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聊斋之乡山东济南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济南有什么吃的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山东聊城是聊斋发源地吗
聊城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位于中国鲁西南地区。聊城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名,是因为聊斋志异出现在这里。聊斋志异是一本讲述神 *** 奇怪事情的小说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聊城是否真的是聊斋发源地。
聊斋志异是《聊斋志异》的简称,是一部中国古代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闽籍小说家蒲松龄。它是一部讲述神 *** 奇怪事情的小说集,这些故事往往出自于蒲松龄的想象和创意。该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聊城则被广泛认为是聊斋的发源地。然而,这一说法受到了争议。
聊城作为聊斋的发源地,其实并未得到官方的认定,这个说法只是人们的一种传说。聊斋的发源地到底哪里,现在已经无从考古了。但是,聊斋给聊城留下了极其重要的印记,聊城市内的“蒲松龄纪念馆”和“聊城聊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建立,更加深了聊城与聊斋之间的关系。
不管聊城是否是聊斋的发源地,聊城本身还是非常有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聊城是鲁西南地区的 *** 、文化中心,历史文化底蕴甚为厚重,历史上曾经是诸侯投奔的地方,著名人物有蒲松龄、王修改、杨熙熊、林则徐等。聊城还是全国著名书画之乡、文化市、历史名城,素有“鲁冠五朝之地、文化名城”之美称。
聊城的旅游景点也非常丰富多彩,无论是天然景区还是人文景观都很有特色。聊城名胜古迹主要有:东昌湖景区、蒲公墩文化、中国邮政博物馆-鲁南邮政博物馆、中华龙文化园、飞天城遗址、济南市天平山、卧佛寺、大学城、沂蒙山、太阳岛、王羲之书院等。
聊城的美食非常出名,特别是炸馍、糖怪、小焖驴肉、炸糕、赵王砂锅鸡等,这些美食都是非常地道的聊城味道,吃到后让人回味无穷。
聊城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不管它是否是聊斋的发源地,这个城市的文化旅游价值非常高。而聊城的美食更是一个绝对不能错过的理由,它有着数不胜数的美味佳肴,让每一个到访聊城的游客都能够享受到这里的美食和文化。
二、《聊斋志异之长清僧》原文及译文
1、《聊斋志异之长清僧》原文及译文
2、引导语:《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 *** 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聊斋志异之长清僧》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3、长清僧[1],道行高洁[2]。年七十余犹健。一日,颠仆不起,寺僧奔救,已圆寂矣[3]。僧不自知死,魂飘去,至河南界[4]。河南有故绅子[5],率十余骑,按鹰猎兔[6]。马逸[7],堕毙。魂适相值,翕然而合[8],遂渐苏。厮仆还问之[9]。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10],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胡至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11]。僧亦不自申解,但闭目不复有言。饷以脱粟则食[12],酒肉则拒。夜独宿,不受妻妾奉。
4、数日后,忽思少步[13]。众皆喜。既出,少定,即有诸仆纷来,钱簿谷籍,杂请会计[14]。公子托以病倦,悉卸绝之[15]。惟问:“山东长清县,知之否?”共答:“知之。”曰:“我郁无聊赖[16],欲往游瞩,宜即治任[17]。”众谓新瘳[18],未应远涉。不听,翼日遂发。抵长清,视风物如昨。无烦问途,竟至兰若[19]。 *** 数人见贵客至,伏谒甚恭[20]。乃问:“老
5、僧焉往?”答云:“吾师曩已物化[21]。”问墓所。群导以往,则三尺孤坟,荒草犹未合也。众僧不知何意。既而戒马欲归[22],嘱曰:“汝师戒行之僧[23],所遗手泽[24],宜恪守,勿俾损坏。”众唯唯。乃行。既归,灰心木坐,了不勾当家务[25]。
6、居数月,出门自遁,直抵旧寺,谓 *** :“我即汝师。”众疑其谬,相视而笑。乃述返魂之由,又言生平所为,悉符。众乃信,居以故榻,事之如平日。后公子家屡以舆马来,哀请之,略不顾瞻。又年余,夫人遣纪纲至[26],多所馈遗[27]。金帛皆却之,惟受布袍一袭而已[28]。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29],而辄道其八十余年事。
7、异史氏曰:“人死则魂散,其千里而不散者[39], *** 定故耳[31]。余于僧,不异之乎其再生,而异之乎其人纷华靡丽之乡[32],而能绝人以逃世也。若眼睛一闪,而兰麝熏心,有求死而不得者矣,况僧乎战!”
