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诗词之乡活动记录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中华诗词之乡名单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诗词之乡活动记录和中华诗词之乡名单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古典诗词的鉴赏
说明: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例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赏析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说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例句:“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赏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说明: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赏析: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说明: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例句:“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赏析: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说明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赏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说明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 *** 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赏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说明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赏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说明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赏析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说明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句“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赏析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 *** ,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说明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例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赏析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说明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句“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赏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说明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例句“江东 *** 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赏析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说明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例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
赏析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说明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例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
赏析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说明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例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 *** 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赏析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 *** 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 *** 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说明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例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赏析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说明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例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
赏析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说明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例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 *** 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赏析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 *** 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说明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例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赏析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说明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例句“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赏析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 *** ,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 *** 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说明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例句“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赏析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 *** 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说明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例句“闺中 *** 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赏析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 *** “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 *** 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 *** 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说明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 *** 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例句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赏析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说明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例句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赏析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说明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例句“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
赏析白诗之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说明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 *** 的思想。
例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赏析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说明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例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赏析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说明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例句“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赏析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二、描写村居的诗词佳句
1.古诗村居的诗句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王驾《社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王建《雨过山村》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雷震《村晚》秋风吹到江村,正黄昏,寂寞梧桐夜雨不开门。——顾彩《相见欢·秋风吹到江村》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白朴《天净沙·秋》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陆游《游山西村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361326239》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 *** 田。
——翁卷《乡村四月》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寇准《江南春·波渺渺》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欧阳修《田家》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苏轼《正月 *** 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叹 *** 如故,千村寥落。——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王维《田园乐七首·其五》。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⑵醉⑶春烟。
儿童散学⑷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⑸。【注释】⑴村居:住在农村。
⑵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⑶醉:迷醉,陶醉。
⑷散学:放学。⑸纸鸢:鸢:老鹰。
纸鸢:风筝。【题解】《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方风筝。
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
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回家挺早,赶忙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赏析】《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
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之一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
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 *** 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张舜民: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bīn)州(今陕西彬县)人。陈师道之姊夫。英宗治平进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佑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佑 *** 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其文集今存《画墁集》8卷,补遗1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及《丛书集成》本。
高鼎:生卒年不详,生活在 *** 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字象一、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清代后期诗人。有关他的生平及创作情况历史上记录下来的很少,而他的《村居》诗却使他名传后世。著有《村居》、《拙吾诗稿》。
村居⑴【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作者】高鼎(清),字象一、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清代后期诗人。
【注释】(1)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2)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3)醉:迷醉,陶醉。(4)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5)散学:放学。(6)纸鸢:风筝。
【题解】《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
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
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之一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 *** 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村居【宋】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张舜民,宋代著名诗人。
《村居》是其 *** 作之一。诗里所描写的是一幅静谧谈雅,又带有一缕清寂气息的秋日村居图。
“水绕陂田竹绕篱”,选材如同 *** 镜头的转换,由远景转到近景。村居的远处是流水潺潺,环绕着山坡的田地。
住宅外的小园,青竹绕篱,绿水映陂,一派田园风光。“榆钱落尽槿花稀”,槿花,又称木槿,夏秋之交开花,花冠为紫红色或白色。
槿花稀疏,表明时已清秋,一树榆钱早就随风而去了。所以院落内尽管绿阴宜人,可惜盛时已过,残存的几朵木槿花,不免引起美人迟暮之感,清寂之意自在言外。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牛蹄声打破了沉寂,诗人把镜头又转换到小院外。
夕阳西沉,暮色朦胧,老牛缓缓归来。这景象早在《诗经》中就被咏唱过:“日之夕矣, *** 下来”。
(《王风·君子役》)然而诗人并不去重复前人诗意,而是捕捉到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老牛自行归来,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寒鸦易惊善飞,却在这宁静的气氛中悠闲自在,站立牛背,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涵容了寒鸦之静,大小相映,动静相衬,构成新颖的画面。
宋人诗力求生新,于此可见一斑。“无人卧”三字是不是赘笔呢?为什么不直说:“夕阳牛背寒鸦立?”这正是此诗韵味的所在。
“无人卧”是顿笔,引起读者提出问题:那么到底有什么东西在牛背上呢?于是引出“带得寒鸦两两归”,形象宛然在一是融进了自己的感 *** 彩。牛背寒鸦,体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平,但作者使用“夕阳”、“寒鸦”来渲染气氛,在静谧之外又笼上一层淡淡的闲愁。
二是刻划形象更为细腻生动。“带”与“两两”相互配合,则牛的怡然自得,牛和鸦的自然无猜,神态毕现目。
没有这一顿挫,则太平直,缺少韵致了。牛背负鸟这一景象,与张舜民时代相近的诗 *** 曾描写过。
如苏迈的断句:“叶随流水归何处?牛带寒鸦过别村”(见《东坡题跋》卷上《书迈诗》),贺铸的“水牯负鸲鹆”(《庆湖遗老集》卷五《快哉亭朝暮寓目》)。张舜民此诗显然意境更高。
看似淡淡写来,却已形神兼备、以形传神。
宁静,是这首小诗的基调。前两句选择的是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物,以静写静。
