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糖之乡的发展(红糖在农业中的功效与作用)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红糖之乡的发展,以及红糖在农业中的功效与作用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义乌红糖是怎么来的,有多少年历史了
  2. 中国红糖之乡在哪 红糖生产基地有哪些 红糖 *** 品牌一览
  3. 云南哪个民族的红糖
  4. 义乌红糖义乌红糖节
  5. 义乌红糖的简述
  6. 义乌红糖红糖的近代史

一、义乌红糖是怎么来的,有多少年历史了

义乌用糖蔗榨制红糖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本县合作乡店里村《贾氏宗谱》记载:“贾维承,号明山,生于明万历甲辰(公元1604年)。 *** 后,人刚毅,善学善识,广游四方,交友甚多。于清顺治年间,客游闽越,时值绞蔗做糖,便专心留意,摹其木制糖车式样,教人仿做成功,取其糖蔗绞榨红糖。邑人享其美,利至今。”可知红糖加工起源大概。糖蔗种植则远在此之前,但只当鲜果食用。本世纪初,红糖产区还只取于义亭区和佛堂区周围,30年代才逐步扩大到城阳区。

二、中国红糖之乡在哪 红糖生产基地有哪些 红糖 *** 品牌一览

1、红糖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糖文化产物,蕴 *** 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国内红糖生产基地分布广泛,除了义乌享有“中国红糖之乡”的美誉之外,其他地区的红糖多以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形式为人熟知。义乌红糖因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曾获得巴拿马国际金奖,并成为义乌三大特产之一。

2、义乌红糖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清朝顺治年间,当时红糖几乎成为了义乌唯一的经济支柱。然而,由于生产分散,义乌红糖的质量难以保证。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义乌着手改造红糖产业,实施“一户一档,一户一案”的发证改造方案,确保每家红糖加工单位都有自己的生产标准。

3、2017年,义乌颁布了《义乌红糖》和《义乌红糖加工技术规程》,进一步加强了对红糖产业的保护和传承。2018年,义乌的红糖年产量超过6800吨,相关加工单位近百家,整个产业规模达到了2亿元。2019年,义乌红糖产业规模更是扩大至4亿,从业人员接近10万人。

4、如今,义乌红糖已成为义乌的一张重要名片,不仅在国内受到欢迎,还远销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而黄岩区作为另一个重要的红糖生产基地,其红糖主要分布在澄江、头陀、院桥三地。2008年,“头陀红糖”和“澄江临古红糖”的传统 *** 工艺被列入黄岩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5、黄岩区注重保护古法红糖的文化传统,不仅发展红糖生产,还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观光旅游业,打造红糖生产示范点,举办“红糖节”,积极推广黄岩红糖品牌。截至2015年,黄岩全区甘蔗种植面积达到10000余亩,红糖年产量达7000吨,红糖作坊200多家。

6、2018年,江西玉山县姜宅红糖产业基地也迎来了邮政电商扶贫项目的“老表情·上饶红糖”。玉山县是江西省上饶市下辖县,种蔗熬糖历史悠久,姜宅村注册了“姜宅红糖”商标,建立了标准化工厂,对红糖进行统一生产、经营和管理。

7、云南省弥勒市的红糖产业也是当地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弥勒制糖工艺已有数百年历史,其中竹园红糖最为著名,其生产过程仍保留了传统工艺,产量较少。弥勒市成立了红糖行业协会,在食品加工园内建立了红糖标准化生产企业,并将其纳入弥勒旅游区域化产品范围。

8、红糖不仅是一种调味品,在日常生活中还常被用来缓解女 *** 生理不适。红糖姜水是民间流传的一种驱寒暖胃饮品,能够有效缓解体内寒气。

三、云南哪个民族的红糖

云南多个民族都有 *** 红糖的传统,但甘蔗之乡主要在云南临沧市的彝族和傣族聚居地,这两个民族是云南红糖的主要 *** 和生产者。

1.云南临沧市的彝族和傣族有着悠久的制糖历史。当地的气候条件适宜甘蔗的生长,这两个民族善于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出了独特的红糖 *** 技艺。