8、 [1]长清:县名。今属山东省济南市。
9、 [2]道行:指对 *** 教义和戒法的修习实践。高洁:道高行洁。
10、 [3]圆寂:梵语的意译,音译为“般涅槃”,略称“涅槃”,意思是“ *** 寂灭”。为 *** 对僧尼死亡的美称。《释氏要览》卷下:“释氏死,谓涅槃、圆寂、归真、归寂、灭度、迁化、顺世,皆一义也,随便称之,盖异俗也。”[4]河南:清行省名。辖境约略与今河南省相当。
11、 [5]故绅子:已故豪绅之子。绅,束干腰间的大带。《礼记·玉藻》:“绅长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古代有权势地位的人束绅,后世则称有官职或中科第而退居在乡的人为绅士或乡绅。
12、 [7]马逸:马受惊狂奔。逸,奔跑。
13、 [8]翕(xī夕)然而合:指僧魂猛地与堕 *** 合在一起。翕然,犹翕忽,迅疾的样子。
14、 [9]厮仆:奴仆。厮,旧的对服杂役人的贱称。
15、 [10]粉白黛绿:妇女的妆饰,代指姬妾之类的青年女子。粉白,面敷粉。黛绿,眉画黛。
16、 [11]提耳悟之:恳切开导,促其醒悟。提耳,扯着耳朵,意思是谆谆晓喻。《诗·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17、 [12]饷以脱粟:用糙米做饭给他吃。饷,用食物款待。脱粟,糙米。[13]少步:稍微走动一下。[14]杂请会(ku&agr *** e;i快)计:纷纷请其审理钱粮出纳等事。杂,纷杂。会计,总计其数,指主管财物出纳等事。
18、 [16]郁无聊赖:烦闷无聊。无聊赖,感情无所依托。
19、 [17]治任:备办行装。治,办理。任,负载之物,即行装。
20、 [18]新瘳(chōu抽):刚刚病愈。
21、 [19]兰若:佛寺。详《 *** 变》注。
22、 [20]伏谒:拜见。谒,通名进见尊长。
23、 [21]曩已物化:前些时候已经死去。曩,以往,从前。物化,化为异物,死的讳词。《庄子·刻意》:“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24、 [23]戒行:佛家语,指在身、语、意三方面恪守戒律的 *** 行。[24]手泽:手汗沾润之迹。《礼记·玉藻》:“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手泽存焉尔。”
25、《疏》:“父没之后不忍读父之书,谓其书有父平生所持手之润泽存在焉。”后通称先人遗物、遗墨为手泽。
26、 [25]“灰心”二句:心如死灰,坐以槁木,一点也不过问家务。灰心木坐,参见《画壁》注。勾当,办理。
27、 [26]纪纲:《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秦伯送卫于晋三千人,实纪纲之仆。”纪纲,本指统领仆隶的人,后来泛称仆人。
28、 [27]馈遗(W&egr *** e;i位):赠送。
29、 [29]而立: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30]千里而不散者:原无“不”字此据铸雪斋抄本。
30、 [32]纷华靡丽之乡:华丽、奢侈的地方。《后汉书·安帝纪》:“嫁娶送终,纷华靡丽。”
31、山东长清地方,有位道业高深、品行纯洁的老僧,八十多岁了还很康健。一天,他突然跌倒起不来了,寺是的僧人跑过去抢救,一看已经圆寂了;而他并不知道自己已死,灵魂飘然而去,到了河南地界。
32、河南有个旧官宦世家的子弟,这天率领十几个骑 *** 侍从,架着猎鹰打兔子。忽然马受惊狂奔不止,公子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这时老僧的灵魂恰好与公子的 *** 相遇,倏忽而合,公子竟然渐渐苏醒过来。奴仆们围着他问讯,他睁开眼说:“怎么来到这里!”众人扶着他回了家。
33、公子进门,搽粉描眉的姬妾们,纷纷 *** 过来看望慰问。他大惊说:“我是僧人,怎么来到了这里!”家人以为太荒唐,都扯着他的耳朵恳切开导,促使他醒悟。他也不自我辩解,只是闭着眼不再说话。给他粗米饭才吃,凡是酒肉却拒绝。夜里他独自睡觉,不和妻妾在一起。几天后,他忽然想稍微走动一下。家人都很高兴。出了房门后,他刚刚站定,就有几个仆人来到,拿着钱粮帐册,纷纷请他审理收支情况。公子推托因为有病倦怠,全都拒绝办理,惟独 *** :“山东的长清县,知道在哪里吗?”仆人们都回答说:“知道。”公子说:“我烦闷无聊,要去那里游览一下,快备办行装。”众人说他病才痊愈,不应出远门,但他不听,第二天就出门上路了。
34、到了长清,他见当地的风光景物犹如昨天一样。不用烦劳问路,竟然到了佛寺。那老僧的好几个 *** 见贵客来到,都非常恭敬地前来拜见。公子就 *** :“原来的老僧到哪里去了?”他们回答说:“我们的师父前些时候已经去世了。”公子又问老僧的.墓地。众僧引导着他前去,看了看那三尺孤坟,荒草还没长满。僧人们都不知这位公子是什么意思。不久公子备马要走,嘱咐说:“你们的师父是个恪守戒律的僧人,他遗留下的手迹,应当谨慎地守护好,不要使它受到损害。”众僧很恭敬地答应了,公子这才离去。回到家后,他木然呆坐,一点也不过问家务。
35、过了几个月,公子出门自己走去,直到长清旧寺。他对 *** 们说:“我就是你们的师父。”众僧怀疑他说得荒唐,相视而笑。老僧于是叙述了他还魂的经过,又说了自己生前的所作所为,全都符合事实。众僧这才信以为真,让他睡在原来的床上,仍像过去那样侍奉他。后来公子家里屡次派车马来,苦苦地请他回家,他丝毫都不理会。又过了一年多,公子的夫人派管家来到长清寺院,赠送了很多东西。凡是金银绸缎他一概不要,只收下一件布袍而已。公子的朋友中有人到了长清,去寺院拜访他。见他默然处之,心志坚定;虽年仅三十多岁,却总说他八十多年所经历的事情。异史氏说:"人死则魂散。他千里还不散,是心 *** 坚定的原故。我对于僧人,不奇怪他的再生,而奇怪他能进入荣华富贵的地方,而还能拒绝人间而逃避出来,假若眼睛一看,而香艳入心,有心求死。也不会得到的,何况是一位僧人呢!"