后两句却是变换手法,以动写静。牛蹄得得,行步迟迟,有声响也有动态,但是没有 *** 环境的和谐统一,奥秘就在于动作的迟缓,声调的单一。
这显然与王维的山水诗如《山居秋暝》、《鸟鸣涧》等手法相同,以动写静,更显其静。此诗通过细致地观察生活,以清雅自然的语言,勾勒出新颖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情,构成了浑成和谐的意境,给人以优美的艺术享受。
辛弃疾诗作赏析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1,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2,溪头卧剥莲蓬。 1.吴音:泛指南方话。
相媚好(读上声):用以形容柔软悦耳的南方话,同时也有逗趣取乐之义。 2.无赖:顽皮。
〔导读〕词中通过对一个普通农家的描写,展现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农村生活画面,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的情趣。“醉里”二句,采用倒装句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1.《村居》和《乡村四月》都是描写田园风光的有名诗作。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写出了早春二月乡村田野的迷人景色,“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 *** 田。”
描写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和繁荣。 2.“多情自古伤别离”,诗人王维送好友元二是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诗人高适在与好友董大分别时却没有伤感,只有宽慰,他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正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儿童散学⑷归来早:老鹰。乡间的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垂下来,忙趁东风放纸鸢⑸,像是在抚摸堤岸。⑷散学:杨柳枝条很长。
【注释】⑴村居村居⑴【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题解】《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风筝,充满了生活情趣:鸢,拂堤杨柳⑵醉⑶春烟。
[译文]绿草茂盛。⑶醉,一个“醉”字:迷醉,杨柳拂堤,陶醉,又字拙吾,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住在农村。
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是早春二月的明媚景色,刻画出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字象一,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方风筝。有景有人有事。
早春二月。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作者]高鼎(生卒年不详),微微摆动,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放学。
前两句描写江南二月里的自然风光,清代诗人。⑸纸鸢。
后两句叙写了儿童们放学归来放风筝的情景,也映衬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用一个“拂”字。纸鸢,草长莺飞,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黄莺飞舞,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
三、诗词社团活动总结
经历了有意义的活动后,想必大家都有了很深的感触吧,那么将这些记录写在活动总结中,让自己铭记于心吧。但是相信很多人都是毫无头绪的状态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诗词社团活动总结(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典就是永恒,不管怎么变化,经典的东西里面都蕴藏着人生的体悟,智慧的源泉。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每个人的文雅举止、才华风貌、大方谈吐,都与自身的修养、学识有关。而让 *** 从小背诵古诗词,天天“诗不绝口”,腹中定是诗书充塞。谈吐中经常引名言佳句,久而久之,都能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了艺术修养和美学趣味。为此我们学校开展了古诗词诵读活动,大家不断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一些做法归纳总结如下:
一、营造书香氛围,感受到情感熏陶。
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培养 *** “喜读书,爱背诵经典诗词”的兴趣,创设浓厚的班级诗词文化氛围。让孩子把家长买给他们的学习资料,带到学校与其他同学交换看, *** 课前读、课后读,写完作业也可以读,在这种浓浓的书香氛围的熏陶下,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阅读。
二、以兴趣为先导,以活动为载体。
1、利用班队会进行古诗 *** 拼。组织 *** 背诵古诗,进行个人经典诗文比赛,比 *** 分钟内,谁背诵的诗文最多。小组内进行经典诗文接龙比赛。如老师先说《春晓》,另一个接作者,朝代,再一个接着一个说诗句,或者一个出“床前明月光”,另一个就往下接。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 *** 背诵古诗的积极 *** ,还促进了 *** 对我国诗歌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古诗词的积累。除了诵读课本中已有的古诗词,在其他讲读课文中教师也有意识地帮助 *** 进行有关诗词的积累。如:学习《梅花魂》时让 *** 搜集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
3、创设“诗文氛围”。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词思想内容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生活的另一面镜子。当我们走进古诗词,也就走近了古代文化。在班级开设自己的古诗文诵读专栏,每周由两名 *** 抄上一首新的诗词,让 *** 读、悟、吟、背,并在这一天对班级的诗词诵读活动进行总结表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我们的 *** 正处在记忆的黄金时期,有组织、有检查地诵读、熟背中华古诗文,可以使孩子们从小接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并获得终身受益的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
在活动中,孩子们亲近书本,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一、加强宣传,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学期伊始,正好迎来了校读书节,结合校园文化环境的布置,我们在校门口悬挂“泰山小学第六届读书节”的横幅,校园内张贴“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我读书,我快乐”、“与书同行,满园书香”等标语,同时在学校网站上设专题,各班以“书香行”为主题办好一期黑板报,孩子们把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读书内容贡献出来,有名人读书故事,有读书的名言警句,有推荐阅读的书目,内容丰富多彩。利用国旗下讲话时间,举行盛一天,利用国旗下讲话时间,举行盛大的读书节开幕式,赵雪峰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精彩讲话,整个校园内充盈着浓浓的读书氛围。
二、开展活动,激发 *** 的读书 ***
1、人人捐赠图书,共建“班级图书角”。
在学校举行读书节开幕式的第二天,各个班级迅速展开图书捐赠活动,同学们纷纷把自己收藏的图书带到学校来,充实班级图书角。“众人拾柴火焰高”,同学们都怀着“好书共分享”的心态捐出自己的图书。班级之中举行了好书交换活动,同学们畅游书海,校园里洋溢着浓浓的读书气氛。
2、好书大家分享,共同畅游书海。
学校开展了“好书推荐”活动,先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评选活动,主要是让 *** 向同伴介绍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的主要内容,低年级可由教师向 *** 推荐,然后各班选出5份优秀“好书推荐卡”参加学校展览、交流。在好书推荐会上,同学们交流阅读心得,畅谈阅读体会,极力向同伴推荐自己最喜爱的书籍。看到孩子们对书如此倾心,如此爱不释手,我知道他们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读书。
3、经典美文诵读,共抒心中 *** 。
按照学校读书节的活动安排,我们开展了“祖国颂”中华经典诵读比赛,要求老师们利用早读、午读或活动课等时间,指导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我校39个班级 *** 在学校一楼大教室,声情并茂地朗诵了数篇经典美文,孩子们字正腔圆, *** 澎湃!