2.红糖的 *** 需要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配方。云南的彝族和傣族在 *** 红糖时,多采用传统的 *** *** ,从甘蔗的种植、收割到榨汁、熬制,每一步都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经验。

3.云南的红糖以其色泽鲜艳、口感醇厚、营养丰富而闻名。红糖不仅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风味,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 *** 健康有益。

4.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云南的红糖产业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许多企业开始采用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红糖的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和发展红糖的深加工产品,如红糖糕点、红糖饮料等,进一步丰富了红糖产业的发展。

总之,云南临沧市的彝族和傣族是云南红糖的主要 *** 和生产者,其红糖以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而闻名。

四、义乌红糖义乌红糖节

1、自2005年起,义乌市 *** 为了推动和发扬义乌红糖产业,提升其文化影响力以及知名度,每年在义亭镇精心策划并举办红糖节。这个传统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八届,见证了红糖产业在义乌的稳步发展。今年的红糖节不仅在主会场西楼村举行,还扩展到了义亭镇的先田村、西田村、王阡三村、鲍宅村、早溪塘村以及王山顶村等多地,分会场的增加反映出红糖事业的日益兴盛。

2、每年的红糖节不仅是一次产业的展示,更是一次文化的盛宴。通过这个平台,人们不仅可以品尝到纯正的义乌红糖,还能深入了解这一传统工艺的历史渊源和 *** 过程。当地 *** 对红糖产业的重视和支持,使得这项传统逐渐焕发新生,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一大亮点。

3、随着红糖节的规模不断扩大,它不仅提升了义乌红糖的市场地位,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旅游等相关产业的繁荣。这无疑预示着,未来,义乌红糖将在国内外享有更高的声誉,红糖节也将继续成为人们期待的年度盛事。

4、义乌“红糖之乡”的名声传扬已久。红糖又名义乌青,早在1 *** 9年的西湖博览会上就被授予了特别奖。为义乌著名的大宗土产品。色泽嫩黄而略带青色,质地松软,散似细沙,纯洁无渣,甘甜味鲜,清香可口。

五、义乌红糖的简述

义乌红糖因色泽嫩黄而略带青色,故又名为义乌青。素以质地松软、散似细沙、纯洁无渣、香甜可口著称。 *** 18年曾获西湖博览会特等奖。义乌红糖已获得 *** 颁发的义乌红糖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受到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义亭镇是义乌红糖主产区,素有“红糖之乡”之称。义乌红糖 *** 技艺现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2月,义乌红糖 *** 技艺正式被列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 *** 项目名录。

义乌红糖有据可靠的历史已有七百余年,元代大医学家 *** 溪(义乌人)在他自己的医学著作《格致余论》之五《治病必求其本论》中已有使用红糖治病的记载。清顺治时贾惟承引进并推广了木糖车榨糖技术,使义乌糖蔗生产进入商业化轨道,能作为大宗商品 *** 。据《洋川贾氏宗谱》记载,义乌木糖车榨糖始于清顺治年间(1 *** 4——1661)。最盛时期在20世纪30——40年代。 *** 35年种蔗面积6.67万亩,产红糖约1万吨。解放前,因销路和政策的影响,生产屡有起伏。1950年种植2.16万亩,1954年5.79万亩,1966年1.71万亩。70年代2万亩上下。80年代,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亩左右。由于推广赣蔗1号、川蔗10号等良种和地膜覆盖等栽培技术,鲜蔗亩产量从解放初期的2000—— *** 0千克提高到5000千克以上,总产量增加1.5倍。随着现代化糖厂的发展,糖蔗多用于机制白糖,红糖产量相应减少。1988年,供销部门收购1525吨。除供应当地市场外,主要销往杭州、宁波、上海、江苏、江西、安徽等地。义乌红糖传统的加工 *** ,是用牛拉木车绞蔗汁,用柴烧铁锅煎熬制糖。因未经提纯,保留的养分较多,营养价值胜于白糖。据分析,每500克红糖中,含钙190毫克,为白糖的9倍;含磷300毫克、铁38.5毫克,均为白糖的4倍;含葡萄糖为白糖的19倍;蛋白质及 *** 所需的锰、锌等微量元素也比白糖多。此外,还含有胡萝卜素、核黄素和烟酸等成份。具有舒筋活血、驱寒去湿、暖胃强身诸功效。产妇食之,能恢复元气,丰富乳汁。患急 *** 肝炎的病人适当服红糖,能减少体内蛋白质消耗,使肝细胞再生。