三、朗朗齐鲁月·济南之旅·蒲松龄故居·《聊斋志异》的故乡
1、朗朗齐鲁月·济南之旅·蒲松龄故居·《聊斋志异》的故乡
2、在淄博市淄川区黉山南麓,有一个叫蒲家庄的幽僻山村,清代著名文学家、《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的故居便坐落在这个山村里。
3、蒲松龄(1 *** 0—1715),字留仙, *** 臣,别号柳泉居士,出生在蒲家庄一个破落的地主兼商人的家庭。他自幼随父读书,聪慧过人,十九岁“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之一”,考中秀才,受到当时山东学政施闰章的赏识。施闰章称赞他“观书如月,运笔如风”。但以后在乡试中却屡试不第,直到七十一岁时才依惯例成为“岁贡生”。一生中,他三十岁前在家读书,中年除一度在江苏宝应县作幕宾外,都在离家不远的西铺村毕家私塾授徒,七十一岁撤帐归家。在文学上,他更大的成就是以深微的寄托手法写成《聊斋志异》。这部收存四百九十一篇故事的巨著借写花妖、狐魅、 *** 怪,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 *** ,讽刺鞭挞了 *** 虐吏、豪强劣绅,对黎民百姓寄予深切的同情,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他在这部书的《自志》中道明写作动机:“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这部书动笔于青年时代,四十岁时已初具规模,后不断补充,直至年届古稀。
4、故居为四进院落,门楣上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匾额:“蒲松龄故居”。院里瓦舍茅屋相间,花丛瓜架错落,具有书屋、农舍特有的情趣。书房“聊斋”里,高悬已故蒲松龄研究专家路大荒手书的“聊斋”匾额,匾下是蒲松龄七十四岁时身着公服、手 *** 银须的画像。画中蒲松龄神采飘逸,但眉宇间微露悲愤感慨。其上有蒲松龄亲笔题词二则。其一:“尔貌则寝,尔躯则修,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五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头,奕业对尔孙子,亦孔之羞。”其二:“癸巳九月,筠嘱江南朱湘鳞为余肖此像,着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所怪笑也。”画像两侧有郭沫若手书楹联:“写 *** 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室内陈列蒲松龄当年在西铺村设馆时用过的桌、椅、床、几等家具,及两方端砚、各种石景。聊斋著作展室里,展放着几百种不同版本的聊斋。其中有半部《聊斋志异》手稿的影印本,传说由蒲松龄的长男蒲箬一支留传下来;有1880年英国希·阿·格里斯译的英文本、日本大正十五年的日文本等。还有新版《蒲松龄集》上下两卷,以及蒲松龄的诗、词、文、俚曲、杂著等各种传抄本。
5、聊斋正房后面新建六间展室,展出了关于蒲松龄的各种 *** 和专著,以及当代名人为蒲松龄故居的题词、书画等。其中有胡厥文的题诗:“若若宏才未得申,挥毫弄墨染风尘;意弥情挚开金石,天顺人和狐 *** 训。绣口锦心无若有,生花彩笔假扰真;千篇恩爱悲欢剧,易俗移风劝世人。”作家老舍的题词:“ *** 狐有 *** 格,笑骂成文章。”
6、蒲松龄故居往东200米处,便是著名的柳泉。柳泉原名满井,过去,这里翠柳笼盖,井水外溢,风景宜人。相传蒲松龄曾在此设茶备烟以等待过往行人,听他们谈狐说 *** ,搜集写作《聊斋》的素材。作者在书的《自序》中也写道:“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同黄州,喜人谈 *** 。闻则命笔,遂以成篇。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这也证明故事多采自民间。因蒲松龄爱恋这个地方,故自号“柳泉居士”。今日柳泉,绿柳依旧,旁有石碑一通,上书当代文学家茅盾所题“柳泉”二字。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