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县社火之乡?陇县马社火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陇县社火之乡和陇县马社火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陇县社火之乡以及陇县马社火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陇县社火的历史沿革
  2. 陇县社火的发展前景
  3. 陕西省宝鸡市陇县人口多吗
  4. 陇县属于哪个市
  5. 中国社火之乡是哪里

一、陇县社火的历史沿革

1、陇县社火历史悠久,作为古代陇州先民图腾崇拜、祈天求福的一种汉族民俗礼仪活动。两千余年繁衍不衰,传承至今,以其内容丰富,素有汉族民间艺术瑰宝和“东方的狂欢节”之称,陇县社火游演被誉为“黄土地上的狂欢节”。

2、陕西陇县古称陇州。因地处陇山东坂而得名,北魏时期在县内设东秦州,西魏改为陇州,1913年改为陇县。陇县每年春节期间,各乡村、工厂和国家企事业单位都要装扮社火,农历正月初二开始,走乡串户,过街入巷,向人们进行拜年迎春祝贺游演。正月十五元宵节,集中在县城游演,扮装团队多达二百余个,游演者达四五千之多,数万群众到县城观看,大街小巷,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轰鸣,彩旗飘扬,绚丽多姿,成为一大景观。据有关专家考证,陇县社火是中国保留较为完整的原生态汉族传统文化历史遗存。

3、陕西渭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古老的民族文化,在这片黄天厚土的八百里平原上,至今还流传着光彩照人、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在人类的进化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水而居,渭河流域“社火”文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4、“社火”亦称“射虎”,是中国西北地区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也是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具有红火、热闹之意。也由于陇县地处西部山区,地形变化较大,像高跷、马社火等适合在坡度较大的地方表演,而像高芯、挈社火、抬社火这一类装扮复杂的社火,就需要在坡度相对较小的地方进行。正是因为陇县的山地坡度变化大,所以才存留了种类繁多的社火样式。

5、陇州社火由来已久,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约有2000余年的历史,发展于隋唐,盛于宋、明、清时代。复兴于中国成立之后,是陇州汉族民间艺术的一绝,更是中 *** 俗文化的瑰宝。据陇州旧志载,早在秦汉时陇州汉族民间就有“百戏”游演活动。公元前209年,古陇州人根据黄公伏 *** 事编演“角抵戏”《东海黄公》。公元前81年,汉昭帝始元年至十三年,陇州有“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诡状异形,以秽缦为欢乐,内外共观,兽不相避”的记载。明清时期,陇州各古庙会戏唱斗台,陇县各家社火昼夜不绝,随场变演,已形成赛社火的风俗。

二、陇县社火的发展前景

1、陇州(今陇县),是一个地处陕西省省最西端的山区大县。自古以来,就以“陇州社火”而闻名天下。新中国成立后,陇州社火表演更是空前,陇县200多个行政村共有“社火会”300余家。规模越来越大,内容更丰富多彩,表演技艺更加精湛感人,而且一直保留着古朴原始的装扮形式。

2、陇县人有“小初一、大十五”的习惯称法。陇县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所举办的“陇州社火游演大赛”,使各乡村的社火表演队伍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上越来越丰富,也增加了宣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兴县等发展农村经济的生产生活内容。通过耍社火,看社火来诉说一年的丰收喜悦,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3、2001年,陇县挈社火参加了“德国文化节”;在2003年举办的“中国首届社火艺术节”上,该县被中 *** 间艺术协会授予“中国社火文化之乡”称号,这也是中国首家荣获该项殊荣的市县。2003年被陕西省命名为“民间社火之乡”,2007年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陇州社火游演被誉为“黄土地上的狂欢节”。 2013年被授予“中 *** 间社火艺术之乡”,陇县地台社火荣获中 *** 间艺术山花奖和民俗礼仪表演金奖”。

4、据统计,陇县每年参与、表演社火的人最少要达到10多万人,占据陇县总人口的一半以上,陇县200多个行政村共有“社火会”300余家。广大群众对社火的热衷程度比任何活动都高,基础非常厚实,许多乡村的至今还保留着清代的社火道具和表演风格,这是中国任何县域无法比拟的。