红糖之乡的发展(红糖在农业中的功效与作用)-第1张图片-

二十世纪60年代以前,榨糖水的工具是牛拉糖车,即木车牛力绞糖。两个硬木滚筒,直径约60公分,长约120公分,滚筒上端做成两个合缝的齿轮状,一根长长的杠杆,在牛的牵引下同时转动。糖蔗从两个木滚筒的中间间隙喂进去,随着滚筒的不断转动,压碎了糖梗,糖水就绞了出来,沿着水槽流入糖缸。如今已经是机械化的榨糖机榨糖,但人们还是习惯地称为“绞糖”。熬糖也叫“煎砂糖”。绞出的糖水,倒入锅中煎熬,才能变成红糖。这是一道 *** 红糖必经的工序,仍然保持传统的工艺 *** 。

一字排开的五六口糖锅,直径依次由大到小。绞出的糖水先把它放入之一口更大的锅中烧煮。烧开的糖水,会起一层厚厚的糖沫,这层起浮的沫,必须用兜子捞干净才行,否则会影响糖的质量,尤其是会影响糖的色泽。如果不在恰到火候时捞干净了,就要破败掉,因此也是一项技术活。而最重要的技术活,是侯糖。捞完糖沫的糖水,依次起到第二,第三……口锅当中,主要是让水分慢慢蒸发干净,当糖水蒸发到一定时候,煎熬的糖水变成了金 *** ,在锅中冒着浓稠而滚圆的泡泡,这时的候糖师傅,凭着眼睛的观察,逐次将稠糖起到后面的小锅中,几个工 *** 不停地用长柄铁勺不停地搅动糖锅,防止稠糖焦锅底。等到将全部浓稠的糖浆起到最末端的一口锅中,候糖师傅,用食指沾起一点糖,尝了一下,看看差不多了,就将滚烫的糖浆,舀到一个长方形的木制槽床上, *** 成精细的红糖。

六、义乌红糖红糖的近代史

历史上,义乌红糖的生产规模十分有限,以简陋的工具和传统工艺进行,主要为自给自足,丰收时节,农民会少量带到集市销售。随着生产规模的增长,红糖市场开始形成。佛堂镇,距县城西南30里,因交通便利,曾是红糖集散地,外地商家如兰溪朱正大行在此活跃,年销量可达十几万至几十万斤。本地南货栈主要负责零售,部分商家如王宗海、裘仲豪等人通过联合经营,借助上海糖行力量,将红糖销往江苏、安徽、江西等地,开始引入等级定价和 *** 概念,"义乌青"因此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然而,日寇入侵后,交通中断,市场陷入萧条,红糖供应紧张, *** 飙升,不法商人趁机欺诈,对"义乌青"的声誉造成损害。 *** 胜利后,外省食糖涌入,红糖销售困难,糖农生产受挫,产量下滑至1949年的7万担左右。

解放后,红糖生产迎来快速发展,1954年产量已达到18万多担。此时,购销市场活跃,供销社遍布城乡,红糖收购点众多,且有巡回收购服务,将红糖迅速分销到杭州等地,极大地提升了"义乌红糖"的声誉。此后,该地成为全省红糖的主要产区,产量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1982年,全县食糖产量更是达到29万担,相比于1949年增长了4.2倍,展示了其显著的发展成果。

义乌“红糖之乡”的名声传扬已久。红糖又名义乌青,早在1 *** 9年的西湖博览会上就被授予了特别奖。为义乌著名的大宗土产品。色泽嫩黄而略带青色,质地松软,散似细沙,纯洁无渣,甘甜味鲜,清香可口。

好了,关于红糖之乡的发展和红糖在农业中的功效与作用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标签: 红糖 功效 作用 农业 发展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