉画。他的画从写生入手,花叶扶疏,典雅多姿,富有立体感,色彩融和润泽,接近自然。郑恩肖,连江人。他以“泪泉和墨写离 *** ”(《清閟阁集》卷八)的心情作画吟诗,表达 *** 的悲愤。他写兰,疏花简叶,根不著土。人问之,曰:“地为番人夺去,汝犹不知耶!”(《宋遗民录》卷十三)

6、宋代福建还出现了几位很有影响的书法家。蔡襄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楷书端庄秀美,融二王和颜书于一体;行书温淳婉媚,似晋人风韵;草行则参用飞白法,纵横潇洒。蔡京,仙游人。其书法沉着豪健痛快,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尤长于大字,如《大观圣作之碑》六字行楷题款,意气赫奕,笔力遒劲,在宋人中实属难得。蔡京弟蔡卞,亦长于书法,自成一家。行书笔法展纵,紧练峭拔。京、卞因为人品不好,致使书法为世人所轻。

7、明清至近代,福建绘画和书法有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几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画家和书法家,有的还形成地域 *** 或师徒相承的画派、篆刻派。

8、边景昭,字文进,沙县人。工花鸟、“善翎毛花果,花之娇笑,鸟之飞鸣,叶之正反,色之蕴藉,不但勾勒有笔,其用墨无不合宜”(《闽中书画录》卷四),成为明代宫廷院体画花鸟的鼻祖。其子楚芳、楚善,女婿张克信、甥俞存胜以及同邑人邓文明、罗绩、刘琦、卢朝阳等,都学他的风格,史称沙阳画派。

石刻之乡绘画,石雕艺术之乡在什么地方-第1张图片-

9、曾鲸,字波臣,莆田人。其肖像画在立足于民族绘画笔墨的基础上,借鉴西洋绘画“明暗法”,创造出“墨骨法”。即先用淡墨勾出五官轮廓的线条,然后沿线条用淡墨逐层渲染,表现出阴影凹凸。“每图一像,烘染数十层,必匠心而后止。”姜绍书评其画“写照如镜取影,妙得情神,其傅色淹润,点晴生动,虽在楮素,盼睐笑,咄咄逼真”(均见《无声诗史》卷四)。曾鲸的肖像画风行一时,当时的社会名流,如董其昌、黄宗羲、黄道周、王时敏等,都经曾鲸传写。曾鲸 *** 甚众,其 *** 闻名者就有四十余人,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波臣派。至清康乾年间,仍雄踞画坛。

10、黄慎,字恭懋、躬懋,号瘿瓢子。宁化人。早年从同郡上官周学工笔画,尽得师传。中年从怀素草书中得到启发,以狂草笔法入画,用秃笔挥洒,线条奔放精练,传神写意,独树一帜。他的人物画题材广泛,历史名人、神仙、佛像、渔父、纤夫、乞丐、贫僧、市井平民、潦倒文人等均入其中,往往寥寥数笔,形神兼备。他的花鸟、草虫画,逸趣横生,用笔奇崛;山水画则意笔纵横排奡,气象雄浑。黄慎一生清高淡泊,孜孜不倦于艺术的创作,佳作累千。

11、华喦,字德嵩、秋岳,上杭人。花鸟、山水、人物俱工。他的花鸟画重视写生,构图新颖,形象生动多姿。他的山水画构图雄伟,气势磅礴,意境清新。他的人物画往往与山水画结合起来,通过环境气氛来烘托人物感情,饶有风趣或别具情思地塑造个 *** 鲜明的形象,有一定的深度。华喦作画喜用枯笔干墨淡彩,敷色清丽。他长期客居杭州、扬州,以卖画为生,雄踞清代吴越画坛,对后代影响深远。

12、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福建画坛出现了“诏安画派”。 *** 人物是诏安人谢颖苏、沈瑶池等知名画家数十人,一脉相承,代有发展,画风影响福建全省,波及 *** 、广东。