5、在陇县 *** 政部门重视下,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举办”陇州社火游演大赛“,传承发展了民间艺术,激发了城乡群众齐奔小康的精神士气。人民群众求发展,增团结,促进和谐的社会局面已初步形成。

三、陕西省宝鸡市陇县人口多吗

陇县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史称陇州,因地处陇山东阪而得名,是陕西省西部的一个边陲县。东临千阳,南接陈仓,西北部与甘肃清水、张家川、华亭、崇信、灵台五县毗邻。版图面积2418平方公里,辖10镇5乡1个管委会,158个行政村,100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5.03万,其中农业人口22.27万。宝中铁路和204省道贯穿全境,为陕、甘、宁“三省通衢”和边贸重镇。

陇县有耕地54.12万亩,林地176.77万亩,草地70.36万亩,森林156万亩,是陕西省五大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45.5%,年均气温11.25℃,无霜期198天,年均降雨量611毫米,气候温和湿润,牧草资源丰富。有野生植物千余种,国家保护动物十余种,矿产资源储量较大,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农牧生产条件优越,大黄、 *** 参、当归等中 *** 材闻名全国。陇县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秦艽GAP基地县、国列玉米制种和商品牛基地县,奶畜、烤烟、核桃三大产业均位居全省第二。

近年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 *** 的带领下,用 *** 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产业化、城镇化、重点项目、科技教育四个带动,精心打造畜牧、烤烟、果品、建材、旅游五个大县,努力构建和谐陇州。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4.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1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63元,同比分别增长13.9、23.7%和12.4%。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之列。

陇县行政隶属陕西省宝鸡市,地处渭北高原西部边缘地区(关山东麓),位于东经106°26′32″~107°8′11″,北纬34°35′17″~35°6′45″,东连千阳县,南邻宝鸡县,西北与甘肃省的清水、张家川、华亭、崇信等县接壤,南北宽57.6公里,东西长59.7公里,境内川原狭小,山大沟深,地势险要,是关中通往西北的主要关隘之一,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古有“关狭钥匙

境内海拔800.2~2466米,高差16 *** 米,属暖温带 *** *** 季风气候区,境内根据地形地貌的特点,从北到南,大致可分三个气候区:Ⅰ、北部半干旱温和气候区;Ⅱ、中南部浅山温凉半湿润区;Ⅲ、南部中山湿润寒冷区。县城所在的川道地区,常年年平均气温10.7℃,≥0℃的平均积温4000℃,≥10℃的平均积温3400℃;年平均降雨量600.1毫米;无霜期为200天;年平均日照2033.3小时,日照百分率46%,≥0℃期间的平均日照1605.5小时,≥10℃期间的平均日照1103.8小时。”之称。

陇县是一个地貌类型多样,地形破碎复杂的少数县之一,它位于关山和渭北高原西部的千山之间,其县城座落在千河谷地的中部,总地势是西北高而东南低。全县有大小山头3429座,大小沟道1746条,主要河流四条,四条河的主要支流 *** 条,其中更大的千河由西北流向东南,斜贯县境中部,其余三条分别流向南、北,交错切割,自然形成山岭重叠,沟壑纵横,梁峁谷坡,彼起此伏的复杂地形。这些复杂多样类型的形成,是各种自然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地质条件,其次是气候及其它外营力等。陇县的地质条件复杂,地质构造 *** *** 着不同的构造形式的综合,境内可分为五个地貌单元:

1、千山低山丘陵、黄土梁沟壑区;

陇县因处陇山山脉的东版而得名。陇县历史悠久,远在6000多年前 *** 时期,先民就在千河谷地繁衍生息。

陇县建制较早,商代为矢国领地,周代(约公元前771年)为秦非子驻地,是秦人重要的发祥地。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为“_邑”,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改邑为“县”,置陇关,故有"秦都陇关"之称。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由此关经过。北魏孝明帝时(公元517年)于“_县”又置“东秦州”,因魏废帝2年(公元553年)改秦为“陇州”,历经五代、宋、元、明、清,辛亥 *** 后(公元1913年)改州为陇县,1961年与千阳合并,19 *** 年重新恢复陇县县制至今。

