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碗腔之乡?碗碗腔和秦腔的区别 - 之乡 -

碗碗腔之乡?碗碗腔和秦腔的区别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2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碗碗腔之乡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碗碗腔之乡以及碗碗腔和秦腔的区别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碗碗腔形成与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2.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户碗碗腔团的漫谈秦腔
  3. 孝义碗碗腔的艺术特点

一、碗碗腔形成与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1、在唐代的时候,唐玄宗非常宠爱杨贵妃。杨贵妃喜欢听曲喝酒,每当喝到兴致起来时,她总会拿起桌上的铜碗来敲碗助兴。

2、之后,宫里的乐师就在乐器中加入了小铜碗,一边敲碗一边演唱,声音非常响亮,也很有节奏感,后来人们就把这种演唱称为“碗碗腔”。

3、碗碗腔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不同地区语言、民间音乐的影响,在陕西逐渐发展成为为以旧同州府为中心的东府碗碗腔,以凤翔府为中心的西府碗碗腔,以洋县为中心的陕南碗碗腔,以及以榆林为中心的陕北碗碗腔。

4、这些碗碗腔几乎覆盖了陕西全境,成为与陕西秦腔、陕西眉户戏相提并论的一个剧种了。它们既彼此 *** ,又相互影响,为碗碗腔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5、陕西东府碗碗腔也叫做“东路碗碗腔皮影戏”,据考证,它是我国皮影戏的开山鼻祖。当地皮影艺人说起它的起源时说:

6、汉妃抱娃门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

7、文帝治国安天下,礼乐传入百姓家。

8、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在汉代就有了皮影。此外,宋代学者高承也在他编著的《事物 *** ·影戏》中说,影戏源出于汉武帝。

9、后来,西安出土的唐代皮革刻花冠饰,也与皮影花纹镂雕极其相似。由此可见,早在唐代,皮革上刻制的工艺已经十分成熟。

10、据记载,东府碗碗腔皮影戏在宋代已经十分繁荣。南宋士族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记述了当时演出皮影戏的盛况。其中记载:

11、影戏丁仪瘦吉等,弄乔影戏……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

12、逢节庆之日,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有咏灯影的诗写道:三尺绢生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

13、到了元代,皮影戏已经由北宋的都城汴梁流传到了民间。此外,在元代的 *** 中,皮影戏也成了主要的娱乐活动。

14、到了明代,皮影戏演出更加兴盛。明代学者田汝成在他撰写的《西湖游览志余》一书中,引用一首看灯影的诗说:

15、南瓦新开影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

16、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 *** 。

17、这说明,明代皮影戏已经有叙述历史故事的传统了。

18、到了清代,皮影戏几乎传遍全国,但各地的皮影戏的影人和皮影的 *** 就有了差异,唱腔上也各不相同。陕西东路碗碗腔就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19、特别是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陕西籍的戏剧家李芳桂为碗碗腔皮影写了传奇剧“十大本”之后,在他的带头和影响下,一些落榜秀才和举人相继为碗碗腔皮影也写了不少戏,这对陕西东路碗碗腔皮影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20、李芳桂于1748年出生于陕西华州,也就是后来陕西渭南。李芳桂家道贫寒,祖辈只是躬耕为生。 *** 李增敏是个农 *** 生,终日克勤克俭,供其幼习儒业,攻读诗书。

21、李芳桂在19岁时考中秀才,进学以后,因生活所迫,他只好在家乡附近的胡家、吴张村学馆教书糊口。他在教书期间,一边熟读经史、文学、戏剧等名著,一边与皮影艺人密切往来。

22、李芳桂于是对碗碗腔皮影戏艺术的兴趣日益增深,对农村的民风习俗也有深切的了解,他对农民遭受的苦难也深感同情,于是他逐渐尝试创作了碗碗腔剧本《四岔捎书》,演出后受到了人们的赞赏。他继而又写了《春秋配》,显示了他在剧本创作上的才华。