13、谢颖苏,字琯樵,号北溪渔隐、懒云山人、书画禅。颖苏为诏安画派领袖,工山水、花鸟,尤擅兰竹。其画笔势沉雄,蔚然深秀,书卷之气溢于墨纸间。所画苍松翠柏,放笔直干,尺幅中具有千寻之势。兰竹继承宋元以来闽人画法,并吸收郑板桥的豪逸之气,能自出新意,瘦挺潇洒,不为古人所囿。所画花鸟,颇有华喦的风格。道光年间,谢颖苏曾应板桥富户林本源家聘请,至 *** 擘划林宅园林,是旅台画家中的佼佼者。

14、近代仙游县素有福建画乡之称,同一时期,出现了李霞、李耕、黄羲三位著名画家。他们既探索文人画,又长期从事寺庙壁画,吸取民间绘画的优点融于作品,被称为“民俗画家”。由于他们在题材、画法以及造型色彩上都形成一定的体系,故被称为“仙游画派”。仙游画派以充满了民族传统绘画和民间画风的优点闻名国内外。

15、李霞(1871—1938),字云仙,号髓石子、抱琴游子。李霞人物山水画俱佳,师法梁楷、黄慎、华喦,运笔刚健,设色新颖,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李霞的人物画,多用“折庐”及“钉头鼠尾”描法,笔法神逸。特别是在作大幅人物画时,喜用鸡毛颖,作中锋笔法,圆润老硬,更显出作品的豪放雄浑。李霞的作品曾多次在国际得奖。

16、李耕(1885—19 *** ),字砚农,号一琴道人,大帽山人。李耕师法黄慎、华嵒、郑板桥、上官周,素有劲拔奇拙之特点。笔法超脱姿肆,极尽变幻之能事,形体夸张,达形、神、韵三兼备。李耕工山水、花鸟,更以画仙写佛著称。

17、宋元明时期,福建雕版刻书业发达,在绘画上出现了独具一格的建安版画。其版画数量甚多,居全国前列。版画多为民间工匠所为,题材丰富,构图生动多变,线条简练,绘刻质朴自然,人物形象鲜明。在中国版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8、明代福建书坛盛行草书,如张瑞图、黄道周、许友等,风格桀傲流宕,追求个 *** 解放,抒发 *** ,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19、张瑞图(1570—1 *** 1),字大公,号二水,别号果亭山人、芥子居士、白毫庵道者。晋江(今泉州)人。张瑞图的书法摄入露锋铺毫法,特别强调直入平出的侧锋和锐利方便的折笔,有尖刻的终颖,锐利的折角。空中取势,顺势落笔,运肘右上,折锋紧勒,纵横而痛快,一反董其昌、邢侗、米万钟的柔媚。他的草书章法满纸云烟,飞腾跳荡,铺天盖地,犷悍无比。

20、明代的篆刻,有徽派、扬州派、莆田派、如皋派、吴门派,其中莆田派(又称闽派)的开创者是明末清初的宋珏。

21、宋珏(1576—1632),字比玉,自号荔枝仙,莆田人。能书工画,尤精于篆刻。他学秦汉印而深受文彭、何震的影响,喜以八分体入印,风格俊逸清丽。后继者有吴晋、林露等。

22、康有为认为,清代有四位书法家是集大成者,刘墉集帖学之大成,邓石如集隶书之大成,张裕钊集碑学之大成,伊秉绶集分书之大成。

23、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默卿、默庵。汀州宁化人。伊秉绶的隶法行笔,瘦而凝练,篆隶结合,没有夸张的燕尾波折,而是蚕头蚕尾,直来直往。其挑笔处,圆浑萦回,笔法意到便止,在若有若无之间,最得 *** 含蕴之妙。他的隶书在字体结构上取法颜体,方严整肃,横平竖直,布白宽博,四边充实,气度恢宏,洞达高邈。其隶书愈大愈壮,书写楹联排挞横空,异常壮观。