陇县名优特产和工业资源丰富。辣椒、核桃、生漆、木耳、烤烟名优特产和西洋参、麝香、五味子等名贵中 *** 材荟萃。长焰煤、石灰石、大理石、晶石墨、石英石、磷矿石及铅、锌、钼等矿产资源藏量充裕。在经过对经济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多元经济格局已经形成,重点围绕资源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以水泥、花岗岩、乳制品和 *** 等生产企业为主,进行资金、技术、政策倾斜,对优势企业重点装备。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技术创新。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关山、瑞芙、和氏等品牌奶粉和奶制品、秦陇牌、亚特牌水泥、陇州红花岗岩、五味子果酒,2# *** *** 等产品多次在国岩和省级获奖,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名优产品。

1、辣椒。肉厚条长,纹理匀称,色鲜味美,誉为秦椒之王。年产鲜椒700多万公斤,远销东南亚和欧美诸国,获国家外贸出口信用证书。

2、核桃。皮薄瓤饱,香甜酥脆,营养丰富,主产于南部浅山区和西北部山区,年产核桃400多万公斤,被国家定为出口免检产品。

3、烤烟。自80年代初开始种植,现面积达到6万亩,总产量52 *** 万公斤,为全省烤烟第二大县,“关山”牌烟叶为陕西省三大名牌产品之一。

4、西洋参。为养阴生津的稀有名贵中 *** ,1979年试种,1985年起大面积种植,现有面积10万平方米,年产量15000公斤。

5、五味子。具有补心肾、益脾胃、增进食欲、强健神经的功效。食用酸甜可口, *** 饮料味道鲜美,入 *** 效力更为明显。其资源广布关山林区,年产量50万公斤以上。陕西神韵五味子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中国五味子果酒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

6、沙棘。果实含大量的维生素c,被称为Vc之王,其果汁为上等饮料。资源遍及境内南北山区,年产量在200万公斤以上。

7、大理石、花岗岩。总储量1.5亿立方米,品种多,质地好,为石材之上品。“陇州红”花岗岩享誉全国,其产品远销东南沿海和西安等大城市,主要有上 *** 钢的“孺子牛”雕塑、西安大庆路的“丝绸之路”群雕、临潼的“秦统一”雕塑、岐山周塬广场的“武王返岐”雕塑。

8、乳制品。和氏、关山、正和三户乳品加工企业年生产乳制品6390吨,液态奶1.38万吨,“和氏”牌、“关山”牌系列奶粉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并荣获中国食品行业上榜品牌,“瑞芙”牌干吃奶粉填补了国家市场空白。

春节,陇县也叫过年。从腊月初八后,家家开始备办年货,准备过年。腊月23日《送灶君》,也称“送灶”、“扫舍”。腊月30日糊窗户、贴窗花、年画,贴对联、门笺、门神画,备酒菜、给祖先献供馍、菜,燃香、点蜡烛,祭祖祀神,燃放鞭炮,开始过年。晚间全家团聚吃菜喝酒,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小孩、新媳妇散发压岁钱,说古道今、谈工作、叙家常。午夜后,在院内点燃一堆柏叶火,燃放鞭炮, *** 香接神,除旧岁,迎新春,称之为“迎喜接福”。正月初一早晨,男女老少穿新衣,给祖先烧香叩头。早饭吃饺子或臊子面,午饭摆酒席,吃馍食。初二之后,携带礼品,走亲访友,谓之“拜年”。此间各村装扮社火游演,搭制秋千,人们尽情玩乐,享受新年的快乐。

“元宵节”是年俗活动的重要内容,在陇县人们有“小初一”、“大十五”之称。元宵节活动主要有三项内容,一是吃汤圆;二是观花灯、观焰火、猜灯谜;三是耍社火。在正月初五后,各种形状的花灯如:暖锅灯、鱼儿灯、老虎灯、兔娃灯、猴孩灯、西瓜灯、纱灯、宫灯、龙灯、莲花灯、火罐灯等花灯上市。初八起,婆家开始为未婚媳妇送灯笼,并带礼品或糕点。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为灯节活动,入夜,城乡户户院内悬天灯、挂门灯、挂坟灯,小孩挑着彩灯走门串户游灯。新媳妇之一个元宵节要去男方舅家或姑家“躲灯”。这一习俗与民间的传说有关。