23、1786年,李芳桂参加陕西乡试,考中举人,授陕西汉中府洋县教谕。不过他并未任职,仍在家乡书馆任教。在这期间,他写出了小戏《玄玄锄谷》。

24、1796年,李芳桂赴京会试,没有考中进士。1798年,51岁的李芳桂第二次赴京会试,结果以落选告终。科场的失意,使他对功名彻底绝望,他从此潜心于戏曲创作。

25、在李芳桂的一生中,创作了8部本戏和两部折戏,民间习惯称为“十大本”。其中本戏有《春秋配》、《白玉钿》、《香莲配》、《紫霞宫》、《如意簪》、《玉燕钗》、《万福莲》、《火焰驹》,折戏有《四岔捎书》和《玄玄锄谷》。这些戏数百年来盛演不衰,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26、李芳桂的 *** 作品《春秋配》,通过一对青年男女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针砭 *** ,伸张正义,被誉为抨击封建黑暗吏治的力作。

27、1799年,秦腔著名艺人姚翠官将《春秋配》这出戏带到北京,在双和部西秦班中演出。京都的观众随即被这出戏生动的故事情节、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演员充满 *** 的表演所倾倒。

28、在这之后,这出戏很快流传到大江南北,先后被京剧、河北梆子、川剧移植演出。川剧艺人还把《春秋配》列为自己的传统四大名剧之一。京剧名家梅兰芳也曾演出过《春秋配》。

碗碗腔之乡?碗碗腔和秦腔的区别-第1张图片-

29、另外,李芳桂其他的剧作也被许多剧种广泛移植,流传各地。如《白玉钿》后来成为秦腔正宗名角李正敏演出的名剧。之后这出戏又被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以碗碗腔的形式搬上舞台。

30、《万福莲》先后也被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鱼讯、黄俊耀改编为《女巡按》,后被戏剧名家田汉看中,改为京剧《谢瑶环》。《火焰驹》被秦腔移植演出后,又拍成秦腔艺术片,传播到了全国。

31、在李芳桂之前,碗碗腔只是一个流行于民间的剧种,更多地体现出民间剧种不加修饰的 *** 特点。李芳桂碗碗腔剧本的创作,给碗碗腔注入了更多细腻的感情,创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使得碗碗腔有了更多的艺术境界。

32、经过他的 *** ,碗碗腔“北曲”中的怒吼杀伐之声与“南曲”的婉转柔美有机地融合于一体,既细腻 *** ,又粗犷豪放,为碗碗腔的成熟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户碗碗腔团的漫谈秦腔

1、【作者:子乐】秦腔作为一个地方剧种,在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已经唱了数百年,其高吭的唱腔,丰富的曲牌,众多的剧目,不知迷倒过多少痴情的观众。然而进入90年代,秦腔似乎成了黄昏艺术,观众也不像过去那样痴迷。于是就有了老陕们“振兴秦腔”的口号,纠其原因,一些人归罪于电视对秦腔的冲击。其实不然,就当前不是有很多的人在默默无闻着,就如:秦腔常青树李爱琴,秦腔名丑孙存碟,最能折腾的秦腔演员李小锋,让秦腔时尚的秦腔演员侯红琴,最跟得上时代的秦腔演员任小蕾,最耐的住寂寞的秦腔演员李淑芳,最值得认识的秦腔演员杨蓉,最有潜力的秦腔演员杨升娟等等,还有很多正在成长中的新秀,在秦腔这块土地上默默的真守着。再比如我所了解的秦歌之一人——十三狼,一首主打歌《大秦腔》:“吼一声大秦腔声声牵肠,大秦腔乡音乡情让它流淌。人生的戏剧如诉如泣,做念唱打都是咱自己的形象……