4、我读书,我快乐,乐在其中。
我们分低、中、高三个年段开展了系列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心情享受读书带来的巨大快乐。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县教育局《关于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有关会议精神,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廉政建设,发挥教师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作用。我们结合实际,开展了“廉政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由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认识到位,精心安排,组织有力,此项活动取得了阶段 *** 的教育效果,切实加强了校园廉政文化建设,营造了“崇尚廉洁”、“以廉为荣”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了校风转变,促进了和谐校园建设。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我们按照市县的活动方案精神,学校积极发动,把思想统一到工作部署上来,进一步提高对反腐倡廉的认识和新形势下“廉政文化进校园”的重要 *** 的认识,经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要以“实施纲要”精神为指导,以“反腐倡廉”为主题,以多种廉政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为载体,进一步规范学校收费行为,深化校务公开工作,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增强尊师爱教爱生意识,努力净化校园风气,在学校中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浓厚氛围。
学校成立"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领导小组, *** 支部 *** 、校长任组长, *** 支部 *** 、校领导班子成员、教师 *** 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此项工作过程中相关事项的联系、协调和督导工作。学校领导、 *** 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做“廉政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组织协调好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广大 *** 员、教职工和 *** 积极参加“廉政文化进校园”教育的各项活动。
二、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浓厚廉政教育氛围
“廉政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学校把两者有机融合起来。充分利用现有校园文化的平台,加载精神境界、道德修养、敬业精神等教育内容,进一步扩大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
学校设有廉政教育橱窗,版面设计活泼,内容丰富,会议室、走廊一面展示教师廉洁从教内容,一面为文明规范教育提示,既美化了校园,又起到了警示教育和提醒提示作用。
教室内,各班级有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黑板报,还有形式多样的专栏。学校已营造出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使廉政教育可感、可触、可亲、可信、充分发挥了廉政文化的渗透力、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起到了滋润熏陶、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多层面多角度,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
“廉政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 *** 是主体,因此我们树立廉政文化从青少年儿童 *** 抓起的理念,在 *** 中开展了以“敬廉崇洁”、“诚信守法”、“勤俭节约”、“知感恩”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把“廉政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融入校园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诚信、正直、节俭、清廉和有责任心为基本的核心价值观,以浅显的事例、生动的形式,开展基础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从小培养尊敬廉政人物、推崇廉政行为的情感和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诚心、守纪律、崇勤廉的社会主义新人。开展活动有:
1、刊出一期以“敬廉崇洁”、“勤俭节约”为主题的板报和宣传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开展一次三年级以上 *** 讲廉洁故事活动。
3、结合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等学科课内容,将廉洁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4、举办了一次以“尊廉憎腐”为主题手抄报活动,增强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5、各个中队组织了一次以“敬廉崇洁”“勤俭节约"为主题班队会,并围绕“崇廉倡俭”组织 *** 开展专题讨论。
6、开展“敬廉崇洁、感恩”歌曲播放活动。
在全体教职员工中,开展“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真心爱生”主题实践活动和“扬清正廉政之风、办人民满意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与教育 *** 行风建设、创优工程、 *** 评议 *** 员等活动相结合,全体教师依法执教、廉洁从教、敬业爱岗、诚信服务、为人师表,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要通过教师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让 *** 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廉洁的意识。开展活动有:
1、开展一次“廉洁从教、服务 *** ”专题学习会。
2、举办一次廉洁从教知识讲座。
3、开展学廉政知识、读廉政诗篇、唱廉政歌曲等系列活动。
学校在中层以上干部中开展"率先垂范,廉洁从教"为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落实学校的 *** 风廉政责任制,做到严守 *** 纪、廉洁从政,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通过教育活动提高学校领导干部的廉政意识和反腐防变的自觉 *** ,促使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奋发有为,勤俭办学,成为师生的楷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开展活动有:
3、召开廉洁从政专题 *** 生活会。
我们在校园内努力营造崇尚廉洁,弘扬文明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廉政文化的教育、示范、熏陶、导向作用,贴近教师和 *** 实际,努力做到知识 *** 、娱乐 *** 、趣味 *** 、教育 *** 相统一,教趣结合,使 *** 提高素养,健全品德,完善人格,敬廉崇洁,使教师依法执教,廉洁从教,诚信服务,为人师表,使学校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奋发有为,勤俭办学,成为师生楷模,使学校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浓厚氛围,把反腐倡廉教育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面。