元宵节赛社火,在陇州已成习俗。正月十五上午,全县城乡村会的社火队均来县城赛演社火。每年少则40—50家,多则180余家社火队,装扮精巧,形式多样,阵容庞大,人山人海,观赏群众多达5—10万余人。社火经过的单位、住户在门前放炮迎接,搭红、赠送礼物,表示酬谢。近年来,陇州社火已名扬省外,先后有20多个国家友人,上万名国内专家、记者观赏、采访推介了陇州社火。

陇县社火之乡?陇县马社火-第1张图片-

陇州社火约有2000余年的历史,盛于宋、明、清时代。据陇州旧志载,早在秦汉时陇州民间就有“百戏”游演活动。公元前209年,古陇州人根据黄公伏 *** 事编演“角抵戏”《东海黄公》。公元前81年,汉昭帝始元年至十三年,陇州有“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诡状异形,以秽缦为欢乐,内外共观,兽不相避”的记载。明清时期,陇州各古庙会戏唱斗台,全县各家社火昼夜不绝,随场变演,已形成赛社火的风习。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 ***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陇州社火表演已达空前,全县200多个行政村共有“社火会”300余家。规模越来越大,内容更丰富多彩,表演技艺更加精湛感人。而且一直保留着古朴原始的装扮形式。近年来,在陇县 *** 政部门重视下,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举办“陇州社火游演大赛”,传承发展了民间艺术,激发了城乡群众精神士气。人民群众盼丰富,求发展,搞团结,促进和谐的社会局面已初步形成。

陇州社火的种类有:马社火、背社火(即挈社火)、抬社火、山社火、高芯、高跷、车社火、秋迁、跷板、舞狮、舞龙、耍大头、古参军、竹马、旱船、刀舞、棍舞、秧歌舞、腰鼓舞等。

陇州社火的表演形式:除高跷、步社火配唱曲调兼表演外,其它绝大多数是属造型艺术。陇州社火的表演内容:多以仙佛精道、神头 *** 面;忠臣烈士、披袍秉笏;逐臣孤子、悲欢离合;钹刀赶棒,叱奸骂谗。内容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历史演义故事,也有求吉庆、颂政通人和、宣传经济发展等内容。

陇州社火的特色:马社火是陇州最普遍规模更大的社火。各类社火表演队前均有“黑虎灵官”开道。各类社火表演队的锣鼓队阵容庞大、节奏激烈、气势磅礴、震耳欲聋,表演者挺胸昂首、神采亦亦。展现出黄土地西部壮士的雄风。传神夸张的陇州社火脸谱形成主要特色。

陇州社火已驰名中外,2006年元宵节陇州挈社火应邀赴广东吴川市汇演并获大奖。近年来先后有30多个国家友人观摩了陇州社火,国内有万余名专家、学者、记者、有关方面领导观摩了陇州社火,宣传了陇县社火。

陇州社火,千余年来繁延不衰,体现了根植于民间艺术的强大生命力,展现了当代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促进了社会与经济的全面和谐发展。

陇州社火脸谱社火纯属哑剧表演形式,它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长时间的类似舞蹈雕塑造型的表演,观众只有从社火所扮人物绘画的脸谱上读懂内容,这就要求脸谱设计有谱可依。

陇州民间艺人根据对所扮角色的理解进行大胆细致的创作。利用色彩图案、线条穿 *** 变化,在突出人物的容貌特征方面刻画十分细致、具体、直观、给人一种原始清晰之感。

*** *** 以来,陇县 *** 门十分重视对社火脸谱的挖掘、整理、保护与传承工作,每年都举办各种形式的社火脸谱工艺品展,民间艺人培训班等活动。上世纪80年代县上支持陇县胡百川 *** 结集出版了《陇州社火脸谱》一书。近年来,县文化馆副馆长杨秉权经多年探索钻研,又将陇州社火脸谱搬上农用工具,创作出别具一格的木锨疙瘩社火脸谱和锅盖社火脸谱艺术品,受到 *** 、省市电视新闻媒体的关注,有力地推动加快了陇县民间艺术品走向文化产业化的步伐。