2、有些人认为秦腔跟娱乐不沾边,不适合你年轻人的喜好,其实是没有真正懂得秦腔,难道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老秦腔艺术就这样不堪一击?是外因?还是内因?倒是值得我们的戏剧工作者好好地反思一下了。秦腔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三秦儿女的骄傲,但如不 *** ,转变观念,破一破一些老规程,不去借鉴姊妹戏曲艺术,求得自身的发展,秦腔的路将会越走越窄,别说让秦腔走向全国,怕连潼关都走不出去,振兴秦腔只能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时下有人认为秦腔普及在农村,农民爱看就行,甚至提出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来振兴秦腔,这种战略是否可行,有待商榷。但他们却忽视了秦腔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属 *** ,戏剧发展实际上就是文化的发展,既然是文化必然需要传播,而现如今更先进的传播手段无疑是在城市。

3、社会发展到今天,城乡差别仍然很大,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文化的中心,从知识结构、经济实力、信息传播远超过农村,城市观众的文化层次、鉴赏能力,更有利于秦腔的提高和发展,培养城市观众群,倒是戏剧工作值得研究的大问题。 *** 秦腔是为了更好地振兴秦腔,但有些人认为秦腔规程大不好改,改多了就不像秦腔,担心把秦腔变成秦歌,似乎老 *** 留下的家法改不得。岂不知秦腔如不 *** ,总有一天秦腔会变成穷腔,怕连秦歌都没有了。 *** 才能发展,这条真理适合于任何行业的艺术门类, *** 、电视首先改变了戏曲的化妆,使其更接近生活妆,台前演员表演,后台演员为其配唱,相得益彰,在戏剧的节奏上也明显加快,观众不是也认可接受了吗?只要观众喜欢看,秦腔在不伤筋动骨的情况下,改改又何妨?

4、在现代化方面最为“成功”的黄梅戏,所赢得的城市化生存空间大概是最为优越的,但是作为戏曲,她真的很成功了吗?秦腔如果有一天也像黄梅戏那样,被西北之外广大地域的观众欣然接受,秦腔还是秦腔吗?秦腔赢得城市化生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戏曲自身解构和重组的过程,茶园和剧场作为秦腔城市化生存的两种形态,几乎是截然相反的指向。这种矛盾让秦腔陷入两难之地,回归还是解构,面临生存问题的时候,的确无从选择。但是,只要主流话语的评判价值不变,社会城市化的脚步不停,秦腔的解构和重组将是历史的必然。

5、“看了《梁秋燕》3天不吃饭”,其艺术魅力之大,实属罕见。50年代眉户戏《梁秋燕》虽属关中小剧种,但这出戏从思想内容确应和了人们反对封建包办婚姻、提倡青年人 *** 恋爱的大众心理。在唱腔设计和演员的扮相上达到了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使看惯了历史剧的观众耳目一新。而现如今戏曲舞台上却很少有现代戏唱红,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占据舞台,离现实生活又是那样的久远,艺术脱离生活就成了无本之源,天天“教子”,夜夜“回府”,月月“杀庙”,年年打“金枝”,其历史故事观众也是家喻户晓,毫无新鲜感,谁又去花钱看那过时的戏?!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曾来西安演出,场场爆满,秦人本听不懂吴侬越语,又为何如此偏爱呢?一些评论家说的好,“听唱腔,看演员,一股青春气息扑面而来”。小百花的演员大多年轻貌美,唱腔设计又委婉动听,服、化、道、舞美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意识,观众岂有不爱看之理?!

6、再看我们陕西的《秦之声》,相对于其他各频道的节目来看,还算可以,起码其他地方人知道陕台有档《秦之声》栏目,且不说它如何如何,就陕西其他的娱乐等热门节目来看,已经办得很不错了,起码靠媒体已走出了陕西,试想:如果同时把一台交响乐、一台舞剧或者一场歌舞演出和一部优秀的秦腔放在一起选择时,很难说秦腔获得首选机会的可能 *** 有多大,概率有多高。当戏曲和戏曲之间,戏曲和舞剧、音乐剧等其他艺术形式几乎完全走向同质化的时候,戏曲的实际生存状态就成了一个疑问。