“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虽然在我校开展得扎扎实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领导的.要求还有差距,可我们相信只要听从上级领导,切实以“廉政文化进校园”为基点,把我校建成群众满意学校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活动的不断推进,廉政文化一定会在我校开出圣洁的花朵。
为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使 *** 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让 *** 们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熏陶,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广大 *** 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校于4月19日举行了 *** 古诗词诵读比赛活动。
对本次活动,我校教导处和各班级非常重视,提前拟定方案,做好准备,经过教师们的精心指导, *** 们的认真准备,“吟诵经典、品味书香”古诗词诵读活动取得了 *** 成功。当天下午,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引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现对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1、全员参与,发动面广。这次活动,以班级为单位,人人参与,全校 *** 都能积极地投入到比赛的训练中去,在校园内掀起了古诗词背诵的热潮。
2、精神饱满,声情并茂。孩子们精神饱满,感情真挚,通过声音、表情、动作的变化反映了诗歌的内涵,较好地表现了作品的情感。
3、形式新颖,这次比赛使参赛的教师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尽情展现自我的风采,特别是对于那些比较害羞的教师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1、个别班级背诵的古诗数量少,还有个别 *** 背诵不下来,有滥竽充数的现象。
2、部分 *** 在舞台上不自信,表情不自然,缺乏锻炼,朗读的自信心尚未充分培养出来。
3、古诗特有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没有表现出来,语速过快,不能引起听者的共鸣,朗诵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4、有个别班级的展示还停留于齐诵诗文上,形式上略显单调。
1、经典古诗文诵读,你能发现什么是文章之美,什么叫意境之美,什么叫经典之美。本次活动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大家发现美、欣赏美、展示美、歌颂美。
2、经典诗文读诵活动能让我们重温历史,追溯文化,培养我们对中华民族产生自豪之情,对中华文化产生景仰之情,这也是一堂形式生动、内涵丰富的爱国主义课程,是书香校园建设的重要形式。
3、鼓励 *** 读诵古代经典诗文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培养 *** 长期诵读积累的习惯,用经典熏陶气质、培养品德。小 *** 正是读书更好的时期,记忆力更佳时期,一定要在教师们的精心指导下,大量阅读、大量背诵,记住了你才会获得,践行了你才能拥有高尚品质。
所以,我校要将这项活动一届一届办下去,并且要越办越好。各位教师,特别是语文老师要多费心思,精心选材、悉心指导,让凡是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 *** 都能满腹经纶,这也是学校、家长和社会对同学们的期待。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 *** 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根据教育局文件要求,我校开展了“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 *** 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 *** ,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1、与日常教学相结合、除安排的校本课外,每周的晨读时间,各班按照不同学段的内容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一年级诵读《三字经》,二年级诵读《 *** 规》,三年级诵读《千字文》,四年级诵读《千字文》,五年级诵读《千家诗》,六年级诵读《论语》。师生集体共读经典,共赏美文,共写佳句,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书写比赛等学习游戏活动,为经典诵读拓展更宽的道路。
2、与学校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开展“人人读经典、做谦谦君子”活动,利用语文课前2分钟时间,采用教师带读、 *** 齐读、优生领读、 *** *** 诵背等多种形式,让 *** 坚持天天吟诵。并提倡制定恰当的周背诵量,力求达到这个小目标。语文老师每天要与 *** 共同进行诵读活动。每班选一名普通话及朗诵较好的 *** 做带读的小老师。每周末语文教师将本周所吟诵的古诗文进行简单的讲解赏析,或进行诵读指导。
3、与班队活动相结合,每班每月可抽出一至两节班队课作为经典诵读活动课,将本月所吟诵的古诗文全面复习,或在班级内举行吟诵表演。
4、与 *** 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相结合。开辟诵读窗口,学校橱窗每周推荐一首古诗,供 *** 诵读赏析,感悟。在每次校园广播中必吟诵至少一首古诗词。
5、与亲子活动相结合。鼓励、倡导 *** 家长参与经典诵读,督促 *** 每天回家进行10分钟经典诵读活动。倡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读,积极营造浓厚的家庭诵读氛围。
6、注重校内向校外延伸,激励 *** 利用节假日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多读多背从而多用,不增加负担,不断地激发 *** 的阅读兴趣。力求重形式又重过程。面向全体 *** ,坚持全程参与,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培养 *** 的语文素养。
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 *** 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 *** ,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 *** 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 *** 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 *** 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2、全面提升了 *** 的综合素质。
一是激发了 *** 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
二是开拓了 *** 的视野, *** 知道了“诗前幕后故事”、“文坛轶事”,他们了解、知道诗人多了,了解的历史事件多了。
三是 *** 初步掌握了诵读的 *** ,并能运用,部分 *** 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
四是锻炼了 *** 各方面的能力, *** 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片生机。著名作家余秋雨说过: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诗词之乡活动记录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华诗词之乡名单、诗词之乡活动记录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