布制工艺品是刺绣的一个分支,是由刺绣工艺中的堆秀发展起来的一个姊妹艺术。

陇县东南镇演峪山村村民、宝鸡市“民间艺术家”陈美娥,家传三代 *** 民间刺绣及布制工艺品,1985年她的“猪枕”在县馆参展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95年该猪枕被国家邮电部门选为生肖邮票在国内外发行,陈美娥在全国首发式上签字留念。

“猪枕”用黑色布料作面料缝制,猪头部制成立体夸张造型图案,头和猪身绣制彩线图案。猪嘴高跷,鼻孔朝天,大耳前伸一副傲气憨态之相,逗人可爱。猪枕有避凶驱邪之意。

陇州刺绣艺术,历史悠久,世代传承。它以纯朴浓郁的地方乡土风味,它以浪漫、粗放、强烈、自然、多姿的造型,给人以美的欣赏。它以图案夸张、绣工精细、针角严密、地方泥土气息浓郁,每针每线都倾注着妇女们内心情思和良好的祝愿。

陇州刺绣品种类有:绣花枕、绣花门帘、绣花鞋、绣花鞋垫、绣花壁挂、百花帐、万名伞、五毒肚、香包、 *** 帽、狗头帽、护袖、 *** 鞋、猫头鞋、虎枕、猫枕、猪枕、五毒耳枕、秦枕、鲑枕、鱼枕、挂狮、挂龙、挂虎等种类。

绣品“龙风呈祥”、“麒麟送子”、“寿星图”等表示祝愿吉祥;“五毒肚”、“五毒耳枕”、“五毒凉帽”等以示驱除斜恶;“松鹤延年”、“五福捧寿”等表示吉祥如意,益寿延年;“喜鹊闹梅”、“莲生贵子”、“风喜牡丹”、“松鹤鹿雁”、“多子石榴”等以致新婚男女团结合睦,幸福美满;“王祥卧冰”、“李存孝 *** 救父”、“二十四孝图”等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美德。

陇州刺绣和本地区的其它民间艺术品一样,也是依赖于民间生活习俗而生存的。

近年,在县文化局、县文化馆、县民间艺术协会的组织下,近千名城乡刺绣能手投入到绣品加工、创新、开发的经济社会活动中来,使陇州的绣品冲出省、市走向世界。

皮影戏在陇州传承相当久远,大约从剪纸发展而来。由于皮影戏班组织相当简便,所需人员不多,演出诙谐富有乡村情趣,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全县仍有7家皮影戏班活跃在乡村。较完整地保留了西路皮影的原始风格。

陇州皮影 *** 主要是已故老艺人陈召贤所兴起,他的 *** 艺术,为陕西西路皮影 *** 的主要 *** 人物,他所 *** 的千余幅皮影 *** (粉本),体现了高超的雕刻技术和纯熟的白描技巧。陈召贤从艺40余年,共刻制传统与现代戏剧人物、景物皮影3000余件。150余件皮影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多件作品各类展赛中获大奖, *** 他入选《中 *** 间艺人名人录》。

陇州皮影刻制传人陇县 *** 乡予村一组村民陈秀文,他从小跟随 *** 陈召贤学艺,他所 *** 的皮影、图案和色彩运用讲究、造型具有强烈的装饰 *** ,线条流畅而富于变化,疏密相间、虚实有致、细处刻工精细、粗处简明概括,具有极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其刀法运转自如,起顿准确、弯曲有致,而夸张变形的人物形象则充满浪漫色彩,旦角的娇媚、生角的俊美、净角的刚强、丑角的丑陋无不跃然“影”上,栩栩如生。他的作品600余件,远销国外10多个国家。

花灯 *** :每年元宵节有儿童游灯之俗。民间品类众多,式样奇异。有花蓝、鼓儿、火罐、锂鱼、兔儿、轿车等,均为手提花灯。另有悬挂的宫灯、纱灯、转灯等,均属挂灯类。挂灯须请良工 *** :手提小灯均为家制。正月初即动手扎制,至初十后,方纸糊染色,彩绘装点,以备 *** 。近年来编制人员范围逐渐从南部乡镇扩展到全县各乡村。