24、清末郑孝胥也是福建的书法名家,世人因从人品论书品,而少有提及。郑孝胥书法于小篆、汉隶皆有功力,尤擅行楷,形成独特风貌。其行楷根抵苏东坡、黄山谷,而掺以汉隶魏碑体势,笔画丰腴而坚挺,骨格遒劲茂密,有清刚之气。

三、书画美术

菏泽市(邮编:274000 *** 区码:0530)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与江苏、河南、安徽三省接壤,位于北纬34°39〃--35°53〃,东经114°48′--116°24′。辖牡丹区、郓城、鄄城、曹县、定陶、成武、单县、巨野、东明八县一区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007年人口887.6万,面积12239平方公里。[1]

菏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称"天下之中"(史记)。别称:中国牡丹城、曹州。相传尧、舜、禹等著名氏族部落首领都曾在这一地区活动,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农学家氾胜之、经济学家刘晏、文学家温子升等大批圣贤,都出生在这里,商汤时期的三朝元老伊尹、“商界鼻祖”范蠡经商、刘邦登基称帝、曹 *** 成就霸业、黄巢 *** 、宋江聚义等都发生在菏泽。境内仍保留着永丰塔、尧王墓、蚩尤 *** 、陈王台、范蠡湖、孙膑故里、秦王洞、宋江故里等100多处名胜古迹。是我国著名的牡丹城、书画之乡、戏曲之乡和武术之乡。被称为“三乡一城”。[1]

菏泽市历史上书画名人众多,宋代晁补之、李昭己、何氏家庭、曹氏家庭都为书画艺术留下了宝贵历史遗产。较知名的近代书画家有牛千古、卜昭信、张凤集、李眉川等,现代有吴东魁、王兆石、晁楣、田伯平、何方华、张得蒂、包备五、鲁风、刘昌杰、高观凌、于玉军、李明晋、曹明冉、冯训文、李玉凤等。真正群众 *** 的书画热活动是伴随着 *** *** 而兴起的。近年来发展较快,习书画者众多,书画热遍及城乡,各级各类书画展览活动不断,书画队伍逐渐壮大,老作者宝刀不老,后起之秀接连涌现。全市成立有各类书画协会、书画研究会等20多个,全国书协、美协会员5人,省级美协、书协会员200多人,每年举办各类书画比赛、展览、笔会等活动上百次,建有各类书画、美术专业脱产(业余)校(班)近百处。全市书画营销门市300多个,从业人员2000多人,形成了一个产、供、销一条龙的文化产业大军。目前,菏泽的书画产业已形成城市、乡村于一体的 *** ,如菏泽城内的马海书画产销一条街、曹县邵庄农民书画之乡已初具规模,巨野县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巨野农民绘画之乡”的称号,该县农民书画作者近2000人,年书画产值达2000多万元。曹州书画院作为全国地市级更大的书画院,建院以来已举办书画展览200多次。[1]

菏泽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不仅以国花牡丹名闻天下,而且以其繁荣发展的书画艺术饮誉海内。菏泽书画历史渊源流长,名人辈出。据宋史.燕肃传载:燕素(曹州人),长诗文书画,其作品多入妙品,以及北宋晁补之兄弟(钜野人)、元代商挺(曹州人),至明代曹州何氏家族(何永匀,何永健四代孙)以诗书艺传家,历代不衰。清代马延熙、郭如仪、刘琨、田如烩等皆为当时书画名家。近代以来,著名书画家牛千古、郑树屏、李楣川等都为菏泽地区的书画艺术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2]

建国以来,菏泽的书画艺术有了更快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有较高艺术水平和影响的书画家,如中国版协付 *** 、北大荒创始人晁楣先生、著名国画艺术家田伯平先生、著名雕塑家庞媛女士,以及何方华、鲁风、吴东魁等。他们在国内或国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和名气。目前,我区有国家级画家5人,分别是许汝良、梁兆存、王福增、黄恩涛、上官超英,省级画家88人,如李荣海、董洲、成弘夫、王进、周庆汉等,地区级200多人。[2]

各种类型的书画组织遍布菏泽,美协、书协、文化艺术单位和民间书画组织,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书画组织 *** 。现有各类书画协会、学会、画店等100多家,其中影响更大的数曹州书画院。 [2]