7、秦腔艺术在国外是比较特殊的一门艺术,被誉为“陕西的摇滚”。且不是说上面不重视,关键下面勾心斗角的太多,很多人都不愿意参合,除了艺术外也没多大的商业价值,媒体自然不会太多的关注了,导致了大家各扫门前雪的状态,没有办法大家都的生活!现实很残酷,面临着社会严重 *** 问题,就是商业化 *** 作严重,最明显的比如《秦之声》舞台设计,很显眼的就是某某饲料,什么学院之类的,看了几年都是一样。加之舞台的现代化气味很浓,有时候还动不动把那些古代的和现代的元素相结合,使得传统的艺术就这样被打扮一番。重新修饰了一番,所谓的包装,以现代化的构造模式去做,实在造作,岂不知这样就如同一个很古老的藏品,在上面秀秀画画,点点补补,最终可导致它的价值巨下。既然也走商业化模式,我想应该在宣传和运作上大下功夫,而不是改动原有的东西。更可笑的是,把那些幕后的器乐表演家也搬到了舞台上,最后还整上了一套古装着身,镜头里每每看到这些,不由得发笑,不是我个人这样感觉,问了好多,都有同感。试问,这就叫 *** ,何谓秦腔?

8、虽说现在娱乐有八卦,但秦腔可是一门艺术啊,就如话剧来说,起码人家在内容上有了很大的改进,表现形式还照旧。而《秦之声》呢,改也没见改多么的好,只就表现形式上很难看出与文化有关联的东西,叹之,原有的神已不存在了。别说是秦人,其他地区的观众看了会作何感想?还有很多很多,导致现在秦腔的局域 *** 已近乎很多人的不认知,从业者也很无力,只有各扫门前雪,图个生活,长此以往,可想而知,一旦脱离媒体,受众面下降,秦腔艺术将面临着枯竭,很有可能会导致传统文化之绝活!无论如何,作为秦人,还是希望能够把秦腔作为一门文化艺术来对待,虽说无论哪个行业都在走市场化经济,离开了经济,一切都成了空谈。只是希望商业化运作不是很明显即可,最起码不要表露出来,特别是媒体上的关注面!要想推动秦腔事业的发展,我想还是得靠大家共同努力!(作者:子乐)

三、孝义碗碗腔的艺术特点

1、孝义是山西戏曲品种最多的一个市县,被誉为“戏剧之乡”,素来流传“无孝不成戏”、“无孝不成班”等民间佳话。在孝义戏曲中,碗碗腔是流传最广泛的剧种之一。孝义碗碗腔由流行于孝义民间的一种皮影说唱艺术逐渐衍变而成,因有一种状“碗碗”的银铃伴奏,故名碗碗腔;又因其过去是以皮影形式在夜间演出,以纱窗借光显影,所以群众又称它为“月调”、“影调”、“纱窗腔”。

2、孝义碗碗腔的艺术特点,在于唱腔上的真假声混用。假声唱法分两种:一种是“二音子”;另一种是“尖音子”,“尖音子”是在“二音子”基础之上再翻高形成。演唱时,小生、小旦、青衣吐字多用真声,拖腔多用假声,形成真假声结合使用的特点。老生、须生、老旦、小丑全用真声;花脸多用喉音和脑后音。演出中并有重唱、齐唱、伴唱等形式。其优秀剧目有《柳树坪》、《三上桃峰》、《 *** 父子》、《 *** 姐妹》、《 *** 婆媳》、《酸枣坡》等,为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团结、激励民族斗志起到了重要作用。

3、碗碗腔是孝义戏曲中流行最广的剧种,唱腔和谐硬朗、婉转 *** 、韵味优美,在汾平介孝一带深受群众喜爱,与皮影、木偶并称孝义“文化三绝”。如今,它不仅是孝义地方闻名的民间戏曲,而是被我国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碗碗腔 秦腔 区别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