陇州窗花有绘画、剪贴两类。主要以妇孺自制自用,形成春节喜庆、布饰房屋的主要品。春节前上市 *** 。清代至 *** 初,以纯色纸刻剪,不加涂染,图案以花鸟、人物为主。建国后,单色窗花已全被染色窗花取代,其刻制精细、刀法娴熟、构图集中、染色鲜明,为城乡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每到年终腊月份,在陇县县城各街道、一些乡镇、村落随处可以看到心灵手巧的陇州民间艺人刻制的窗花、剪纸,形成一道道亮丽的民间民俗风景。

陇县的原始手工业,早在六 *** 前已具雏形,特别是明、清以来,手工业作坊相继增多,产品日新月异,印染、制糖、竹器、席箔、麻绳、金属制造,以及 *** 、造纸等工业作坊匠铺已日趋繁荣。新中国成立后,打破了数千来的生产资料私有 *** ,生产力得到解放,工业始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生机勃然,逐步发展壮大,成为秦西工业重镇。陇县工业形成发展经历了四阶段:

一是近代工业的诞生和兴起。1938年,“新陇煤矿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陇县近代工业的起步。1947年春,西安西华火柴厂迁来陇县。到1949年7月陇县解放前,陇县除煤矿和火柴厂两个半械化生产工业企业外其他行业都是独资经营的小手工业作坊匠铺,涉及酿酒、缝纫、金属制造、铁器制造、皮革、焰火纸炮等16个行业,120户。

二是国家“一五”重点建设时期(1953—1957年)。从1953年起,经过合营、改造、转为国营企业等形式,先后组建了陇县竹器生产合作社、陇县五.一木器生产合作社、陇县尚鞋合作社、陇县公私合营顺兴酒厂、地方国营陇县机砖厂、陇县铁器业生产合作社等企业,形成了酿造、锻造及手工工业基础,这是陇县工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之一次发展。到1957年,陇县有合作社企业6个,合作生产小组7个,公私合营企业1个,国营企业2个,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16户。完成工业总产值23.83万元(当作价)。工业在全县经济发展中主导地位已显现。

三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进入六十年代后,宝鸡被国家列为国家三线建设重点地区,使陇县工业迎来了发展的第二次 *** 。这一时期,共有12户工业企业在陇县建成投产,包括陇县电池厂、陶瓷厂、印刷厂、水泥厂、化工厂、防雹器材厂等地方国营企业,使陇县在能源、建材、化工等新兴工业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

四是 *** *** 初期至现在。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阶段。这一时期,通过深化 *** 、调整结构、参与竞争、工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企业规模在不断壮大。先后涌现出了和氏公司、关山乳业公司、亚特水泥厂等龙头企业,主导产业在不断突出。经过20多年的发展,陇县基本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确立了秦西工业重镇的地位。

*** *** 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县委、县 *** 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 *** 、 *** 关于企业 *** 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规定,深化企业 *** ,推进工业经济的战略 *** 调整,大力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全县工业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取得了瞩目成绩。一是工业经济增势强劲,总量不断扩张,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5亿元,较上年增长17.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4.59亿元,增长30.2%;实现销售收入4.15亿元,增长31.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57亿元,增长23.6%。全县工业企业已发展到40户。工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21%。二是工业支柱产业基本形成。随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已形成了以乳制品为重点的食品工业,以煤电为主的能源工业和以水泥民爆产品为重点的建材化工业,以医 *** 工业和旅游纪念产品开发加工等工业产业体系,辐射带动机械加工等26个门类146种主要产品的地方 *** 工业发展。“和氏牌”奶粉、“关山牌”奶粉、陇州红花岗 *** 板材、五味子果酒等产品分别获得部、省、市名优产品。三是工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随着南塬新型工业基地和朱家寨农业产业化食品工业基地的启动,为 *** 引资搭建了平台,工业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全年 *** 引资签约项目35个,合同引资7.5亿元,落实到位资金2.63亿元,共实施和氏乳品公司、关山乳业公司、秦源煤业扩产改造、中 *** 饮片加工厂建设等工业建设项目8个,完成项目投资1.56亿元。全年生产奶粉6200吨,液态奶3.2万吨, *** 4500吨,水泥20万吨,工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四是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股份制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4.4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的96.5%。乡镇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6亿元,增长12%,占全县工业比重已达到68%。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陇县所辖16个乡镇158个村,农业人口22.27万。耕地54.12万亩,其中水浇地7.79万亩;草原面积59.7万亩。年均日照2033.8小时,平均气温11.25摄氏度,降水量600.1mm,无霜期198天。全县盛产小麦、玉米、大豆、高粱、荞麦、糜谷、油料、辣椒、烟叶、核桃、水梨、苹果等多种农特产品。其中辣椒、核桃等品种优良,质量上乘,60年代以来外贸出口,饮誉海外。主要野生植物有中 *** 材、沙棘、蕨菜、木耳、生漆等。