菏泽书画艺术的存在与发展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有全国、省级美术协会员近300人,参加全国书画函授学习的达3000多人,参加地市级书画培训班的达数万人。目前,书画作品业已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经济交往,联谊会友的重要礼品。为满足广大书画爱好者的需求,菏泽每年都举行近百次不同规格的书画展览,推动了书画艺术的提高和普及。 [2]

菏泽市巨野县农民书画展饮誉省城巨野县民间书画艺术展览08年在省美术馆开展,省委 *** 、宣传部长朱正昌、副 *** 蔡秋芳、省文化厅厅长张长森等领导 *** 和省内书画界部分知名人士参加了展览活动。 [2]

巨野县民间书画艺术展览作为山东省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成果展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由省文化厅主办。此次展览汇集了巨野县39位书画家的340多幅作品, *** 了巨野县书画创作的更高水平。作品真实地表达了基层群众的现实生活,生动反映了在新的时代农民群众崭新的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在展览开幕式上,朱正昌、蔡秋芳、张长森等为展览剪彩,并向参展作者 *** 颁发了荣誉证书。 [2]

曹州书画院创建于1985年10月,占地一万六千平方米,建筑面积九千多平方米,是集书画研究、创作、展览、交流、收藏于一体的文化事业单位。目前为全国地市级规模更大的画院。 [2]

曹州书画院建筑既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又有现代的园林风格,院内藤廊、亭台、假山、喷泉、千字文石刻壁,松竹斗奇,百花争艳,景观幽雅,宜书宜画,已成为菏泽对外 *** 的窗口,书画活动的中心,参观旅游的重要景点和爱国注意教育基地,并常年对外 *** 。东西两大展厅,面积九百多平方米,先后承办、举办各种展览二百多场次;曹州碑廊全长四百多米,内容以反映菏泽风光、赞美曹州牡丹为主题,并刻制了部分历史名人的肖像和事迹。作品多出自当代书画名家之手,也刻制了数位伟人和先贤的手迹,具有强烈的民族 *** 、鲜明的地方 *** 和高超的艺术 *** ;曹州书画家作品陈列馆陈列的作品均系菏泽书画名家之精心创作, *** 了菏泽书画艺术的更高水平;晁楣版画艺术陈列馆所藏80幅精品是晁先生无偿捐献的,作品以当年人们开垦"北大荒"热火朝天的创业精神和壮丽景观为主要内容,融历史 *** 、艺术 *** 为一体,展示了晁楣先生高超的版画艺术水平。由此,书画院被誉为"艺苑奇葩"、"画宫无双"、"民族文化的基地,书画艺术的殿堂"。 *** ***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 *** 刘炳森先生赞道:"灵根天降鲁西南,魏紫姚黄墨牡丹。更著曹州书画府,莅临皆有十分缘"。书画院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宾。建院以来,共接待国内外参观游客人八十余万人次。原 *** *** 会 *** 长 *** ,原 *** *** *** *** , *** *** *** 局 *** 、山东省委 *** *** ,原 *** *** 副 *** *** ,原 *** *** 会副 *** 长廖汉生、 *** ,原 *** 副 *** *** , *** *** 会副 *** 长王光英、何鲁丽, *** 副 *** 万 *** 等,先后视察了曹州书画院,并给予了高度评价。[2]

曹州书画院1985年聘请舒同先生为首席顾问,苏毅然、崔子范、许麟庐、于希宁、刘炳森、刘艺为名誉院长,院外画师120多名。两次应邀赴 *** 为 *** *** 办公厅、 *** 办公厅创作书画作品65幅。15年来,在 *** 、省级报刊发表书画作品二千余幅,入选国家、省级展览六百余幅,外出办展六十余次。先后编辑出版了《刘炳森楷书曹州书画院碑记》、《当代中国花鸟画集》、《牡丹杯大奖赛作品选》、《曹州碑林作品集》和《曹州书画院》等大型精装画册。2000年4月举办中国文联 *** 组 *** 高占祥大型牡丹摄影作品展,《人民日报》、 *** 、《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 *** 卫视中文台、日本有关新闻机构等一百多家新闻单位对书画院及书画家进行了专题介绍或新闻报道。[2]