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5万亩,其中夏粮35万亩,秋粮30万亩。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0万吨,现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玉米制种基地县、省列油菜制种基地县。

在稳定发展粮油生产的基础上,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狠抓多种经营基地建设,目前初步建成了粮食、烤烟、水果、奶畜、 *** 、蔬菜、 *** 材等八大商品生产基地。200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81亿元(不变价),比上年增长.3%,其中农业产值1.74亿元,林业产值0.36亿元, *** 产值0.71亿元,渔业产值37万元,农、林、牧、渔业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62.0%、12.7%、25.2%和0.1%。

根据区域间社会经济条件、自然资源、生产水平及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相似 *** 和差异 *** ,在生产布局上大体划分为三个经济区:千河川塬区是全县的腹心地区,农业生产主要以粮、油、菜、奶、蛋、禽等为主,并以工业、商贸、经济作物为重点发展方向;南北浅山区是陇县的第二粮仓,农业生产以粮食、烤烟、肉畜、 *** 为重点,已建立基地,重点发展建材、饲草饲料、 *** 品加工等工业,形成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关山深山区是林牧等多种经营生产区,在抓好地膜玉米生产的同时,合理开发牧草、森林资源和林特产品的综合利用。

2019年11月13日,生态环境部授予陇县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2016年2月16日,陇县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四、陇县属于哪个市

陇县,隶属于陕西省宝鸡市,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宝鸡市西北。东临千阳县,南接陈仓区,西北部与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张家川 *** 自治县、平凉市华亭县、崇信县、灵台县毗邻。介于东经106°26′32″—107°8′11″,北纬34°35′17″—35°6′45″之间,南北宽57.6千米,东西长59.7千米,总面积2277平方千米。下辖10个镇。

宝鸡古称陈仓、雍城,是陕西省辖地级市、关中平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下辖4区8县,总面积18117平方公里,截至2021年末常住人口328.2万人。

宝鸡有2700多年建城史,誉称“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出土了晚清四大国宝及石鼓、何尊等文物,存有西府社火、凤翔木版年画、泥塑等中华工艺;是 *** 人居环境奖、中国人居环境奖、中华环境奖获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是西部工业重镇、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中国钛谷,中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之一。

五、中国社火之乡是哪里

1、这个活动村里人集体参与,全民狂欢,让人热血沸腾,被誉为“黄土地上的狂欢节”。它就闻名省内外的陕西陇县闹社火。故乡陕西陇县,古称陇州,社火是跟故乡先民一同踏入这一方土地的,从春秋传承到现在,已经跨越2200余年历史。

2、社火作为先民图腾崇拜、祈天求福的一种民俗礼仪活动,不仅内容丰富,规模宏大,而且气势磅礴,极具民俗风情。如今,陕西陇县社火已经发展成有固定脸谱、服饰、道具和表演流程的群众 *** 民间艺术娱乐活动。

3、每年春节期间,各乡村、工厂和企事业单位都要装扮社火。从大年初二开始,装扮好的社火走乡串户,进行游演,向人们送去新年的祝福。到正月十五,是这项活动的 *** 。所有社火集中在县城 *** 演出,社火团队多达200多个,参与者常常达到5000多人。

4、不但吸引本县各乡镇群众来观看,还吸引到陇县周边的千阳县、凤翔县、宝鸡市、甘肃平凉市等,数十万群众到场观看。此时的大街小巷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彩旗飘扬,绚丽多姿,成为一大景观。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陇县 社火 火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