另外,建于书画院内的赵登禹纪念馆,以大量翔实的文字和图像资料再现了菏泽籍 *** 名将赵登禹将军各个时期的光辉业绩,热情讴歌了赵登禹将军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精神。

曹州书画院被评为地市级"文明单位"、"文明窗口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山东省文化下乡先进集体"、地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 *** 年,被国家 *** 收入《中国旅游信息库》;1997年,入编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旅游协会、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中国博物馆协会主编的《中国著名风景名胜旅游景区大观》,被列入全国著名景区景点500家;2000年中国文联在曹州书画院设立"中国文联文艺家生活创作基地"。[2]

位于曹州书画院的曹州碑廊分别于1985年和1995年两期施工落成,全长近500米,刻碑四百余块,目前为全国最长的碑廊。碑廊内容多以赞颂国花牡丹的历代诗词和牡丹风采为主,其中有部分历史名人和伟人的手迹,也有舒同、启功,藏克家、黄苗子、唐云,沈鹏、刘炳森、武中奇、沙孟海等现代名家的作品,同时还刻制了数块反映曹州历史名贤和名贵牡丹品种的绘画作品,以丰富多才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形成了一个集现代书法家作品之大成,熔牡丹文化于一体的亮丽景观,吸引着上万游客前来观光,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养书画艺术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

巨野县的书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上溯到秦汉时期,到了宋代,颇具建树,清代和 *** 时期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刘藻为 *** 的一个书画家群体,留下了大量的碑贴、画本。 [2]

新中国成立后,在 *** 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巨野县以黄恩涛、王世超、董森、梁福根、邹德玲、刘新义、王广云、李世群为 *** 的广大书画艺术工作者继承和发扬传统书画艺术,植根巨野这片沃土,用丹青绘志抒怀,把全县的民间书画艺术又提高到一个新水平。[2]

目前,全县拥有国家和省级美协会员二十多人,市县级会员九百多人,市级以上参展作品一千余幅,群众 *** 的各类书画组织遍布全县,书画研究会、美术家协会、麟州书画社等组织已成为广大书画爱好者学习交流的场所。全县集创作、销售、装裱于一体的大型绘画点达三十余处,以姚贵元、王传学、黄呈进、常进等为 *** 的农民绘画创作 *** 、加工点和以工笔牡丹为主的产销 *** ,遍布全县十多个乡镇,独山镇刘庄村等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书画专业村。全县常年在外地从事书画销售的人员达六十余人,年销售书画作品二十余万幅,年产值达二千余万元。 [2]

巨野县书画艺术的蓬勃发展,引起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00年被中国文联命名为“中国巨野农民绘画之乡”,中国文联 *** 组 *** 、常务副 *** 高占祥发来了贺信。绘画之乡的命名提高了巨野农民书画的知名度,为巨野县农民书画走向市场、形成书画产业奠定了基础。 [2]

2001年,中国巨野农民书画家协会、中国巨野农民书画销售总公司成立。为了向外界充分展示巨野书画艺术的风采,该县多次远赴上海、嘉兴、西宁、西安等地组织农民画家举办作品展览,并与 *** 、北京等地的艺术中介机构保持 *** 联系,积极开拓书画市场。 [2]

2002年,中国巨野农民书画院暨巨野农民书画研究会成立,为菏泽文化大市的创建添了新的亮点。两个组织荟萃巨野书画精英,集研究、创作、培训、销售功能于一体,内靠基地,外联市场,实行市场化运作,充当巨野县书画产业“桥头堡”,打响“中国巨野农民书画”品牌,从而带动全县文化产业的发展。[2]

诏安县,福建省漳州市辖县,地处福建省最南端,是海西对接珠三角的“桥头堡”,是著名的“中国青梅之乡”和“书画艺术之乡”,也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素有“福建南大门”、“闽南大温室”之称。[3]

诏安书画,始自唐代。唐开元年间,著名书法家钟绍京贬任怀恩县尉,其人“字画妍媚,遒劲有法”,其书风对九龙江流域书画艺术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宋代,陈景肃、翁待举等渐山七贤和应他们邀请来访的丞相陈俊卿、梁克家,知州朱熹,学者陈淳、林用中,以及避祸隐居九侯山的江南赵嘉客、洛阳周直言等人的诗文书画,丰富了诏安的书画艺术。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起先后兴办的石屏、渐山、丹诏等书院,促进了诏安书画的交流与发展。元代,到九侯山挂锡的僧无碍倚崖题刻的“九侯名山”4个擘窠大字,为闽省金石之宝,对诏安书法起了一定影响。

明代末年,诏安书画风气鼎盛,先后出了沈起津、徐登第、方映辰等书画名家。当时,诏安文人墨客崇尚题记碑刻。至今,诏安城乡还保留着大量的明代碑石题记、牌坊榜书,挺拔遒劲,叹为观止。沈起津的《双屏泰山庙记》被誉为碑林瑰宝。

清代,随着海运业的发展,诏安许多书画家趁商旅之便,南下潮、汕、穗,北上沪、甬、扬、津、京等地,拜会各方名家,交流取经。而外地书画家也不断来诏交流,使诏安书画家扩大了视野,提高了技艺水平。诏安书坛画苑一时名家辈出,出现了康瑞、刘国玺、谢廷爚、沈锦州、沈瑶池、谢琯樵、汪志周等书画名人。当时从北方学成回诏的沈锦州在继承诏安传统文人画的基础上,大胆吸取北派画风,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诏安画派”,他画风苍劲,韵致清丽;着色偏重赭石花青,孤冷淡雅,自成一格。后由其 *** 沈瑶池、谢琯樵继承发扬他的艺术风格,在各地产生重大影响,被称为“闽派”。谢琯樵还东渡 *** ,作画授徒,被誉为 *** 画坛的开山祖师。

清末 *** 时期,诏安书画家达80多位。马兆麟等书画家,大胆吸收海派之长,使诏安书画在传统的基础上呈现出新的风貌。新中国成立后,诏安相继出现林林、沈福文、沈柔坚、林仰峥、韩柯、沈锡纯、沈耀初、许海钦等驰名中外的书画家,以及在艺术上颇有建树的谢有秋、沈汉桢、徐序行、许沙洛、沈荣添、高继文、沈吉文和一批中青年书画家。

*** *** 20年来,诏安书坛画苑,新人辈出,能书善画者参加各级美协、书协的有近百人之多,许多作品入选全国展览并获奖。《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记载历代诏安籍书画家23人;中国美术家协会13个常务理事中,诏安籍画家就占了2位,中国书法家协会副 *** 之职也曾由诏安人担任,诏安书画家在海内外艺坛尽领 *** 。

1993年被 *** 正式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三沈”:沈福文、沈柔坚、沈耀初

从2008年至今,诏安县先后举办四届青梅节暨书画艺术节,大力弘扬诏安书画艺术,同时也邀请 *** 《欢乐中国行》《 *** 广场》《红星艺苑》等栏目助阵,将节会推向巅峰,使得诏安书画产业蓬勃发展,对诏安书画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做响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处在渭河北岸支流牛谷山中上游的通渭县,是东汉著名诗人秦嘉,徐淑夫妇等古代优秀人物的故里。长期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渭人以书画作为表现感受的载体,城乡村野处处散发出书画艺术的幽香,营造出了浓烈的艺术氛围,被人们称为“通渭现象”。通渭人的书法作品风格多样,蕴涵着传统的技艺和不断的创新意识。美术作品又有别于陕西户县,天津杨柳青的农民画,风俗画。而以地道的文人画成其一大亮点。1986年,通渭书画作品进京展出。

19 *** 年,被 *** 正式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石雕 绘画 地方 什么 刻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